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础教育参考》2014,(23):F0003-F0003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族中学是一所以土族学生为主体,兼有藏、回、撒拉、汉等民族成分的全寄宿制完全中学。学校现有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90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62。7%;现有教师155名,本科学历136人,占教师总数的88.3%,其中高级职称资格的教师36人,中级职称的49人,县级骨干教师83人。  相似文献   

2.
随着民族院校的升格,少数民族学生占民族院校在校生的比例有所下降,少数民族预科生占预科生总数的比例也有所下降。其客观原因是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经济发展落后。在目前的条件下,要加大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制定更多少数民族学生录取的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3.
民族院校指的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设立的,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高等学校,狭义上专指全国13所民族学院(大学);广义上则包括民族学院(大学)和民族自治地方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其数量约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10%。中国的民族院校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于1941年创立了延安民族学院.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项伟大创举。  相似文献   

4.
彩云之南的跨越发展——云南民族教育6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全省共有56种民族成分,其中5000人以上的世膳少数民族25个.云南独有民族15个,跨境民族16个。少数民族人口15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全省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2%.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8.08%。  相似文献   

5.
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区总人口的60%.民族教育是新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新疆的义务教育阶段民族中小学进入了课程改革。新疆进行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在于共有7种教学语言并存(含汉语)。一些少数民族教师仅通晓母语.完全不懂汉语.这使得不同民族的教师在学习课程改革的理念时受到语言的限制,进度不一。民族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是新疆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我们“青州市云门山南路回民小学”建于 1914年 ,原为“山东省立第四师范”附属小学 ,解放后为益都师范附小 ,1981年为益都镇中心小学 ,1988年 8月被省民委、省教育厅命名为青州市城里回民小学 ,是省民委、省教育厅命名的首批回民小学 ,1993年被市政府列为首批校改项目入迁现址 ,定为现在的校名。该校现有学生 130 0人 ,少数民族学生占 61% ;教师 69人 ,少数民族教师 16人 ,占教师总数的2 4 % ,是全市规模最大的一所少数民族学校。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显著 ,先后被评为“青州市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青州市规范化学校”、“市十佳小学”、…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全省辖6个民族自治州、1地、1市、46个县(市、区、行委),其中有7个民族自治县,截至2005年底.全省总人口543.2万。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同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6.2%,实行民族自治的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8%。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54个民族,2个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28个民族自治乡,少数民族人口约219.9万,占全省人口的8.7%。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有关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我省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9.
陈有钧 《中学文科》2009,(15):41-41
我州是藏族自治州,我校是州上唯一一所普通高中学校,但少数民族学生占绝大多数。我班34名学生中有少数民族33人,占班级总人数的97%。作为高中历史教师的我,利用历史课堂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文谈谈本人十几年的中学古代民族关系史教学的一些心得。  相似文献   

10.
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种语言文字并存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全区有47个民族成分、13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60.4%,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8%。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区情决定了民族团结教育始终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11.
如何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是历史教学中比较复杂的问题。然而.教师如何引导民族学生正确理解和看待民族关系问题更显得尤为复杂。如果讲不好,学生不但不能正确理解。反而形成错误概念,甚至产生不满心理,更为严重的是影响民族感情。那么,如何把民族教育巧妙地施加到民族学校的教学中.使二者有机结合?下面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管理》2007,(2):20-21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惟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民族中学位于县城南郊,被誉为土族之乡民族人才的摇篮。互助县民族中学于1982年建校,是一所以土族学生为丰,兼收藏、回、蒙古、撒拉、白族等民族学生的全寄宿制完全中学,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5%以上,现有36个教学班,在校生2000多名,教职工150多名,学生大部分来自本县的偏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以来,自治区采取"优先发展、重点扶持"的方针,重点教育工程项目优先安排在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惠民计划重点在民族贫困地区实施,新补充教师优先安排在民族贫困地区,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推进我区民族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区少数民族在校生人数大幅增长,2012学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达到59.24万人,占全区在校生总数的39.24%。少数民族在校生十年间年增长率为3.6%,超过全区各级各类在校生年增长率1.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充分反映了我区发展民族教育的各项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参考》2014,(2):F0003-F0003
正云南省迪庆州民族中学是一所省定州属全寄宿制高级中学,2007年1月被云南省教育厅评定为"一级完全中学"。学校现有57个教学班,学生3361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6%,其中藏族学生占48%;教职工274人,专任教师230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58人,中学一级教师58人。学校从一片沼泽地中崛起,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莘莘学子遍  相似文献   

15.
如何办好面向21世纪的云南民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民族工作者五十年的艰苦奋斗 ,云南民族教育已形成了以基础教育为重心 ,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元化教育体系。1950年 ,全省小学在校少数民族学生仅有2万多人 ,到1999年 ,小学在校生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已达1722803人 ,增长了86 14倍 ,民族生占在校生总数的35 83 %。1950年普通中学在校少数民族生只有600多人 ,到1999年普通中学在校生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已达516776人 ,增长861 29倍 ,民族生占在校生总数的30 86 %。1999年全…  相似文献   

16.
《福建教学研究》2006,(5):F0003-F0004
宁德市民族中学是全省唯一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的二级达标重点完中,初中部全部为少数民族学生,高中部民族生占46%。现有教职员工184名,其中特级教师2名,高级教师53名。  相似文献   

17.
《民族教育研究》2009,(6):F0002-F0002
贵州省毕节地区民族中学创建于1992年,学校由地区民族事务局和地区教育局共同管理。学校集“民族性、农村性、扶贫性”于一体,面向农村、面向少数民族、面向边贫村寨招生。学生来自全区七县一市,农业人口占85%以上,少数民族学生占50%以上。学校实行全寄宿制、半封闭式、半军事化管理,执行助学金和奖学金制度。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境内杂散居住有畲、回、瑶、黎等 38个少数民族,人口为 11万余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0 26%,其中畲族占了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 80%。建国 50年来,为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较为集中的地方,先后成立了 3个畲族乡,另有 57个畲族村、 2个黎族村、 1个瑶族村和 1个回族村,并积极扶持和发展民族教育。目前,江西省的少数民族乡村共建有初级中学 3所 (其中 2所与乡中心小学合建共校 ),初中在校学生 379人,专任教师 38人;建有小学 87所,其中完小 43所,在校学生 6646人,专任教师 469人。   一、民族教育…  相似文献   

19.
据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7日发表的《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自皮书明确指出,经过60年的努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总数为2199.6万人。  相似文献   

20.
重庆秀山民族中学的前身是“凤鸣书院”。有近200年的办学历史,有着比较深厚的文化积淀。现有教师204人,学生2800余人,初、高中共56个班。学生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占68.6%。由于民族间有一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学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不同程度地打上了本民族的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