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关于新闻定义的讨论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针对较有影响的陆定一、范长江、宁树藩三位学术前辈关于新闻定义的观点进行了再讨论,分析其中值得借鉴与尚有欠缺之处,并提出了新闻定义中的受众本位观问题和强调“过程性”的定义思维,最终在有理有据的分析基础上给出定义:“新闻是及时公开报道的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受众应知而未知或欲知而未知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广州日报》树立符合时代进步的新理念 ,改变了新闻报道居高临下的形象。内容上贴近受众的需要 ,报道受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评述受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反映平民的生活与情感。形式上贴近受众的喜好 ,吸引受众参与 ,强化传受互动 ,采用受众喜爱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平民情结。  相似文献   

3.
轨迹问题是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之一,常见的求轨迹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很多,如:坐标法、定义法、参数法、复数法等.本文着重讨论巧用方程思想和化归思想来分析和解决一类轨迹问题。在一个轨迹问题中,往往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点,如果要求轨迹的动点(未知动点)随着其他动点(已知动点)的变动而变动,我们可将己知动点和未知动点的坐标一一设出,并且列出动点坐标所满足的关系式,既而利用方程思想,设法消去己知动点的坐标,最后得到未知动点的坐标x,y所满足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4.
方偲 《巢湖学院学报》2005,7(2):160-164
20世纪最后20年是中国新闻传媒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尤其是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的本位论在我国的确立.以受众为中心的观念代替传者、信息为中心的观念,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我将从受众观念逐变的嬗变、"市场"层面上的"受众本位论"以及我新闻媒体树立理性的"受众本位"理念三个方面阐述科学的"受众本位论",以期迎来新闻媒体和受众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对"后真相"的定义,凸显了对这一新闻现象的研究重点应是对人格、心态、自我意识这些关于人的内在本质的剖析。在拉康看来,人的情感、性格、思维是被包括媒体在内的社会存在这面"镜"塑造的。在社交网络的传播环境下,受众的种种扭曲、异常的心理现象已经产生了诸多现实问题,严重影响社会价值体系的稳定。解读受众的心理,可以运用"镜像"形成的原理,结合对"后真相"新闻真实性的探讨,剖析其在自我建构的三个阶段("想象中的他者"——"象征性的自我迷恋"——"语言表述建构主体")中所呈现出来的不同侧面,从而导引受众正确认知自我和世界、更好地适应新型传播关系、拥有更健康的新闻理念:重视求证,重视对话,重视规则。  相似文献   

6.
从央视的新闻节目陆续改头换面至今,各地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逐渐占据了大半荧屏。从一开始的初露端倪到现如今的大展拳脚,民生新闻正逐渐成为电视新闻类节目的生力军。而"民生"二字所体现的意识形态将成为本文讨论的重点。文章通过分析民生新闻的平民意识形态,得出应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需求,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  相似文献   

7.
“问题新闻”是指新闻媒体所报道的原生态问题新闻事实 ,它是即时获悉受众欲知的矛盾、疑难以及消极的信息。问题新闻具有矛盾性、失调性、震撼性、疑惑性、兼容性、负向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受众的地位和需要逐渐得到政府和传媒的关注和重视,国内学界提出建立"受众中心"论的呼声日高。使用与满足理论是"受众中心(本位)"论的代表性理论;基于公民权利基础上的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角度,讨论了后"非典"时期受众新闻信息的使用与满足。  相似文献   

9.
“问题新闻”是指新闻媒体所报道的原生态问题新闻事实,它是即时获悉受众欲知的矛盾、疑难以及消极的信息。问题新闻具有矛盾性、失调性、震撼性、疑惑性、兼容性、负向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赵晓悦 《华章》2007,(11):239-240
根据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一书中的观点,符号暴力是一种通过施行者和承受者的合谋和默契而施加的一种暴力,通常双方都意识不到自己是在施行或承受.而本文根据这一命题,试图从交往理性、受众、权力与消费等具体方面进行讨论,简要说明符号暴力的存在空间.  相似文献   

