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欧阳湘 《历史档案》2011,(1):95-103
调解(和解)①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在外国法学家看来,"中国法律制度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是调解在解决纠纷中不寻常的重要地位"②.有的甚至认为,中国古代的官府审判也是"教谕式的调解"③.因此,调解制度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电国传统法文化的重要资源,"也被比较法学家划分远东法系或中国法系的基本标志之一"④...  相似文献   

2.
对于传统与现代转型期间人们所作出努力的忽视和误解,是造成中国法学还在困扰自己走向的根源,当前的中国公法学的基因不全在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也不全在于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输入,  相似文献   

3.
邓正来先生《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以下简称《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自发表以来轰动一时,引来热烈讨论.作者自陈初衷:"采用经过界定的'范式'分析概念,对中国法学中具有重要影响或者仍具有重要影响的四种不同甚或存有冲突的理论模式,即以张文显为代表的'权利本位论'、以部门法论者为主力的'法条主义'、梁治平的'法律文化论'和苏力的'本土资源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本书得出结论认为:中国法学之所以无力为评价、批判和指引中国法制/法律发展提供一幅作为理论判准和方向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进而无力引领中国法制/法律朝向一种可欲的方向发展,实是因为中国法学深受着一种我所谓的西方'现代化范式'的支配,而这种'范式'不仅间接地为中国法制/法律发展提供了一幅'西方法律理想图景',而且还致使中国法学论者意识不到他们所提供的并不是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4.
在当下的法学研究以及法学教育中,传统法律的价值何在?也许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法制史"是我国法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但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趋势下,法史课程往往因其注重理论缺乏实用性而受到质疑.中国法制近代化以来,律令为主的法律体系被废止,西方的民事、刑事、行政法律被大规模移植."学习中国法制史有何用处?"在此背景下,面对这样的提问究竟当如何回答?诚然,有关法律史的知识是法律人必备的素养之一,然而制度毕竟是业已死亡的,不能在法庭上直接使用,也就是说,不是一种现实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5.
毛屹云 《大观周刊》2012,(18):37-38
调解制度深深扎根于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源远流长。中国传统的调解制度不仅体现了中国独特的政治制度与经济模式,也表现出了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思想——无讼。随着朝代的变迁和文明的进步,调解制度被不断规范化、体系化,不断完善。对维护古代中国的有序和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其延续至今,依然被广泛使用,并且与时俱进,在民事纠纷领域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百度文库等网络服务商著作权侵权纠纷中,"避风港"规则的适用性始终是学界和司法实践中争议的焦点。我国相关法律条款的规定并没有完整、准确地体现"避风港"规则,致使网络服务商著作权侵权纠纷当事双方的利益难以平衡。只有在认识"避风港"规则的合作导向、把握数字出版媒介特性的基础上理解和调整相关法律,才能够有效防范、解决网络服务商著作权侵权纠纷。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社会法学在中国已经萌芽,但当时学界对其仅有朦胧的认识,除了从日本法学界引进"自由法学派"概念之外,再没有提出社会法学的相关概念。陈启修不仅肯定了"自由法学"对法学发展的重大意义,还提出了"文化派法学"、"社会目的法说"和"社会法学派"的概念。陈启修所认识的"自由法学"与"社会目的法说"、"社会法学派",具有相似的含义。经过陈启修的倡导,学界对于欧洲自由法学派及其他相关学说的指称,逐步由民国初年的"自由法说"转移到"社会法学"或"社会法学派"之类的概念上来,这标志着社会法学开始在中国初步发展。陈启修对于社会法学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1918年中国大陆学者开始在SCI/SSCI来源期刊发表法学论文算起,中国大陆学者参与国际法学研究历程已近百年,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以Web of Science平台中收录的中国大陆学者参与的法学文献为来源,从文献增长规律、核心作者群体、核心期刊分布及及关键词分布四个维度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学者参与发表的国际法学文献主要集中在经济贸易、互联网、环境保护及知识产权方面,而对农村、医疗、青少年等法律问题关注较少,该领域的研究并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体和核心期刊群体.  相似文献   

