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六朝时期文学家族数量之多,为其他时代所罕见。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可以深化对文学创作与时代特征关系的认识。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躬亲创作,社会环境的催生,浓厚的家族文化熏陶,江南秀美山水的浸染,促进了家族文学的繁荣。同时文学团体形成、儒释道思想的活跃,对创作技巧的提高、文人思想的解放、文学创作的繁荣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北齐时代河北地区是京畿中心,同时也是文学重镇,学术颇为繁荣,涌现出大批文人学者,拥有学术话语权的世家大族也多集中在这一区域。从地域分布来看,北齐河北文人既呈现州际之间分布均衡的特征,又呈现一州之中各郡县间分布极不均衡的特征。从文人身份构成来看,北齐河北文人最为明显的特征便是文人只有极少数出身寒微,其余皆出自士族人家。这种文学地理特征的形成有诸多原因,包括统治者的提倡、经济基础的支撑、世家大族的存在、文化传统等。  相似文献   

3.
河东薛氏是唐代重要的世家大族,也是文学世家。薛氏家族中,道衡之子薛收、孙薛元超、曾孙薛曜、薛稷及玄孙薛奇童等人,作为家族中的道衡一支,继承先人的文学传统,通过诗文创作、文人唱和和提携后进等方式,取得了群体性文学成就。这使得薛氏家族文学在中古家族文学的研究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赫舍里氏是满洲"著姓"之一。有清一代,都英额地方的赫舍里氏涌现出重要的文化世家、人物,其代表为希福、额尔德尼"巴克什"家族。他们凭借语言、文学等优势,在绥服蒙古、创立满文、编纂典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清初政治文化建设功绩尤著。赫舍里氏的发展显示了清初统治者重视政治文化建设,以及满洲文化的特色与兼容性。而该家族的衰落,也正是皇权与世家大族之间力量失衡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清代比较典型的绘画世家有17个家族,主要集中分布于清前、中期的苏南及浙北环太湖经济发达地区,具有十分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绘画世家的内部构成较多样,一门群从或父子相传者最多.清代绘画世家的家学传统非常丰富,有单一的绘画世家,有善画工书兼长文史的世家.绘画世家的家学内容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往往因时更易,与时代的变化息息相关.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清前中期的社会环境以及统治者的喜好,是清代绘画世家兴盛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全国出现了众多有女性文人群体出现的文学家族,其中以江南环太湖流域分布最为集中,这与环太湖流域独特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具有密切的关系。据统计,环太湖流域共有35个文学家族出现了女性文人群体,她们以家族为依托,在家族浓厚的人文环境氛围的熏陶之下成长,创作了诸多文学作品,其中以诗、词为主。明清家族女性开始从闺内吟咏走向闺外唱和,与家族外的文人进行交往,扩展了她们文学生活的范围。并在家族内外文人的帮助之下,出版了诸多女性文学作品集,使家族女性文学作品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明清环太湖地区家族女性群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对太湖地区整个人文空间的形成,对整个明清女性文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黎洌 《教育文化论坛》2014,6(5):131-135
沙滩文化是特定地域中形成的家族文化,其主体是黎民家族.儒学在传入西南边陲的过程中,地域作为背景性存在,对沙滩学人及其创作、研究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也使他们的创作、研究无不打上地域的色彩.沙滩文化的出现,表明汉文化在边远山区形成一种新质的地域文化,也表明黔北文化以整体的形象冲出大山,亮丽出场.  相似文献   

