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问题1:给你一把空水壶,一盒火柴,请你利用自来水龙头及煤气灶烧一壶开水,你该怎么做?你一定会说,这最简单不过了,只要:1.打开自来水龙头,把水壶灌满水;2.用火柴点燃煤气;3.把水壶放在煤气灶上,把水烧开.问题2:将问题1改一下,其余条件都不变,只是水壶里已经灌了水,要你烧一壶开水,你又该怎么做呢?  相似文献   

2.
匈牙利著名数学家路莎·彼得在《无穷的玩艺》一书中有一段风趣而精彩的描述:从陈旧的实用观点上来看,以下的一个比拟也许是十分可笑的,但这一比拟在数学家中却是广为流传的:“现有煤气灶、水龙头、水壶和火柴摆在你面前,当你要烧水时,你应当怎样去做呢?往水壶里注满水。点燃煤气,然后把水壶放在煤气灶上。“你对问题的回答是正确的,现把所说的问题稍作修改,即假设水壶中已经盛满了水同,  相似文献   

3.
一位数学家曾经用一个笑话来说明数学中最常用的思维方式: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设在你面前有煤气灶、水龙头、水壶及火柴,你想烧些水,应当怎样去做?”某人回答说:“在壶中放上水,把壶放到煤气灶上,再点燃煤气.”提问者肯定了这个回答,又问:“如果其它的条件都没有变化,只是水壶中已经有了足够多的水,那你又应当怎样去做?”被提问的人通常都会回答:“把水壶放到煤气灶上,再点燃煤气.”但是,提问者提出,用数学中最常用的思维方式来衡量,这个回答并不能使他满意:“只有物理学家才会这样做,而数学家们则会倒掉壶中的水,并宣称我已经把后…  相似文献   

4.
数学解题中有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叫做变换法也称转化法.当你遇到的问题直接解答有困难,通过变换成其它形式的等价命题较为简单,其实,整个解题过程就是将未知转向已知,这种思想方法匈牙利数学家P·罗莎打过比方:“假设有煤气灶,水龙头、水壶和火柴,现在的任务是要烧水,你怎么办?”当然是“先把壶灌上水,点燃煤气灶,把壶放在灶上.”接着罗莎又问:“假设所有条件都不变,只是水壶中已有水,这时你怎么办?”回答简单:“点燃煤气灶,因为只有物理学家才这样做,而数学家则会倒去壶中的水,并声称:“我已把后一问题转化为已知(前一)问题了.”下面我们通…  相似文献   

5.
化归法浅谈     
化归法是数学家处理问题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见文[1])。匈牙利数学家P.罗莎曾对此作过十分形象的描述:“假设在你面前有煤气灶、水龙头,水壶和火柴,现在的任务是要烧水,你应该怎样做?”问题很简单,谁都知道“先在水壶中放上水,点燃煤气,再把水壶放到煤气  相似文献   

6.
化归思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学家往往不是对问题进行直接攻击,而是对问题进行变形、转化,直至把它化归为某个(些)已经解决的问题,或容易解决的问题。匈牙利著名数学家P.罗莎曾用以下比喻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化归法的实质。她写道:“假设在你面前有煤气灶、水龙头、水壶和火柴,现在的  相似文献   

7.
史家昊 《新作文》2014,(Z2):45-45
<正>我把灌满水的水壶放到煤气灶上,点燃灶台开始烧水。只过了一小会儿,就有"刺刺刺"的声音从厨房里传了出来,我飞快地跑进了厨房,小心翼翼地用手打开水壶瞧瞧,可水并没有翻滚。妈妈以前说过,水如果不翻滚人喝了会肚子疼,翻滚了的水喝了就不会肚子疼了,我只能盖好水壶继续等待。没过几分钟,响声逐渐消失了,水在水壶里活蹦乱跳,水终于开了,我马上把水灌进热  相似文献   

8.
一、化归与转化的思想简介匈牙利著名数学家罗莎·彼得在他的名著《无穷的玩艺》中,通过一个十分生动而有趣的笑话,来说明数学家是如何用化归的思想方法来解题的.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设在你面前有煤气灶,水龙头、水壶和火柴,你想烧开水.应当怎样去做?"对此,某人  相似文献   

9.
王嘉年 《山东教育》2002,(35):31-32
解题是实现数学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通过对解题程序的研究,我们得出:解答数学题,实质上就是通过由因导果或执果索因,确立题中条件与结论或条件与问题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转化.而且往往不是对问题进行直接攻击,而是对问题进行变形、转化,直到把它化归为某个(些)已经解决的或者容易解决的问题,匈牙利数学家P·罗莎用了以下比喻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化归法的实质:“假如在你面前有煤气灶、水龙头、水壶和火柴,现在的任务是烧水.你应当怎样去做?”正确的答案是:“在水壶  相似文献   

10.
正城市的生活确实方便:一扭开关,煤气灶就哈哈大笑;一按遥控,空调就嘘寒问暖;一开龙头,自来水就欢天喜地……可是,可是,每当喝着自来水烧的开水,忍受着那股怪怪的味道时,我是多么怀念老家那口童话般的老井啊!老家屋后有一片竹林。穿过竹林,便有  相似文献   

11.
在无风时,烟总是往上直升;如果有风,烟就会朝风的反方向飘。可是当遇到向下流淌的水流时,烟也会随着向下飘。你见过这样的奇景吗?实验材料:线香一根,打火机或火柴,自来水龙头。  相似文献   

