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人作为社会个体自身的和谐,没有个体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广泛,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也就是内心和谐、社会和谐、宇宙和谐.这一宝贵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协调各方面的伦理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以达到内心和谐、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和谐"作为一种社会状态,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和谐社会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资源的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为了实现人与人的和谐这一更高目的,同时,也需要人与人的和谐来促进.  相似文献   

4.
教育也要引入生态文明的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琪 《天津教育》2007,(4):12-13
长期以来,我们多注重人与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入21世纪以后才真正认识到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有学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人与自身的和谐,取决于人与人的和谐,取决于人与社会的和谐,但最终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许多新的理论都在昭示这一观点。如有的专家把环境友好型社会定义为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致力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绿色财富”的理论则认为人类从以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积累财富转变为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创造财富,以不公平的手段占有财富转为公平协作分享财富,是人类认识观念上的一次飞跃。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相似文献   

5.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聚集区,而人和环境的矛盾冲突剧烈。人和自然的矛盾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人与环境的矛盾的尖锐化必然导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激化,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建设美好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城市的前提条件。人"按照美的规律构建世界",也按照同样的规律来构建着自己。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活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要发生交往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个人不与他人交往是不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互往来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这种相互往来的结果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和心理上的距离即人际关系,或亲近或疏远或敌对,表现为情感上的相亲或相斥。如果形成的是亲近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使人心情平静、舒畅,而人际关系不和谐或发生矛盾就使人感到紧张、焦虑或孤独寂寞。故与人交往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的基本社会需要,也是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社会角色、形成丰富健全的个性的基本途径。对于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业的完成与否与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密切相关。因此,帮助大学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当前高校教育应给予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通过诗歌把乡村和城市、地方和世界、人与自然等因素并列、对比与揉合起来,诗境隽永优美,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的一生都在"无序中创造有序",在矛盾中寻找平衡。他总是能在纷杂与矛盾的万物中找到平衡点,追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坚持和贯彻的理论与实践中具有层次性:即在自然观层面坚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社会发展观层面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人的发展观层面谋求人与人的平等发展.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是我国人民特别是文人向往的理想社会,稍加留意,便可从诗文典籍中见到人与人、人与畜禽、人与大自然“贵和”的描述。  相似文献   

10.
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人的历史就是其追求和实现自身本质,展示其主体性的过程.教育必须考虑如何适应一定社会阶段的人的发展需求.现代社会所追求的是个体自主与整体和谐的统一,而个体自主与整体和谐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这在教育目的层面上看,要求的是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的和谐统一.而我们的教育目标始终存在并亟待解决的矛盾是: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要求与社会对人的功利性要求之间的矛盾.教育要尊重人性,回归童真世界;人的和谐发展是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社会价值创造与新型文明的培植过程.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地位,决定了教育和谐不仅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理性审视我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是实现教育宏观、中观与微观层次和谐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是我国人民,特别是文人向往的理想社会。稍加留意,便可从诗文、典籍中,见到人与人、人与畜禽、人与大自然“贵和”以及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的描述。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两点:即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人与人的和谐,主要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五个方面来理解和努力;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三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和谐心理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和微观基础,和谐心理创设彼此包容的人与人的关系,促成共生共进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催生充满活力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实现社会全面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邓海英 《文教资料》2006,1(1):26-27
本文试从马克思美学的和谐思想的理论渊源出发,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中的和谐观,即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中,达到自然必然性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而社会和谐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处在现代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需要生命的关怀,以摆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矛盾的困境。道家哲学对生命的存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人的价值理想的理性思考,为现代中国人提供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17.
从船山哲学本体视域观之,由太和所生发的宇宙万物之间是和谐的。由于人有超越人类基本欲望之外的过度欲望,导致人世间的和谐之序被打破,人欲失其和。船山认为和者于物不逆,因此如何达到和谐,最关键的是如何矫治人世间因满足人之欲望而产生的不和谐问题,船山认为以礼调适并矫治能有效解决僭礼行为而造成的矛盾与冲突。因为礼能节人之欲,以礼调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矛盾与冲突,和谐可至。  相似文献   

18.
调整和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到制度的层面上来把握。“和谐制度”指制度的构成、功能、机制,包括制度背后所反映的价值、文化、规范、组织等因素配置上的合理与融洽。和谐制度在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以整体方法论为基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它不仅可以调整和制约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制度提倡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9.
赵雪红 《文教资料》2006,(24):77-78
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人在社会中的主体性地位决定了解决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首先从解决人自身矛盾做起。人自身矛盾是主观需求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异、冲突。由于主体需求的无限性,要改变人主观世界的价值观以指导人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来解决人自身的矛盾。基本途径是建立一种能够体现出人对人与自然关系换位思考思想、主体整体意识的新型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与人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一国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的关系,使生态、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