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老虎”傅斯年庄练称傅斯年“老虎”之出典北洋军阀时代,段祺瑞内阁的司法总长章士钊,曾有“老虎总长”之雅号。二十多年前曾任参谋总长一职的空军上将王叔铭,也曾称为“老虎”。这些当然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提起来不会感到陌生。傅斯年只是学者名流,他不曾做过...  相似文献   

2.
绘画大师张大千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一大千”。他的绘画作品名扬海内外,但他的“三健”长寿法却鲜为人知。第一健——“健吃”。张大千儿时,因家庭经济困难,致使他营养不良,身体虚弱,犹如弱不禁风的林黛玉,既无药医治,又无营养品滋补,只好听天由命。他步入画坛后,经济收入增多,生活不断改善。他开始注意调养,从饮食入手,改善脏腑阴阳之偏。在绘画闲暇时,他四处搜寻各种美味佳肴的制作法,并且亲自下厨房,坚持数十年,以“健吃”促健身。当他步入老年时,身患眼病、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但是,他同样利用“健吃”法,…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425年左右,意大利南部的塔林敦海湾岸边高地上竖起一座面向大海的新坟。墓前石碑上刻着如下铭文:“此墓收葬吕克瑟司之子希罗多德的骸骨,他是用伊奥尼亚方言写作的历史学家之中最优秀者,他在多里亚人的国度里长大,但是为了逃避无法忍受的流言蜚语,他来到图里奥伊,并最后长眠于这里。”这位客死异乡的人,正是因创作《希腊波斯战争史》(简称《历史》)一书而名扬古今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在古罗马时代就被尊称为“历史之父”,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  相似文献   

4.
说“狼烟”     
杜正乾 《寻根》2000,(6):80-82
“狼烟”,《辞海》、《辞源》均释为取狼粪所燃之烽烟,似已成不易之论。而笔在翻检史书时,却发现“狼烟”一词别有他义,今试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5.
苏帆 《寻根》2023,(1):44-46
<正>一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浦北县“跳岭头”,是钦州地区壮、汉两族文化融合、和谐共生的产物,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广西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作为浦北地区除春节外最为盛大的节日,其习俗之庞杂,受众之广大,“岭头节”在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浦北县“跳岭头”被确认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而后又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相似文献   

6.
战国时代的大思想家荀子,也被人们称为“孙卿子”。这个“孙卿子”,既不是官名、爵位。也不是号、字,那么它究竟是怎么得来的呢?原来,汉宣帝的名字叫刘询,为了避皇帝的讳,当时人就把“荀”改成了与之谐音的“孙”,荀子自此之后也就称为“孙卿子”了。  相似文献   

7.
石静 《寻根》2009,(5):106-109
蔡邕,字伯喈,官左中郎将,被称为蔡中郎。他是东汉未年的名士,关于他的传说颇为丰富。他精通音律,流亡吴地时发现焦尾琴;他工于书法,自成“飞白体”;他将万卷藏书赠给王粲,留下“蔡邕之赠”的美名。从汉末至魏晋,蔡邕在士林中极有声望,为乡里所宗。南北朝隋唐时期,他因“事董”开始受到讥讽,在宋代更是遭到丑化,  相似文献   

8.
王川 《东方文化》2003,(6):146-148
陈寅恪先生(1890—1969)平生注重姓名的研究,在讨论唐代九姓胡之“胡名”时指出,“胡姓”之研究,经桑原骘藏(1879—1931)等人的耕耘,已有成果;而“胡名”则“急待研讨”,他曾指导清华学生姚薇元(1905—1985)研究“胡名”,并在姚《北胡姓氏考》的“序”中举例说“胡名”对于历史研究重要非常,如“清代史事,则满名字之考证,殊与推求事实有关。治史不得置而不究”。  相似文献   

9.
杨志洁 《寻根》2001,(6):99-99
《“润笔”琐谈》(载《寻根》今年第4期)提到欧阳修《归田录》中,他为酬谢书家蔡襄为他写《稽古录》序刻石,故送“鼠(黄鼠狼)须笔,大小龙团茶,惠山泉(砚)等为润笔之资”。其中“鼠”的注释,为确解。然以“砚”来注“惠山泉”却不当。惠山,亦作慧山,“在江苏无锡县西,西域僧慧照居此山,故名”(《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31年初版),而我国产砚的地区以歙、端、鲁、洮为名。惠山不产砚,因此以“惠山泉”作砚的命名指称,似无根据。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古代的君主一般称为“皇”、“帝”、“王”等。而人们通常不太了解,在遥远的上古时代,君主一般被称为“后”。例如,《韩非子·五蠹》中有:“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句中的“夏后”即“夏王”之意。  相似文献   

11.
“世界画家看上海”是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和上海市外办联合主办的大型艺术活动,参加该活动的外国画家有23位,来自澳大利亚、芬兰、美国、新加坡等23个国家和地区。主办者将以“世界画家看上海”作品展的形式,集中展示23位外国画家在沪创作的美术作品。“老外”在上海遇建浩是与外国画家联系的主要负责人。当问及为何邀请像扬尼斯这样的年轻画家时,遇建浩说:“因为他非常有潜力,我们不仅邀请已经成名的画家,还邀请‘明日’之星。”其实,此次活动所邀请者并非都是“明日之星”,还有早已辉煌的“昨日”之星。来自澳大利亚的劳伦斯·道斯…  相似文献   