8.
在泰州地域文化史上,清代的女性文学曾繁荣一时.清代泰州女性文人人数众多,创作成就显著.他们中大多数出身本地区文化世家,而家族化也因此成为清代泰州女性文学繁荣的最主要的原因与最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明清以降,女性文学蓬勃发展,万紫千红,作为湖湘文化中的一枝独秀,湖湘闺阁文学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尤其是湖湘文化世家中心——湘潭,闺阁作家更是群集创作,熠熠生辉,其群体的家族性、作品的质朴空灵,无一不吸引人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0.
清代文学世家及其家学考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比较典型的49个文学世家,大都出现于清前、中期,主要集中分布于环太湖的苏南、浙北及皖东南经济发达地区,具有十分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文学世家的家学传统非常丰富,有的文学世家以诗文著称,还有一些文学世家善画工书、兼遂经史.清代文学世家与文学流派的关系密切,学派具有鲜明的"家族化"学术特征.清代文学世家的兴盛,与清前、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有直接关系.统治者的喜好对于文学的发展及文学世家的形成也产生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宋朝科举考试制度的渐趋完善使出身于各个阶层的读书人均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阶层,官员的选拔与其家世不再发生直接的联系。但宋初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的情况表明,家世与官员选拔仍然保持着间接的、隐性的联系,它与从前世家大族控制选官已完全不同。出身于高级官员家庭的进士人数大大减少,且在仕途的升迁上并不顺利;出身于中下级官员家庭和寒素家庭的读书人开始在进士科考试中迅速崛起,尤其是中下级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成就最为显著,以至于对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两晋时期,官员俸禄具有不稳定性,统治者通过调整官员俸禄,赏赐官员谷物与钱帛等措施来增加官员收入。这一时期,帝王根据致仕官员的品级和地位给予相应的特权和赏赐;通过赐药和遣使慰问来优恤患病官吏;赏赐钱物来救恤贫穷官吏,同时允许家境贫困的官员改任俸禄较高的官职。官员死后,朝廷会根据其品级、功劳和生前受重用的程度,赠予相应的助葬物品和钱帛等,并对官员家属及其后代进行优恤。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玲 《甘肃高师学报》2008,13(4):123-125
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的封建统治者设立科目,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创立于隋,确立于唐,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本文从特权等级、婚姻门第、现代教育三方面,来探讨科举制度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清代,除了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科举经费之外,还下放一定的权力让地方政府管理部分科举经费。具体而言,一方面地方政府采取效率制度和宾兴礼仪两种型式管理奏销的科举经费;另一方面又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尽可能地将官员、士绅和商人等社会各阶层手中的闲散资金转变为外销科举经费,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奏销科举经费在维护科举制运作过程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唐朝禁官商合流政策之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商合流是唐朝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产物,宦官势力的兴盛,大批工商皂隶跻身于仕流行列,形成官商合流。官商合流带来了许多的负功能,形成异化的社会流动和不合理的社会结构,特别是危及到了唐朝的统治,引起了统治者的不安,故实施以律令圣谕为形式的许多政策予以遏制和规范。  相似文献   

16.
追求与幻灭:晚唐士子科举心态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士人科举心态表现于春诗作品之中,反过程也影响着他们的章创作。从逐贡的执着、飘泊的愁思到隐逸的情怀,从落第的凄凉到京都因守的苦痛,从及第的狂放、守选的迷惘到入仕的幻灭,晚唐人走过了和血含泪的心路历程,今以黄滔为中心研究他们的心态,有助于探讨进士科举对唐末士风与诗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运用投射技术对148名大学生说谎问题进行GRI规则研究。研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某种程度的拜金主义倾向,表现为父母是党政领导的大学生、对社会诚信很不满意的独生子女有钱说谎;经济条件好的独生子女、对社会诚信很不满意的工人家庭子女重金说谎。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说谎决策与内疚感分裂的群体心理倾向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8.
戊午科场舞弊案并非肃顺罗织的冤狱,案情的处理是同当时的战时环境及清朝统治阶级上层的政治斗争息息相关的。处死主考宫大学士柏葰是肃顺推行重典治国策略的重要步骤,既整饬了吏治、打击了政敌,又为他实施重用汉臣的政策扫请了障碍。戊午科场案对咸同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唐代进士入仕的主要途径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举子进士及第后,只是获取了入仕前的一种身份。若要得到官资,必须先通过关试,再由吏部铨选、制举、吏部科目选以及使府辟署等途径入仕。吏部铨选为通常仕进之路,制举和吏部科目选为快速仕进之道,使府辟署为回旋仕进之途。多种渠道选拔人才是唐代选官体制的基本特点,修业奋进跻身官场是唐代进士及第者的普遍心态,由此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影响着有唐一代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0.
北宋的官立地方学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官方设立的地方学校与普通私塾性质的学校不同,官立学校的创办目的在于直接培养出合格的政府官员,而一般私塾旨在教化民风,学生必须通过科举,才能步入仕途。因此,官立地方学校制度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是随着官吏选拔制度的变化,科举制的发展,到了中央集权制社会的中后期,已经走向了没落。以往研究北宋学校,偏重于对中央太学、三舍法以及学校与科举的关系等诸方面,而对地方学校的建立发展、经济来源等问题涉及较少。研究北宋政府设立地方学校的全貌对宋代教育理论研究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