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音乐欣赏中,审美体验在整个音乐审美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审美情感是人对音乐美的体验和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情感是音乐作品表现的主要内容,而想象是在此基础上不受音乐对象的严格限制,自由驰骋的感情共鸣.欣赏者在审美体验中移情于对象,又在联想和想象中将感情体验更加深化,所以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情感和想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审美体验,是对音乐自身的把握,是感受音乐的形式美,是通过联觉和想象引起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3.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对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表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意境,存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从始至终。没有教师主动的音乐表现,就没有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就没有音乐课的意境教学。  相似文献   

4.
卓巧颖 《广西教育》2006,(7A):92-92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对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表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小学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意境,存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始终。没有教师主动的音乐表现,就没有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就没有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5.
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关键决定于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艺术作品和作为审美主体的人,这两者之间一旦发生审美碰撞与融合,其特征就显得极为复杂.  相似文献   

6.
音乐作品只有通过聆听才能使其变为感性对象和悟性对象,于是,发展学生的听觉,对于培养他们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音乐鉴赏鉴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感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体验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征就是情感审美.精与美的紧密关系,决定了音乐教育教育方式,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也就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音乐教学中对音乐审美的体验,明确音乐审美体验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实现音乐审美体验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对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表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小学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意境,存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始终。没有教师主动的音乐表现,就没有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就没有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用色彩来营造意境教师应当运用自然界的五彩缤纷来引导学生想象和表现音乐色彩。如:在教学《秋天多么美》…  相似文献   

9.
周艳芳 《黑河教育》2012,(12):70-70
审美体验是音乐课程价值的主要体现。音乐课程把审美体验价值提到第一位,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音乐教育活动中,要充分重视音乐的审美体验这个核心,  相似文献   

10.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认为小学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体验为重点,也就是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上。如何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  相似文献   

11.
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音乐的初级阶段,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教学应尽量结合音乐实践活动和音乐欣赏进行,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活动中体验,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使其发自内心地随着音乐律动、舒展、想象,用心灵感受音乐,以此鼓励儿童大胆表达自己的审美经验。最终达到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也有了现代化的标志,在音乐方面,我国的音乐文化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髓,同时,融入了中国风的音乐在社会上更是掀起了视听狂潮。文章通过对在音乐欣赏课中培养中专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了加强中专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并对未来中专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展望,希望能够引起中专教学的重视,加强学生音乐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3.
嵇康的"声无哀乐"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通过对音乐存在的"三要素"和音乐审美中主客体的分析可知:嵇康的观点单纯强调音乐的自然物质属性和音乐的形态层面,忽视了音乐中存在人的主观意识,也忽视了音乐作品的社会历史属性,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4.
人类接触和学习音乐的最佳阶段是儿童时期,音乐教育能够改善儿童心理品质,促进智力发展,增强身体健康,丰富审美情感,如何让儿童在快乐中体会音乐,呵护儿童的音乐灵性,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一定要遵循理工类院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喜欢音乐,爱学音乐鉴赏这门课,才能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自发地去学习各种知识。  相似文献   

16.
这里通过对魏晋时期乐论、音乐学作品及相关史料的解读与分析,阐述了音乐对学发展的影响。魏晋时期音乐与学的交互影响,不仅共同规约了时代审美风尚,同时还影响了学理论和诗风格的转变。对学而言.此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乐器和音乐进入当时人们的审美视野,成为学创作的题材。同时,受音乐的启发.诗创作的情感风格也由“雅”、“正”转而为“悲”、“艳”。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学习逐渐成为社会化的活动,但存在着小学生审美趣味成人化、学习环境不理想等特点,解决这些问题可通过创设音乐化的学习环境、营造音乐化的生活环境、建立资源共享的班级音乐资料库等途径,使音乐学习成为学生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学校美育教学系列改革和笔者17年实地调查、13年顺序性音乐教学研究,笔者认为,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是高质量的音乐课堂,是扎根中国大地、遵循美育特点的高效能课堂。推进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变革,有四个经验值得关注,即站在中国大地变革音乐课堂、遵循美育特点变革音乐教学、牢牢扭住中小学生发展音乐素养这个核心、用整体发展理论引领音乐课堂变革;有四个对策值得重视,即更加注重学习者中心,更加注重价值育人导向,更加注重深度教学理念,更加注重科研引领。希冀能够为新时代加快推进基础音乐课程教学高质量发展和学校美育现代化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19.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体验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体验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所有领域和全部活动中。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李杰 《成才之路》2020,(9):134-135
音乐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现实生活真实写照的听觉艺术。在音乐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在以人为本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学习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继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