11.
现代传媒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生活在三种不同的现实之中。其中,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是传播学的框架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选择国内有关媒体对非典型肺炎的报道,探讨其新闻框架;同时,根据每一时期的流言传播、社会人心安定情况,分析受众接受框架。通过二者比较,证实预先理论假设:新闻媒体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会根据一定标准框选、凸显事件的特殊部分;受众在接受媒体报道时,也会表现出一定选择,从而形成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趋同、协商或对立,实现三种现实问的转换与互动。  相似文献   

12.
新闻策划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策划”一词己成为新闻界一句流行语。依靠“策划”可以形成自家独特的新闻视觉,最大限度地争夺受众,满足受众的需求,提升媒体竞争力。目前新闻策划已经越来越受到新闻界的重视,然而它仍然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是个别的,但由于媒体在社会传播中的特殊作用,所以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和认真研究并予解决,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好策划,更好地发挥新闻策划在新闻媒体中的作用,实现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闻媒体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风向标,新闻媒体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争取受众的竞争,凡是能够满足受众需要的,就具有可读性,也就赢得了竞争的胜利.如背群众而驰,必然会在竞争中被淘汰。随着近年来“人的价值”在社会上的日趋重视,新闻报道中也开始越来越注重对人的关怀。可以说,当今新闻报道中人文观念的有无,人文观念如何传达.是新闻报道成功与否的衡量尺度。增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观念,不仅是顺应政府决策,满足受众和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今天激烈竞争中媒体得以生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读图”改变了我们固有的新闻审美价值取向,而报纸媒介上方兴未艾的“卡漫热”,又使新的新闻价值体系有了新的变化,它不仅强化了报纸的编辑意识,而且使受众的审美感受由“实感”走向“虚拟”。同时,卡漫热的出现也说明了知识产权意识在社会上已得到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15.
在大众传媒日趋娱乐化的社会背景下,加强"新闻立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闻媒体应重申媒体的社会责任,把"新闻立台"方针放在首位,避免节目的娱乐化发展;重申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和新闻价值的选择标准,切实提高新闻媒介的公信度;做好贴近民生的节目,加强受众参与新闻的活动,倡导人文精神,创立品牌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16.
现代传播媒介已不仅限于传统的平面媒体(报纸)一端,传媒形式的多样化特别是网络的发达,使得各种新闻的总量成为真正的海量。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在各种新闻"泛滥成灾"的情况下,如何将某一有价值的新闻及时有效地传达给受众,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成为考验新闻写作者或新闻编辑者语言表达智慧的一道无可回避的试题。为了使所要传播的新闻最大限度地为受众了解,新闻写作者或新闻编辑者就必须在新闻标题的炼字锻句方面下功夫,注意表达技巧,在第一时间内迅速抓住受众的注意力。新闻标题需要讲究表达技巧,但要遵循"自然"、"贴切"的原则,不能"为修辞而修辞"。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录音报道在广播新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以自己特有的绘声绘色的表现方式吸引听众,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广播新闻的魅力。而后起之秀——现场连线,更让广播新闻的时效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因为这是一个追求原声版的时代,广播原声版体现的不仅仅是真实,更是新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地方台民生新闻这几年获得长足的发展,但同质化现象严重。存在节目定位、题材、报道角度、主持风格相同等问题。同质化新闻对丰富性和多样性是一种损害,同一传媒集团下的同质化竞争无异于内耗。为提高收视率,易导致民生新闻的低俗化现象越来越泛滥。民生新闻要避免同质化必须创新,要明确定位,进行差异化经营,加强品牌维护,为观众量身定做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时期,新闻传播开始由传者本位回归受众本位。突破传统新闻观对人文精神的束缚,在新闻传播中实施人文关怀,以满足多元化的受众需求,是新闻传播改革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20.
论“硬新闻”的“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硬新闻”写“软”,成为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新闻业务问题。软化硬新闻,要把理论认识和新闻实践统一到党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上来,找准党的要求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硬新闻软化到位的标志,是广大读受看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