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刚开始板书“题西林壁”,下面就有学生叫起来:“我已经会背了。老师,这首诗您不用教了。”又有学生喊道:“我连诗的意思都背下来了。”……其实,课前我已经从侧面了解过学情,知道大部分学生已把两首古诗背得滚瓜烂熟,因此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我不动声色,把课题写好了才转过身来。  相似文献   

2.
一、激发学趣,初读古诗   课前五分钟,教室里已经开始了古诗背诵比赛.张老师分组选代表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小组代表刚起个头.全组同学立刻齐声响应.张老师请同学说喜欢这些古诗的理由,孩子们纷纷说:"我两三岁就会背了"、"这首古诗很美"、"背起来很顺口"、"这首诗写得有趣"等等.在轻松的课前热身活动中,孩子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被进一步激发.正式上课.张老师在表扬了孩子们后,出示并板书课题,然后请学生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3.
正一寻找教学切入点师:最近我们学过两首诗,一首是《游园不值》,我们背一背!(生背诗)师:背诗和读书不一样。背诗要慢一点,慢了有时间去想象,有了想象,才能看到画面,有了画面,我们才能欣赏到古诗的美。我们再来背另外一首《宿新市徐公店》。(师生同背)师:刚才我们背的两首诗出自《古诗两首》,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古诗两首》(板书课题)。看这两首诗,题目很长,谁能读好这两个题目?(学生读诗题,教师评价。)  相似文献   

4.
今天,我给学生上古诗<草>.这首古诗不难理解.很多学生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会背了.所以课前在备课时,我只粗粗地看一下资料,并且只备了一个简案.果然,课刚开始,学生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个说:老师,第一句诗我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个说:老师,这首古诗我早就会背了.从学生的情况看,似乎没有再讲解的必要了.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给学生上古诗《苹》。这首古诗不难理解,很多学生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会背了。所以课前在备课时,我只粗粗地看一下资料,并且只备了一个简案。果然,课刚开始,学生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个说:老师,第一句诗我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个说:老师,这首古诗我早就会背了。从学生的情况看.似乎没有再讲解的必要了。  相似文献   

6.
正一、学情分析:《江雪》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整首诗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这是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最后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学生对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应该说已经很熟悉了,有一大半的学生课前就已经会背诵,但大多数学生只知道这是一首描写冬天的古诗,对诗的内容,尤其是诗人当时的写  相似文献   

7.
一、活动目的结合小学语文第8册第六课的两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绝句》 ,课前收集诗人杨万里、杜甫所写的其他古诗及课内外已学的古诗。通过课堂讨论交流 ,深化课文内容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活动过程(一 )启发谈话 ,复习揭题1.同学们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在这灿烂的文化园中 ,有一个美丽的古诗园。古诗园中的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丰富多彩 ,引人注目。我们刚刚欣赏了第六课唐朝诗人杜甫、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诗 ,谁能背一背 ?(指名背 )谁能把诗…  相似文献   

8.
一、激发学趣,初读古诗 课前五分钟,教室里已经开始了古诗背诵比赛。张老师分组选代表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小组代表刚起个头,全组同学立刻齐声响应。张老师请同学说喜欢这些古诗的理由,孩子们纷纷说:“我两三岁就会背了”、“这首古诗很美”、“背起来很顺口”、“这首诗写得有趣”等等。  相似文献   

9.
“今天,我们要背诵的古诗题目是……” ——“老师,我已经把这首诗背出来了!” ——“老师.我也背出来了!” ……  相似文献   

10.
<正>我作为班级代表参加了学校的诗词大会,站在台上,我把古诗之美分享给全校同学。提起古诗,我对它可谓“爱恨交加”。我有一本已经快被翻烂了的《唐诗三百首》,从我记事起它就陪伴着我,我就是从这本书开始接触古诗的。它曾经是我的“噩梦”。小时候妈妈要求我每天背一首诗,虽然我会背的诗越来越多,但那时候的我仅仅是死记硬背,所以我当时最“恨”这本书。直到一个夏天,我的想法慢慢改变了。  相似文献   

11.
一、课前准备:营造爱诗的氛围师: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江雪》。二、整体感受:勾勒寒江独钓的轮廓师:请大家翻开课本。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学生自由读诗)师:谁来试一试?(一生读错了一个音)师:同学们听,有没有需要提醒一下的?生:“径”不读第一声,应该读第四声。师:呵,你的耳朵真灵。我们一齐读。这个字的意思是———生…  相似文献   