12.
久居南方的人初到北方,开始一段时间会出现腹胀、排气多、腹泻等现象,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水土不服”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这与水的硬度有关郾水的硬度最初是指水溶解肥皂的程度.水的硬度大,肥皂水的泡沫少,洗涤衣物的效果差郾现在主要指水中溶解有钙、镁、锰、铁等盐类的程度.我国目前以“德国度”来表示郾如果1L水中含有10mg氧化钙,这种水的硬度就是1°郾一般将水分为很软水(0°~4°)、软水(4°~8°)、中等硬水(8°~16°)、硬水(16°~30°),30°以上的水称为最硬水郾自然界中,雨水属于软水,江、河、湖泊等地面水的硬度大都…  相似文献   

13.
我们对圆的折叠问题接触不多,解题时也难找到突破口.为方便你掌握此类问题的求解策略,现举例说明折叠问题的解法,供你学习时参考. 一、求折叠后弧的度数 例1(2016年舟山卷)把一张圆形纸片按图1所示方式折叠两次后展开,虚线表示折痕,则(BC)的度数是( ) A.120°.  B.135°. C.150°.  D.165°. 解:如图1所示,连接BO,过点O作OE⊥AB于点E, 由题意,得EO=1 BO,AB∥DC,所以∠EBO=30°, 故∠BOD=30°,则∠BOC=150°, 即(BC)的度数是150°.选C.  相似文献   

14.
教学准备 100ml圆底烧瓶、250ml烧杯、大水槽、铁架台、火柴以及水、酒精、酱油、固体膨胀演示器。教学过程一、认识液体的热胀冷缩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镜投影仪打出教材P_(33)图(1),提问:壶里的水为什么往外溢? (二)实验探究、寻求规律 1.观察实验。讲述:现在我们用100ml圆底烧瓶代表水壶,把烧瓶装满水后用带细玻璃管的胶木塞塞紧瓶口,用笔在玻管的液面处作一标记,然后把这个装置放入  相似文献   

15.
彩虹     
雨停了,天上有一座美丽的桥。爸爸,如果我提着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走到桥上去,把水洒下来,不是我在下雨了么?我把雨洒在山上的药圃里,你就不周挑水去了,你高兴吗?  相似文献   

16.
水龙头     
陈拟双伴4一4 F 一一(5 5 5 5 5 5 55嘀嘀嘀嘀嘀嘀嘀嘀1 1 1 1 1 1 11嘀嘀嘀嘀嘀嘀嘀嘀3 3 3 3 3 3 33嘀嘀嘀嘀嘀嘀嘀嘀 、}厂、_}厂、_16-一)}3翌二吞一}3兰1勺一{」鱼工兰3谁哭啦,泪汪汪,小弟弟呀到旦12-一处找,︸︸ 一一﹄1好︸ 23一关|3 2 16一不知是谁,3 .45一水龙头,3 216一对着龙头, 厂一飞3 2 16一{丝丝2.洗完手,没把龙头来}3·生”-掉巨日…丝丝43把你眼泪来擦 …旦丝吞2不5·说再见龙头对我微微笑。 (选自磁带《我是好宝宝》)〔提示与教学建议〕 这首歌曲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把水龙头没关紧时所发出嘀嘀嗒嗒的响声描绘成水…  相似文献   

17.
陆位 《家庭教育》2006,(2S):43-43
小时候,我一直认为水是最便宜又取之不尽的东西。我想,自来水,自来水,就是龙头一拧开就哗哗自己会来的水。因此,我用水一向就大手大脚,甚至有点挥霍。比如,我不管洗什么都把龙头开到最大,水流急泻而下,水花四溅,但我一点都没有感觉到自己有什么不对,还以为自己从小爱清洁、很勤快呢。  相似文献   

18.
生活小博士     
用透明的冰球点燃火柴用自来水做成的冰块总是像一块块磨砂玻璃,这是因为水里有很多极小的气泡,导致冰块不够透明。而用烧沸后的水做出的冰块就非常透明。把水放在圆底的碗里,做成又圆又透明的冰  相似文献   

19.
郭倩 《良师》2004,(11)
实验材料:六七根火柴、一块肥皂、一块方糖、一碗清水。实验:⒈把火柴在水面上摆成一个圆圈。⒉用肥皂碰触圆心位置的水面。这时你会发现,火柴像惊吓似的,纷纷向外漂去。⒊换用方糖碰水面。火柴就像喜欢它一样,都向它游去。⒋轮流用肥皂和方糖碰触水面的不同位置,“火柴们”就不停地游来游去。实验原理:肥皂具有排水性,所以把水连同水面上的火柴都赶跑了;而方糖具有吸水性,使水面出现一个朝向它的小水流,火柴就被带向中心了。会游泳的火柴!山东@郭倩  相似文献   

20.
一、提出问题教学应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觉察到问题的存在 ,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如大家知道45°,30°,60°等是特殊角 ,那么75°=45° +30°是特殊角吗 ?你知道cos75°的值吗 ?联想到分配律 :cos75°=cos45° +cos30° ,想一想 ,你认为这样对吗 ?cos(45° +30°)≠cos45°+cos30°.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 ?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是 ,直接探索cos(α + β)的公式 ,问题自然解决了.另一种思路 :能否利用特殊角去求cos75°,再去探究cos(α + β) ?二、建立猜想对学生来说 ,求出一个具体的结果似乎更有吸引力.如图1 ,∠C=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