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名誉权和荣誉权都是受法律保护的公民个人或法人的专有权。对侵害名誉权、荣誉权行为的认定 ,必须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 ,严格区分传述真实情况与损人名誉的侵权行为。凡侵害公民和法人名誉权、荣誉权的违法行为 ,必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2.
名誉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社会生活中依法所享有的社会评价,属于精神范畴。但法律、法规对精神抚慰金的性质,确立的原则,数额标准的如何掌握并未作更具体、更明确的规定,这就给审理侵害名誉权案带来了不少困难。因此,正确确立精神抚慰金的标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一、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具有必然性言论自由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言论自由是指公民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与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而广义的言论自由还包括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在现代宪政国家和地区,言论自由属于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第35条将言论自由作为基本权利予以明文规定。名誉权是民事主体就其信誉、声望等获得的社会评价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其属于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  相似文献   

4.
一、生命与健康安全是学生人格权利之根本。应当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人格权属人身权的一个方面,指的是没有直接的财产内容,与公民的人身不可分离的民事权利。这种权利是每个自然人都依法享有的权利,它主要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人身自由权、名誉权、隐私权、及其他人格尊严权等。学生作为公民的一部分,他们自然就享有公民所享有的一切人格权。就学生而言,生命.、健康乃是他们的最大利益。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有关起诉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或其他公民和法人侵害名誉权的案件越来越多,了解和熟悉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对于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增强法律意识、避免新闻官司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有关起诉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或其他公民和法人侵害名誉权的案件越来越多,了解和熟悉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对于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增强法律意识、避免新闻官司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近年来,名誉侵权案件逐渐增多,但《民法通则》对名誉权的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差,因而有必要在理论上解决名誉权的有关问题诸如名誉和名誉权的概念、名誉侵权行为、民法保护的方式等,作为司法实践的参考以补救名誉权立法的缺陷。本文试就这些问题略抒已见。 一、名誉和名誉权 名誉是社会对某一特定主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综合评价。名誉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有如下特征:  相似文献   

8.
法人名誉权的认定存在很大争议,在认定时应更加严格,考虑其侵害程度、后果,是否影响了法人的正常经营活动,对于不影响法人正常经营活动的,不应认定侵犯法人名誉权。  相似文献   

9.
一、二者的含义不同公民的名誉是指公民的道德品质、生活作风、工作才干、信誉声望等方面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总体评价。所谓名誉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名誉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公民的社会地位和尊严,是人的第二生命。  相似文献   

10.
公民的民事权利就是指公民依照我国民法的有关规定所享有的权利 ,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个方面。人身权包括姓名权、名誉权、身体健康权、肖像权、荣誉权等。财产权包括所有权、经营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等。上述民事权利中有些仅能存在于公民的生存期间 ,公民死亡后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法律也不给予保护了。有些民事权利不仅在公民生前有保护的必要 ,即使在公民死后也仍然要给以保护 ,如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综观我国《民法》通则颁布以来十几年的民事立法过程 ,就可以比较清楚地认清这一点。《民法》通则第九条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关于侵害死者名誉(权)、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认定、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责任承担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依法保护公民的名誉权是社会利益和公民自身的双重需要。  相似文献   

12.
隐私权是自然人所享有的一项独立的人格权,我国现行法律是通过保护公民的名誉权来实现对隐私权的保护,这种间接保护方式并不能充分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因此,加强我国隐私权的立法保护,尤其是民事法律上的保护,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公民的民事权利就是指公民依照我国民法的有关规定所享有的权利,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个方面。人身权包括姓名权、名誉权、身体健康权、肖像权、荣誉权等。财产权包括所有权、经营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等。上述民事权利中有些仅能存在于公民的生存期间。公民死亡后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法律也不给予保护了。有些民事权利不仅在公民生前有保护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民事主体是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简称,它包括公民(自然人)和法人,因此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也分为两类:一是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二是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一、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一方面,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1.本质不同。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公民权利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法律赋予公民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它强调一种资格或可能性。比如,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法通则》关于确认和保护公民房屋所有权的规定,说明法…  相似文献   

15.
《中学文科》2008,(1):48-51
【考点与热点分析】 1.考点:①人格尊严的含义。②人格尊严与人格权的关系。③名誉的含义及与个人表现的关系。④名誉权的含义。⑤法律如何保护名誉权。⑥肖像权及其含义。⑦姓名权及其含义。⑧侵犯公民名誉权、肖像权和姓名权的各种表现。  相似文献   

16.
日本共有幼儿园15000多所,这些幼儿园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国立幼儿园,是附属在教育大学内的。这类幼儿园数量极少,只占总数的0.3%左右。另一类是公立幼儿园,是由各级地方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这类幼儿园约占总数的40%左右还有一类是私立幼儿园,是由学校法人、宗教法人和公民个人举办的。这类幼儿园约占总数的60%左右。一、对幼儿园的行政管理国立幼儿园直接受文部省(相当于我国的国家教委)领导。园长由所属教育大学教育系的教授兼任。这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民法通则有关人格权的规定已显得不合时宜,需重新诠释。生命健康权应包括身体权;姓名权应涵盖“隐匿他人姓名的行为”、“混用他人姓名的行为”、“贬换他人姓名的行为”等;肖像权应修改为“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明示或默示同意,不得使用公民的肖像”;名誉权没有明确客体的内涵,对侵权行为的方式容易让人作狭义的理解,需要廓清。  相似文献   

18.
国家赔偿法意义上的精神损害是因精神权利遭到公权力的侵犯而引起的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的丧失、减损。可能引起精神损害的只能是公民人身权被侵犯,主要包括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荣誉权、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法人人身权。权利保护机制给予了公民精神损害的请求权,但精神损害的无形性可能会导致赔偿的无序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实践中必须掌握精神损害赔偿的二分法原则,通过引入精神损害评估机制,利用引证判例、参照民事赔偿、合理使用法官的自由心证等方法构建合理有序的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9.
一、生命与健康安全是学生人格权利之根本,应当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人格权属人身权的一个方面,指的是没有直接的财产内容,与公民的人身不可分离的民事权利。这种权利是每个自然人都依法享有的权利,它主要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人身自由权、名誉权、隐私权、及其他人格尊  相似文献   

20.
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确立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规定了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享有环境信息权、环境参与权益和环境监督权,这对于保障我国公民的环境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该法仍未确立公民的环境权,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另外,我国立法及司法对公民环境权益的保护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这对充分调动公民积极性,开展环境保护不力。建议下一步通过完善立法,改革司法,真正实现对我国公民环境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