12.
2004-11-24星期三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一直以来我都希望我的学生可以喜欢上古诗。可有一次我让我所教的一年级学生用汉字或拼音写古诗,几乎所有的学生除了《咏鹅》《静夜思》外,就很少写别的了。怎么办?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上古诗,让他们养成学古诗的习惯?来场比赛吧。今天下午,我班举办了第一次“背古诗”比赛。全班学生分为两组,每组背对一首得1分。为了争得比分,孩子们小脸急得通红,最后获胜的第二组只背出了10首诗。这时我说:“同学们,通过这次比赛,你有什么感想?”“我觉得自己会背的古诗太少了。以后一定要多读、多背。”“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13.
《新作文》2006,(Z2)
“放胆”排行榜:二等奖选材新颖指数:爱心表达指数:童趣盎然指数:获奖"解密卡"今天,我和妈妈背古诗。我们背的第一首诗是张志和的《渔歌子》。为了让我记得又快又好,妈妈想出了一个主意:一边画一边背。妈妈几笔就画出了山、鸟、桃花、水、鱼、雨……很快,我就记住了这首古诗:“  相似文献   

14.
<正>古诗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苏教版语文教材在每一册里都安排了《古诗两首》。对于《古诗两首》,老师们惯常的做法是将两首诗机械地割裂开来,分两课时分别教学,通过条分缕析,逐步把每一首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其实笔者认为,以课文的视角看《古诗两首》,打破逐首教学的传统模式,将两首诗整合教学,才是《古诗两首》这类课文最应该采取的教学方法。一、与编者对话,整合思路《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以往不同,2011年版课标首次在"对话"中增加了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1.用读、唱、吟、舞四种方式学习古诗,体会诗的意境。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达到自主学习古诗的目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趣导古诗小朋友们,在经典诵读活动中,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名句吧?今天我们开一个"小小赛诗会",希望每位同学能背一首古  相似文献   

16.
《黄鹤楼送别》一文教学已经接近尾声,此时,教师如诗的语言在教室里深情流淌:"故人已乘白帆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一腔离愁化成了这首诗——"学生齐声朗读古诗";杨柳依依,沙鸥点点,春水荡荡,满腹别绪凝成了这首诗——"学生再次齐读古诗";一路平安,朋友保重,来日再续,千言万语聚成了这首诗——"学生又齐刷刷地朗读古诗。听课教师纷纷低声赞叹":教  相似文献   

17.
<正>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老师们每教一首古诗都十分重视指导学生的读、悟、背、默,具体的表现是:读,能让学生从读通顺到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悟,能让学生领悟整首诗的内容,主要是理解题意和理解诗句的意思;背,又能先指导后检查背诵;默写还分别在课堂上和在家中进行,教师又能及时地对默写进行批改和讲评,这些表明教师对教学很认真、负责,也说明了学生学古诗付出了不少的心血。但是,在每学期的测卷上,我发现仍有或多或少的学生过不了默写古诗关。一首首古诗都只不过那短短的四行的诗句,却如此"轻视"  相似文献   

18.
<正>从前我和妹妹很喜欢背诗。这喜欢里大约有一点功利的、虚荣的东西在,但不要紧。每一回开学,跟在老师后面,在小学校唯一的那间办公室里领了我应得的书,我便欢喜郑重地背在书包里回家去。到家第一件事是包书,第二件事便是翻到古诗那一课来背。等到老师上课的时候,这几首诗我早已经会背了,却还是很珍惜地一起念:"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这一页的画很好看,一叶扁舟在茫茫的水波  相似文献   

19.
背古诗     
这学期,我们学校为打造“书香”品牌,创办“书香学校”,设立了“书香班级”的评选活动,校园内古诗的诵读声不绝于耳。我们三年级选定了四十首古诗,要求学生背熟、背出韵味。一开始,全班学生劲头十足,有的一天就能背五六首。可是时间一长,背诗的积极性渐渐减退了,每天晨读时,我发现很多学生不是在真正地背,而是嘴巴老重复一两首,在那儿应付我呢。面对这种情况,我想出了很多对策,我让同桌俩比赛背,小组四人比赛背。后来决定谁背下一首诗就奖一颗红色小标志(老师的笑脸),但结果是奏效快,见效短,学生专为得到小标志而背,背得快忘得也快,背不出诗…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在学习古诗时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因此,在教学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时,我确定古诗教学的重点是: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情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