12.
陶易 《寻根》2008,(1):23-27
在中国科举史上,一名考生(古称“举子”)如果接连考中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的话,就被称为“连中三元”,这是极其难得和极其荣耀的事。那么自隋唐至清末约1300年的科举史上究竟出现过多少“三元及第”者呢?据清人王之春《椒生随笔》和朱彭寿《旧典备征》卷四的记载,连中“三元”的共有13人,他们是:  相似文献   

13.
裴毅然 《寻根》2003,(2):32-33
民间盛传清雍正四年(1726年),江西乡试主考查嗣庭引用《诗经》中“维民所止”为考题,被人诬告为“雍正去头”,引怒龙颜罪获戮尸,满门抄斩,家族被株连者达几十人。近三百年来,这则文字狱故事在民间广为流布。其时,称摘引他人文句检举诬告者为“文伥”。伥者,助虎为恶之鬼也。民间又传此案伥者乃浙江官员李卫。据说他与查嗣庭早有一段疙瘩,原来查嗣庭有一美貌才女,李卫前往求婚,遭到拒绝,故而寻机构陷报复。查嗣庭原为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是年因雍正认为“江西大省,人文颇盛,须得大员以典试事”,于是指派查嗣庭出为江西学政…  相似文献   

14.
萧兵 《寻根》2003,(2):60-64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佚书《黄帝四经》说:“昔者黄宗质始好信,作自为象,方四面,傅一心。”这与《尸子》“古者黄帝四面”、《吕氏春秋·本味篇》“黄帝立四面”的记载相合。现在我们都知道,黄帝既是“传说祖先”,又是“神话天帝”,他的一个形象是正方形的头,四张面孔。从前儒家学者用欧凡麦(Euhemerus,古希腊“历史学派”神话学家)式的机械“理性主义”,把“黄帝四面”硬说成是黄帝依靠四位贤人治理四方,这是很可笑的。但是,黄帝为什么有四张面孔呢?一般学者都把它跟“五行”观念联系起来:黄帝是中央(最高)之帝,以四…  相似文献   

15.
王风 《中华文化论坛》2003,1(4):122-126
《周礼》以“三易”、“三兆”、“三梦”并列,这种并列,可能隐藏着古人以“易”名筮的原因。本认为,由于“兆”指龟甲之裂罅,占人凭借裂罅在空间中的延伸形态占断吉凶,相应地,“易”可能指挂力归奇之策(溢策),筮人凭借溢策在时间中的演变占断吉凶。上一世纪的甲骨研究和金研究可佐助“易即溢策”的推测。“日月为易”不是“易”字的原初合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宝鸡得名研究,刘宏岐、辛怡华、霍彦儒、王宏波等先生近年来先后有宏论发表(霍彦儒主编《宝鸡历史文化》附录,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笔者在研读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从文化学的角度,就“陈宝”之“陈”到“宝鸡”之“鸡”的意义关联试作探讨,以求教于诸位方家。  相似文献   

17.
“仁”字臆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庞朴 《寻根》2001,(1):4-8
郭店楚简的13000多个汉字中,大约有将近70个“仁”字。这些“仁”字,不论是出现在道家思想的献中,还是出现在儒家思想的献中,也不论它上下义怎样,或出自哪位抄手之手,全都无一例外,皆从心从身,作(身心)(图1)。这个字,以前也曾出土过,《古玺编》有录(编号5381、1149等),可惜是或未被认识,或误读为“信”,以致一条很有价值的信息,被白白闲置了若干年。  相似文献   

18.
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历史学家,与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同为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领军人物。他坚持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研究英国18到19世纪的大众文化,开新社会史学研究之先河,被视为“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乃至“20世纪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19.
吉安被誉为“文章节义之邦”,是和宋代庐陵几位杰出的历史人物欧阳修、杨邦父、胡铨、周必大、杨万里、文天祥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道德文章和高尚人格分不开的,他们被合称为庐陵“五忠一节”,这是吉安人民的骄傲。庐陵“五忠一节”的产生,是由庐陵优越的地理环境、庐陵先民勤劳智慧的延续、历史文化名人的催化作用、“江南望郡”的物质基础、深厚的家学渊源、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等多种因素促成。  相似文献   

20.
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 ,唐人李善在《文选注》中作了较为详细的注释。依李善注 ,诗中“未若托蓬莱”之“蓬莱”系仙境之代称 ;而“安事登云梯”之“云梯”则指“仙人升天 ,因云而上 ,故曰云梯”。与此相关 ,他还将“进则保龙现”、“退为触藩羝”之“进”、“退”解作“求仙”与“处俗”。如此注解 ,自然与诗题“游仙”吻合。但后世却出现了一些与李善注不同的观点。如清人沈德潜《古诗源》卷八注“进”为“仕进” ,与李善解作“求仙”不同。晚清以来 ,又有不少学者作了一些新的解会。黄季刚认为 ,郭璞《游仙诗》系“摅其忧生愤世情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