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的散文与小说如火如荼地在文苑竞相开放,一起构成了当时上海文坛最美的收获。张爱玲深得散文之真味,写个人悲欢,议人生感悟,叙朋友深情,皆能如实细写,字字传情。其散文风格华丽苍凉,语言运用十分精致和讲究,自成一体,被誉为“张爱玲句式”,深得后人景仰和效仿。  相似文献   

2.
一个作家的散文要比他的小说更能体现这个作家的精神实质,散文往往是通往作家心灵最直接的一条通道。张爱玲的散文数量不多,其总量有60多篇,其中尤以散文集《流言》最受推崇。本文试从勾画世俗的特异美、世俗生活的情趣美、超越世俗的孤独美三个方面解析张爱玲散文,力图把握其散文独特鲜明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本该有一个乱世佳人的显目位置,然而到目前仍是一个空白。大学文科的学生不闻“张爱玲”三字似乎也很理直气壮。当然,名家不见文史也是常事,但对于张爱玲,1944年在她成名的第二年,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就写了《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称“《金锁记》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肯定了作者不世的才情。美国著名的华裔评论家夏志清教授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把张爱玲和鲁迅、茅盾  相似文献   

4.
<正>张爱玲,本名张煐,曾用笔名梁京,原籍为河北丰润,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公共租界的西区,张爱玲先生出身显赫,其祖母名叫李菊耦,乃是朝廷重臣李鸿章之长女,其祖父名叫张佩纶,乃是清朝末年的著名大臣。张爱玲先生毕生专注于创作,著述颇丰,文学作品类型主要包括了文学论著、小说、电影剧本与散文等。张爱玲先生一生的主要作品集有散文集《流言》、《传奇》等;  相似文献   

5.
对于野夫来说,无论记录真实历史的散文还是虚构的小说,都是为了对抗遗忘。野夫愿意用文字逼向残酷的生活,把染有血色的一面展露给读者  相似文献   

6.
淳子 《图书馆杂志》2011,(6):97-104
淳子,上海女作家,著有散文、小说、剧本等200多万字;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主持人。 1993年,跟随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剧组,遍寻张爱玲在上海的足迹,进而发现张爱玲的作品竟是一张活生生的城市地图,于是,饶有兴趣地把张爱玲与城市的关系作为一门显学来把玩。  相似文献   

7.
一“散文”一词有广狭两义。就广义说,凡是无韵的,都可以叫做散文。这就是六朝人之所谓“笔”。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过,当时的人把有韵的文章叫做“文”;无韵的叫做“笔”。根据这个标准,诗词歌赋之类,是文:其他一切文章,都是笔。如果散文指的是这样的东西,那就太泛,讲起来很麻烦。我今天来讲一种狭义的散文,就是同诗歌、小说、剧本并称的散文,是文艺作品的一种。这种散文有两个条件:第一,讲真人真事;第二,有文艺性。讲真人真事,这意思很明白,就是文章里所说的人和事,是社会生活里的真人真事。文章里的“我”,就是文章的作者本人。总之,不容虚构。在这一点上,这种散文不同于小说。所谓有文艺性,不一定要求有人物形象,尤其是完整的人物形象。散文当然也可以  相似文献   

8.
整整40年前,笔者主持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部工作时,倡议要以出版散文作品作为重点时,被不少人认为是“舍大(小说)求小(散文)”的诡行谲议。的确,在当时,散文已经冷落多年了,提出要以出版坐“冷板凳”的散文作为出版重点,多少有点惊世骇俗的味道。以至到了30...  相似文献   

9.
我爱读散文,也常想写散文,因为散文是文化品味很高的文体。记人的散文,与小说不同,大概主要在于没有虚构的余地。《河南日报》举办的碧云天纪实散文征文,既特别标明“纪实”,是要写真人真事无疑了。我是先见了“泥猴张”的作品之后两三年才看到这位艺术家的。最初看他的泥猴,眼前为之一亮,别看是只泥猴,煞是机灵有  相似文献   

