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媒     
美国媒体“妖魔化中国”的提法是1996年由新华社记者李希光首次提出的。由于李希光等8人所著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在次年大卖,使“妖魔化中国”的概念流行并引起巨大争议,其影响波及美国。 近日出版的今年第4期《环球》杂志载文分析说,对美国“妖魔化中国”的批评,近年来不断见诸中国报端,与此同时,美国媒体提出了“中国妖魔化美国”的反  相似文献   

2.
1995年5月号的《中国记者》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妖魔化”的命题,批评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不仅有失公允,而且是一种恶意的贬低;美国媒体对中国持续的负面报道是对中国的一种“妖魔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媒,你有没有门缝里看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书颖 《青年记者》2005,(10):39-40
试问,媒体在有意无意宣扬河南的“丑”时,是否意识到了此举对河南的伤害?是否想到了与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妖魔化”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美国传媒是如何讲政治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美国传媒是如何讲政治的李希光一1995年冬天,在结束对《华盛顿邮报》半年的工作访问之前,我根据对这家及其它主要西方媒体的统计分析和访谈,撰写了一篇题为《美国媒体是如何把中国人民妖魔化的》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针对西方媒体用诸如...  相似文献   

5.
自从<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发表后,"妖魔化"成了中美媒体、政界和学界历久不衰的争议话题.常有人问:"美国媒体为什么要妖魔化中国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值得商榷的“妖魔化”———评李希光先生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和《再论“妖魔化”中国》□焦国标我很关注李希光先生这两年努力经营的“妖魔化中国”理论,每有大作大著面世,我都认真拜读。先是《国际新闻界》1996年第5期上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美...  相似文献   

7.
“妖魔化”中国与“妖魔化”美国,是横亘在中美之间的一道心理障碍。与其相互误解,不如相互了解  相似文献   

8.
冯文波 《青年记者》2016,(21):28-29
高校,在人们心目中向来是圣洁之地、学术殿堂,素有“象牙塔”的美誉.但近年来,随着一系列与高校有关的不良信息频繁见诸媒体,其在公众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开始打折扣.究其原因,当下高校形象渐毁与媒体过于猎奇、抓眼球不无关系,记者热衷于报道高校里的丑闻、负面信息,日积月累就在公众心目中描绘出“妖魔化”的高校形象. 媒体“妖魔化”高校的类型 “妖魔化”在此特指媒体在针对高校的新闻报道中,大量刊发有损学校形象的负面信息的做法.其常见的报道内容有以下八个方面: 1.学术丑闻类.此类新闻主要以高校师生在学术研究领域产生的矛盾争议、成果剽窃、弄虚作假等学术不道德行为为主要内容,学术官司、掐架、斗嘴是其吸睛的关键词.如: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宣传片涉嫌抄袭、清华北大学者“论文抢发”风波等.  相似文献   

9.
再论“妖魔化中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再论“妖魔化中国”□李希光[编者按]本刊1996年第5期曾经刊登李希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美国传媒是如何讲政治的》一文。刊发后不久,一本由他参与写作的相同名称的书在北京问世,并引起国内外舆论界的关注与重视。《再论“妖魔化中国”》可视为前文的续...  相似文献   

10.
媒体"妖魔化"并非新题,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一直屡见不鲜,尤其在社会转型期,媒体"妖魔化"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对被"妖魔化"对象的认知和态度,进而成为破坏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由此,本文从"标签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媒体"妖魔化"问题加以重新审视,以期有助于媒体"去妖魔化"的实现及媒体功能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1.
许光 《青年记者》2016,(18):66-67
美国学者雷默曾在《淡色中国》中指出,“国家形象问题是中国当前最棘手的战略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巨大变化,但在国际上享有的声望与国家形象没有相应地变化.一方面,由于“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环境,西方媒体肆意“妖魔化”中国,令我国国家形象蒙尘;另一方面,我国大众媒体“宣传腔”太浓,过分强调媒体的宣传、教化功能,传播媒体“合塑”的“高大上”国家形象差强人意,其话语方式、报道理念、叙事模式难以被国际社会认可,国家形象“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2.
张蕊 《新闻世界》2011,(9):202-203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浪网对“城管”的形象构建。研究方式为内容分析法。研究发现,“城管”是面向社会时常被媒体监督的政府公权力的一种,相关新闻大部分以负面为主,“暴力执法”成为“城管”的主要形象。媒体有妖魔化“城管”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自中国制造产品异军突起,各种负面消息不少。有产品自身的原因,也有西方媒体的“妖魔化”。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因此受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则“中国制造”广告登陆CNN.为“中国制造”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也是利用广告来传播国家形象的一次有益尝试。本文对这则广告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作者写成此文并寄给本刊的时候,还没有看到由美国少数政客用臆想和拼凑,以恶意诬蔑中国为目的的“考克斯报告”。但仅就美国主流媒体渲染“莫须有”的李文和“窃核”而将间谍阴影笼罩在所有美国华裔科学家头上这一表现中,作者已窥视出他们的目的,在于“妖魔化”...  相似文献   

15.
“考克斯报告”出笼之前,从1999年3月起,美国主流媒体就对所谓李文和“窃核”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煽起又一轮“妖魔化”中国的不小风波。本刊已在去年第四、五两期连载了徐然同志发自美国、以《“麦卡锡主义”阴魂未散》为题的文章,对美国传媒渲染“窃核”作了视析。  相似文献   

16.
乔木 《当代传播》2002,(2):21-23
美国媒体作为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因素,其作用一般认为,新闻媒体反映中美关系中的问题,通过舆论作用于美国的立法、行政等部门,进而影响到美政府的对华政策。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美国媒体对中美关系的负面报道,有称“妖魔化中国”的,也有称“敌视中国”或“消极影响”的。此类论证多有选择地分析美媒体的对华报道.并和中美在新闻观念、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方面的差异结合起来。这种定性分析的缺憾是,忽略了对中国的正面和中性报道,也没有进一步探讨美国媒体对中美关系的影响随时间、因事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本文将围绕美国媒体对1…  相似文献   

17.
马天剑 《新闻窗》2009,(1):96-97
2008年3月14日,西藏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发生后,西方媒体公然造假,违背新闻的真实性,肆意歪曲中国的国家形象。在随后开始的奥运圣火传递中,西方新闻媒介又偏袒“藏独”分子,干涉中国内政,纵容国际反华势力的活动。中国的国家形象被严重妖魔化,中国对外传播事业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妖魔化中国"这个概念,最早是1996年新华社记者李希光等人在合著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中提出的,当时是针对美国掀起的一股反华浪潮,而美国的一些主流媒体借机大做文章,对中国极尽造谣毁谤之能事,播发了大量不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负面报道.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后,便出现了富有戏剧性的一幕,美国人马上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中国妖魔化美国"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19.
媒体客观形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平 《新闻窗》2008,(3):100-101
近几年来,媒体报道频受研究人员的关注,片面、猎奇、迎众成为人们对媒体客观形象评析的重点词汇。媒体被指责为塑造刻板印象,一味片面报道迎合受众,甚至“妖魔化”报道对象。举例而言,随着高校扩招和大学生数量的整体增加,  相似文献   

20.
郭致杰 《青年记者》2016,(20):88-89
2016年3月,山东警方破获涉案金额5.7亿元的“非法疫苗案”.在微信舆论场上,这次“问题疫苗”事件被一些自媒体“妖魔化”后成病毒式传播.菲理智的传播带来了消极影响:一时间,拒绝国产疫苗、回避接种疫苗、到香港接种疫苗等言论甚嚣尘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