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庞亮 《新闻大学》2001,(2):56-58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睿,后改知行,再改行知,是我国近代爱国、民主和进步人士的杰出代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语),“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周恩来语)。现当代以来,学界对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政治、教育和哲学领域,对他的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九·一八”前后在《申报》的活动,即使有,也往往语焉不详。从历史上  相似文献   

2.
关于申报流通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初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申报》总经理史量才逐渐倾向进步,借纪念《申报》六十周年之际,特制定一系列革新计划,提出十二项措施,延揽人才,整顿版面,其中包括副刊《自由谈》主编易人;创办《申报月刊》、《申报年鉴》;任用有革命思想的学者参加编务;举办一系列服务社会的附属事业,  相似文献   

3.
全套《申报》影印回顾丁之翔《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终刊于1949年5月,共有78年的历史,是我国创刊最早、历时最久的报纸之一。它经历了中法战争、中日战争、辛亥革命、军阀混战、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国民党统治和“九一八”、“一二八”、“七七”、“八...  相似文献   

4.
史量才(1880--1934)是我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报业企业家,人们称之为“新闻巨子”、“报业泰斗”。1912年,他接办1872年在上海创刊,但到民国初年已每况愈下、连年亏损、发行量仅有7000余份的《申报》以后,对办报思想、报纸内容、出版发行、广告经营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把一张崭新的《申报》呈现在读者面前,开创了《申报》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5.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1):89-92
巴金(1904--200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封建大家庭里,童年时接受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知识系统的启蒙教育。同时,他也阅读了《古文观止》、《说岳全传》、《施公案》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作品。“五四”后,他狂热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鼓吹新观念、新思想的杂志,他常常说自己是“五四”的产儿,因为“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期间,他还读到了上海出版的《夜未央》和《告少年》,在思想上深受影响。他说:“在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年间,这两本小书不知感动了多少的中国青年。我和几个朋友当时甚至把它们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  相似文献   

6.
问题由来:质疑另一个史量才爱国报人史量才在75年前,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沪杭公路畔的翁家埠。史量才遇害原因是其坚定的抗日主张与行动为国民党当局所不容。历史已证明:‘九一八’事变是《申报》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①而《申报》的转变又源于总经理史量  相似文献   

7.
胡耀亭 《中国广播》2005,(11):48-51
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在1928年8月创办时就设有英语节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考虑到时局的变化,中央广播电台每天除新闻报道外,又增设日语节目。1936年2月23日,南京短波广播电台开始用汉语普通语(新中国成立后“普通语”统称为“普通话”,下同)、英语、厦门话、马来语广播,南洋乃至新西兰一带都可听到。  相似文献   

8.
风格 《新闻与写作》2001,(12):20-21
一 空语位,是指在新闻标题的词语排列上有某个词语的位置,但却没有文字出现,更进一步说,就是指在逻辑上或结构上应该有的某些成分,但在新闻标题中却呈现为空语位,即有句法作用和语义作用却没有相应的词语作标志。如: (1)百套录象带/大运村一抢而空(《北京晚报)200·8·30) (2)格布雷拉耶/长跑皇帝((北京晚报》1999·9·10) (注意:为了更清楚地看到空语位的使用情况,我们在空语位处加上了“/”符号) 上面的两个标题都使用空语仕。例(1)在“录象带”和“大运村”之间有一个空语位,如果补出的话,…  相似文献   

9.
寻找钱公侠     
在阅读张爱玲作品时,涉及一个人和一本刊物,这就是钱公侠和他主编的《语林》,对张爱玲的文坛地位和前途最早作出评价的刊于《语林》第1期(1944年)的《记张爱珍》,作者汪宏声在这篇六千字的论文中,称“这位天才女子”,“将来的前途是未可限量的”。在《记张爱玲》文尾,附有“张爱玲手札”一段,现引录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东方泰晤士”的创刊在清末民初,上海《时报》曾与《申报》《新闻报》鼎足而三,“老上海”常以“申、新、时”三大报并称。《时报》对“报界革新”有过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史量才与《申报》是撰写任何体例的中国新闻史都无法逾越的重要存在.不仅仅在中国.1919年10月在世界报业大会上当选为副会长的史公在世界新闻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旗下经营的《申报》和《新闻报》在20世纪前叶的中国新闻界影响巨大。史量才曾告诫报社同人:“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非国。”史氏报业得以建立,除了经营策略之外,史公的“人格”对《申报》等报的“报格”有着决定性影响.并同时以自己的人格和报格维护着国格。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语】谈到东方和西方,吉卜林《东西方谣曲》的第一行就会来到嘴边:“Oh, East is East, and West is West, and 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东是东,西是西,两者万难同处一地)当辜鸿铭写作《春秋大义》时,这个句子回荡在他的字里行间,正如多年后,回荡在萨义德的著作中一样。  相似文献   