9.
郑怡 《今传媒》2015,(2):22-23
知识产权纠纷不同于传统民事纠纷,具有其特殊性。以知识产权纠纷适用诉讼调解为出发点,对我国知识产权纠纷诉讼调解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知识产权纠纷诉讼调解相关制度基础以及各级法院在调解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在探讨我国知识产权纠纷诉讼调解制度在调解的中立性与效率方面存在缺陷的基础上,对此现有制度提出相应完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籍贯为浙江温州,然无经商潜质,只有读书心性。2010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法律史、法律社会学和法学学术史,倡导跨学科研究风格。  相似文献   

11.
电视调解既是一种新兴媒介样态,也是一种现实的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的缩写,意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或可选择性的纠纷解决机制)。在法学研究的传统上,大众传媒极少被作为替代纠纷解决机构和主体纳入主流的视野,而新闻传播学界一般从介入式报道、民生新闻或情感类谈话节目形态来考察电视调解。  相似文献   

12.
柯林霞 《出版广角》2017,(24):37-39
我国著作权纠纷调解委员会制度正在构建当中,分析日本、德国等国的著作权纠纷调解委员会制度,可以为我国提供有益的借鉴.明确著作权主管部门的立场,协调行政调解和其他纠纷处理机制的冲突,确定著作权关系的主体地位与利益分配的衡量标准,以及如何勘定与纠纷调解相关的必要事项,都是我国构建著作权纠纷调解委员会制度必须考虑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一、调解主体民间化调解制度根据调解主体不同分为民间调解和官方调解。民间调解指调解人为非官方人员的调解方式。官方调解指司法机关的官吏在审理案件时,对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解决纠纷。此外,清代还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调解方式,即"官批民调",是指州县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如认为纠纷事由主要涉及  相似文献   

14.
这些年来,法学以一种强势学科的姿态介入了新闻传播的研究领域,并且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审视着诸如"新闻自由"、"新闻立法"、"新闻审判"以及"新闻与隐私权"等问题,但研究者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新闻传播的范式也在对法律,尤其是受众  相似文献   

15.
《传媒》2020,(10):8-8
1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颁布。伴随该法的颁布和实施而生的电视调解节目,以其贴近生活、能为普通百姓排忧解难而迅速崛起,成为电视屏幕上的主要节目类型之一。涌现出《有话好好说》《小区大事》《小郭跑腿》《非常帮助》《第三调解室》等一批广受欢迎的栏目,有的栏目年解决各类纠纷2000多件,为法律知识普及、民间纠纷调解、基层社会治理、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充分体现了电视调解节目的使命和价值。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全面冲击,电视调解节目也在此冲击下遭遇到了发展瓶颈,如何破解瓶颈,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成为电视调解节目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田新玲 《青年记者》2012,(12):39-40
合法性是近年来政治学、哲学、法学、社会学等领域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一般来说,合法性指的是政治合法性,即政治统治依据传统或法律准则得到人民的认可与支持.它被看做是有效统治和政治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黄英 《兰台世界》2013,(16):141-142
<正>"亲亲相隐"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一项基本制度。根据《大百科全书·法学卷》所下的定义":亲亲相隐是指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不论罪,反之要论罪"。亲亲相隐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律伦理在刑事法上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两千余年。纵观亲亲相隐的发展史,其经历了思想主张、刑事政策、上升为法律原则、法律  相似文献   

18.
调解有1套     
<正>《调解有一套》是福建省首档以搭建调解平台、化解矛盾纠纷、普及法律知识为主体的司法调解类民生栏目。成立以来,累计播出500多期,共调解矛盾纠纷1000多件,调解成功率达90%以上,栏目收视率长期位居全省自办节目前列。2015年,成立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调解有一套》人民调解委员会,这是全省新闻媒体行业中成立的第一也是唯一一个人民调解委员会。2016年获"福建新闻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介绍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政治、经济、司法等领域发生的主要更替;并论述了清朝末期商会纠纷的调解过程与特点;以期对当前我国司法构建和工商业联合会职能的发挥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选择《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外法学》《政法论坛》《法商研究》五本代表性法学学术期刊为观察对象,梳理分析2013—2022年这五本代表性法学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主题文章数量和关键词频次,展现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整体框架和内部结构。基于观察发现,中国法学自主知识的创新主要聚焦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法治政府建设、党内法规、民法典、涉外法治等方面,形成并发展了具有主体性、原创性和标识性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也折射出新时代中国法学理论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