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共建合作的教师文化 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师发展其专业知识与能力并不全然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而是需要在与他人(尤其是同事)交往的过程中得以推进,合作的教师文化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最为理想的文化氛围。要促进合作的教师文化建设,需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合作意识,创建开放的学校环境氛围,开展基于合作的行动研究,并利用网络构建的平台实现合作。  相似文献   

2.
教师合作是教师自愿或有组织的就共同感兴趣的教学或学术研究问题平等协商、共同研讨,依靠集体智慧寻求解决方案,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的行动方式.教师合作的基础有多种,合作模式有多样,但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育人质量,谋求共同发展.高校教师合作已成为一种趋势,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商务英语教师在人才培养及学科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教师培训、行动研究、专业实践、合作教学四种途径,旨在促进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教师发展学校是在合作建设、研究的基础上,旨在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具有主动参与性、合作研究性、实践生成性、专家引领性等特点;教师发展学校开展的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如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分享经验的合作传记、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行动研究以及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校本培训等,这些都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当代教育科学》2007,(24):F0003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最大资本。构建合作文化,创新校本教研,引领专业发展,是余忧高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基本策略。学校八届四次救代会讨论通过厂“基于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纲领》,确立了教师走合作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合作是教师思想和行为的交融过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有效形式之一.然而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历史教师们的合作意识还很淡薄,合作行动还很不力,合作成效还很有限,这不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稳步提升和区域内学科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以为要有效改变这一现状,需营造合作氛围,搭建合作平台,展示合作成果.  相似文献   

7.
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涉及三个要素:一是需求驱动,即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是基于教师自身的兴趣与需求,它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二是专业合作,即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和标志在于如何通过专业合作提升自身基于情景的专业知识和智慧,它揭示了教师知识是基于情景的,而情景知识的获得有赖于教师同伴为了实现知识共享而开展的专业合作;三是支持制度,即无论作为个体还是群体,教师专业发展都是一种过程,需要学校建立一套支持的制度,以保障此过程是专业的、可持续的,它揭示了教师专业那种持续的发展过程有赖于专业的支持制度的保障。本文以上述三个普遍要素作为三个维度,试图建构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8.
实现有效师生互动是对教师较高的专业要求,它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有:莱刻的把握;掌握互动技巧,能根据师生互动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及时应变,使课堂活而不乱。实现有效师生互动是一个渐进过程,要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视野中,基于课堂和学校进行。针对教师在互动教学中的问题,引导教师积极尝试;开展教师间、教师与教育研究者的合作;创设支持环境,重视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9.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方式的思考也应该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文章基于对学校发展的思考,立足于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指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即专家引领、同行互助、自我反思和行动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和大学教师合作能够促进中小学教师拓展学习空间,获得先进理论的引导和研究方法的支持,从而促进其专业发展。然而目前中小学和大学教师合作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教师自身因素也有外在环境因素。针对实际问题提出了促进教师间有效合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建设是一项影响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质量的系统工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建设过程既要体现支持体系的保障性、学习性、激励性和专业性的特点,也要实现内外支持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融合,用政策与合作机制融通各层级人员之间的协作关系,通过学习支持环境建设孕育学习磁场,不断优化和创新专业性支持的途径和方法,把可持续的外部支持力量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融合起来,最终实现支持体系建设"外塑-外生"和"内塑-内生"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基于伙伴协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尝试与省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大学与中小学以建立伙伴协作关系的方式实现。通过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实践尝试与省思,开辟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建立充分发挥教育研究专业人员作用的有效方式,使中小学在与大学合作中获得新的发展力量,促进教育教学知识的生成与建构。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小学的教研组活动以及国外的教师同伴指导都是常见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这两种活动在形式、内容与内涵特征方面有所重叠但又各具特点。本文从合作的视角,对其合作的组成及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合作的内容与实施方式进行比较,希望有助于在新课程背景下寻找我国教研组制度建设的新视角,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  相似文献   

14.
音乐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具体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个人体验、感悟、沉思、沟通、合作与交流等方式,发现和洞察自身的实践和经验之中的意蕴,并融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个人所赋予的经验意义,逐渐积累而成的运用于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知识。音乐教师只有躬身于实践,在实践中多体验、多反思、多感悟,才能习得实践性知识。即,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职前音乐教师和在职音乐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习得,并为职前和在职音乐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习得提供合作共享的平台,才能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也充分体现了当今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之诉求。  相似文献   

15.
秦丹  钱玲 《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1):34-37,85
合作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部分。有效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个体的发展,而且可以带动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该研究将教师视为教育生态系统中一个独立的种群形式,从种群内合作的视角界定了发生在教师个体层面上的自然合作形式,探讨了教师自然合作产生的机制。在此基础上,以教师知识为切入点,探讨了从教师个体的实践性知识到教师种群的理论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并以此描述出涵盖两条途径的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自然合作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6.
建立终身教育资历框架是我国目前一项重要的教育举措,构建基于资历框架的教师行业资历等级和标准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师终身学习。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专家访谈法,提出了由4个等级、4个维度和10个要素组成的教师行业资历等和标准,能够与国际及国内已有的资历框架有效对接,构建了我国基于资历框架的教师行业资历等级和标准。教师行业资历等级和标准既是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框架,又是认证和转化学习成果的工具,是一套系统的方法和工具。期望本研究的成果能够为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提供评价与认证框架,为贯通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提供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17.
闲暇生活是相对“工作生活”的概念,蕴含足够的自由,体现个体活动的自为,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作为教师,要树立积极利用闲暇促进自我发展的意识,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养成沉思反刍习惯,开展自传研究,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作为学校,要积极利用闲暇时间,在团队带动、专家引领、学术交流、同伴互助、社会实践等方面给予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外部支持.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基于TALIS 2013调查数据,构建多水平数据模型,实证东亚地区中国上海、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的教师环境满意度和职业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教师有效专业发展和教师合作对中国上海、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的教师工作满意度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学校层面的相互尊重氛围对中国上海、日本、新加坡的教师工作满意度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设计有效的专业发展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合作,并营造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氛围,是提升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英语教师发展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团队合作的视角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发展提供思路。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是促进教师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团队合作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及科研能力的提升。大学英语教师团队合作,应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组建各种特色教学团队,培养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保障教师团队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0.
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教师教育应构建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以培养高质量的师范生,造就未来优秀的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适应性。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研究、教育部相关的文件和顶岗支教,置换培训的实施,为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基础。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要以顶岗实习,置换培训为载体,以经常性合作交流活动为纽带,以制度和机制为保障,来运作和巩固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