10.
“流言”取意自张爱玲的小说《流言》。寓徜徉于小说林中的只字片言也能享有流传得快、也消失得快的待遇之意是也。  相似文献   

11.
袁良骏先生的著作——《张爱玲论》,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纯粹是一本"意外的收获".因为在此之前,袁老先生已在其《香港小说流派史》一书的"后记"中,表达过自己不想再出版学术专著的意思,但是,面对那些"张爱玲神话"等盲目吹捧的浮夸评论和蓄意贬低张爱玲的不实言辞,促使已是耄耋之年的袁老先生毅然奋笔迎上,呕心沥血,耗时一年终成此作.该书旨在为读者展现一个真实而又完整的传奇人物——张爱玲,同时,进一步引领张爱玲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新闻与散文的关系,新闻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以近代报业为依附的新闻文体,最早是随着西洋传教士漂洋过海而来的,与中国的古典散文无亲无故”(《评“新闻散文同族”论》,这种意见,我们可以简称为“新闻散文无亲无故”论。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有不同的表述,但可依上述第一种意见姑称为“新闻散文同族”论。现序列于下: 一、“散文并不等于新闻,但新闻都属于散文,真实的散文”(李学来《正确理解“新闻散文化”》。这种意见本于穆青同志的看法。1963年,穆青以寄晨的笔名在新华社《新闻业务》上发表《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其中说到:“我觉得,从广义上说,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二、“新闻文体总的说来是一种叙事文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与散文是文学正宗,小说与戏曲却长时间不登大雅之堂。一直到近代的“小说界革命”,这种情况才得以改观。然而有趣的是,即便是在小说地位空前提高,小说创作异常繁荣的近代,大批小说家如李伯元、吴趼人等依然为自己“沦为”小说家之流而悲慨。直接承袭近代小说而来的现代通俗小说,自然难逃厄运。  小说地位的真正提高是在五四文学革命时代,鲁迅以其小说创作的杰出成就,将小说真正抬进了大雅之堂,同时也使小说具有了传统正宗文体的抒情性与象征性。然而,现代通俗小说却由于本身娱乐大众的定位,一方面游离于新…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新闻文稿中越来越多地注进了文学性的情采和笔墨,这是很好的事,是新闻素质日益提高的标志。新闻稿是一种限定性极强的文字形式,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相比来看,文学创作的限定性则要小些(但不是没有),将小说写成了散文体,将散文写成小说模样,或是将散文写成诗,将诗写成散文,都有很大的灵活余地。当然,这不是说文学创作是绝对无限定的,怎样“突破”都可以,将现实题材写成神话小说,在散文中容纳大量虚构,在诗中抽掉了起码的节奏和谐韵,写成比散文还拗口,这都会给人一种  相似文献   

15.
周指周作人,张为张爱玲。去年9月18日的《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何满子先生的《反“好汉奸论”说周作人》一文,因为周作人与张爱玲是同时代的文化人,而且都是在改革开放后突然“红”起来、“热”起来的“名流”,这里便将他二位放到一起略加评说。  相似文献   

16.
资讯     
张爱玲最后小说出版自传小说《小团圆》是张爱玲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按照张爱玲遗嘱,小说手稿应该销毁,不予出版。但是,小说即将于2月23日由皇  相似文献   

17.
在拙作《〈秦腔〉大合唱--真假贾平凹书衣随笔》一书的后记中笔者写道: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贾平凹以百余部小说、散文作品无可置疑地成为领军人物,其作品之数量首屈一指,其作品之质量及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其作品尤其是小说中的长篇小说的畅销也堪称一奇迹!就版本而言,贾平凹及其作品在当代中国出版史上也是独领风骚的,“贾平凹现象”引入瞩目,值得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一度将“传奇”、“艳异”奉为小说圭臬的张爱玲,晚年转而向往起“平淡而近自然”的创作境界,  相似文献   

19.
改编自张爱玲小说的电影《色&#183;戒》,预示了近代文学史上最传奇的一宗公案“张胡恋”必将在21世纪继续燃烧。而今张爱玲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一经出版,胡兰成这个极具争议的人物,恐怕再难于尘土中清净了。  相似文献   

20.
在研究张爱玲的浩瀚资料里,张爱玲胞弟张子静和台湾季季女士合著《我的姊姊张爱玲》一书的可信度较大。姐弟俩仅相差一岁,又有较长的共同生活经历,对于张爱玲的早年生平,除了她本人不多的几篇自述性散文外,《我的姊姊张爱玲》提供了旁人无法提供的珍贵材料。张爱玲就读的第一所学校黄氏小学,是她西式教育启蒙的起点,对其一生的思想和文学创作有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