13.
陈江 《出版科学》1999,(2):20-21
胡愈之是一个伟大的文化惊叹号,一个响亮的名字。然而这位前辈有着今天聪明人看来很不合时宜的脾气或个性,他“是默默奉献的长者,多做少说,乃至只做不说”(该文集编者戴文葆先生语);“他为邹韬奋,为许多作家编刊了文集,就是没有考虑他自己的文集”(其亲属胡序介先生语)。不过,历史终究是公正的,它有着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或者说很会捉弄人的机制:有的人生前尽管多么威风,拼命为自己树立丰碑,可惜历史仍然把他忘了;有的人倒并不想名垂青史,历史却记住了他,而且永远永远地。《胡愈之出版文集》的编辑出版,正证明了这点。  相似文献   

14.
《青年记者》2007,(13):79-79
今年5月,《福布斯》(《Forbes》)杂志公布“2007年中国名人榜”,一个从未在该排行榜上出现的名字——易中天,突然跃居榜上,是唯一一位以作家身份晋身前50名者。易中天跳脱学术窠臼,成为市场明星,主要来自他一系列的“品人”作品。在他笔下,刘邦、项羽、曹操不再是刻板化的人物,而是有复杂人性的生命。品人通透,正是他超越千百名历史学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一“真实电视”亮相中国从2000年中起,欧美各大电视台掀起了一股“真实电视(Reality TV)”的流行风潮,同类型节目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推出。如《老大哥(Big Brother)》、《阁楼故事(loft Story)》、《诱惑岛(Temptation Island)》等,目前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于2000年5月推出的《幸存者(Survior)》风头最劲,而且这股真实风正在登陆中国内地,2001年8月5号,中央电视台二节套目颇受欢迎的《地球故事》栏目也为《幸存者》节目所代替,而国内一个名为《走进香格里拉》的野外生存节目显然是《幸存者》中国版。“真实电视…  相似文献   

16.
信访工作,一直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倾听人民群众心声,为普通百姓排忧解难的途径。只要留心观察,人们很容易在自己的视线中发现这样的上访者:他(她)往往用纸或布写着一个大大的“冤”字举在手里,带着大包、小包,甚至铺盖和锅碗瓢盆,常年出现在当地、省城及首都的信访办、法院、检察院、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大门前。他(她)们要讨说法,要搏一口气;他(她)们要诉冤情,要惩真凶;他(她)们要求赔偿,要求享受“应有的待遇”。有的是真有冤情,合法权益真的受到侵害;有的是期望过高,或不懂法律,真的无理;也有的则是胡搅蛮缠…  相似文献   

17.
在原有的“思想性(即政治性)、指导性(即导向性)、可读性”的基础上,报纸媒体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个“必读性”概念。 这是办报人对自身要求的再一次提高,是媒体激烈竞争和市场化进程带来的办报新概念。 媒体本身具有的“必读性” 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因为工作的需要,而是我对信息的需要。我每天必接触如下报纸,才能使自己感到心里踏实一点:《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南方都市报》等,以及每周都必须接触的《南方周末》、《北京青年》、《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18.
社会办文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拓展活动空间的新探索高春玲(辽阳市图书馆)文化从无准确定义,我国古代《易经)有“人文化成”之语,文是指丰富多采的人类社会生活化是指融汇合一。这是“文化”一词的最有来源。《辞海》为文化下的定义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9.
且只说弁言。 《中国旧书业百年》(徐雁著,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是一部皇皇巨制,开卷“弁言九章”却风骚独具,六万余字,几占全书十八分之一篇幅,作者所言何意?这的确是一个令人困惑不已而又耐人寻味久之的问题。作为一部学术专著,作者从他庞大的记忆群落中挖掘可靠可信的史实,所用的载体又是滑不留手的文化随笔,这无疑会破坏某些“行规”,不那么合乎矩矮。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20.
曹之 《出版史料》2010,(4):79-81
雕版印刷起源的争论由来已久。“东汉说”有两个立论支柱:一是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的“刊章捕俭”一语;一是东汉王充撰《论衡》中的“人争刻写”一语。关于“刊章捕俭”一语,我在《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中已有专节论述。本文单就“人争刻写”之释义略加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