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理科教师科学本质观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永平 《教育科学》2005,21(3):59-61
帮助学生适当理解科学本质观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成分之一。教师具有理想的科学本质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理科教师的科学本质观现状,调查对象是51位初中理科教师,调查工具是含有9个开放式项目的问卷。调查表明,理科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基本处于较为朴素的水平。论文对理科教师科学本质观现状从文化根源的角度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理科教师科学本质观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一直是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而科学本质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理科教师对科学本质的了解直接影响其教学行为,进而影响其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本文主要分析西方关于理科教师的科学本质观研究结果,并总结理科教育中科学本质观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思考。  相似文献   

3.
论理科教师科学本质教学行为的发展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永平 《教育科学》2007,23(3):48-53
培养学生适当理解科学本质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理科教师具有相应的科学本质教学行为。理科教师科学本质教学行为可以从显性教学目标、具有认识论水平的教学主题、显性区别观察和推论、注重知识产生方式、反思性评价活动、评价性作业等六个方面进行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实施主要在理科教师科学本质教学行为自我监控系统指导下进行。  相似文献   

4.
理科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经历了由科学的“真理观”向科学的“建构观”的转变。不同的科学本质观将直接影响着教师对科学教育目标的不同理解,对科学知识的不同选择,对教学主题的不同设计、教学话语的不同使用,对学生学习的不同评价。教师不同的科学本质观及其教学行为影响着学生的科学本质观的形成,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以及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科学本质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理科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新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也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本质认识作为课程的主要目标与任务,教师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本研究对江苏省182位中学物理教师的问卷调查和20名中学物理教师的个人访谈结果,表明物理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尚处于较低水平,基于此提出了教师教育如何提高物理教师科学本质观的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科学本质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科学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教师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本研究以对124名小学科学教师的调查问卷为基础,结合访谈和观察,探讨了小学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的总体状况以及在不同维度上的具体表现。研究表明: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浅层次性以及不稳定性。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改善小学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论理科教科书科学本质文本话语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教师对于科学本质具有精深的理解,并表现出相应的教学行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理科教科书的科学本质文本话语影响着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行为。理科教科书科学本质文本话语重建的基本策略有:转变认识角度,重建认识论范式;区别观察和推论,重建跨越性话语;区别定律和理论,重建产生式话语;设计认识论主题,重建认识论话语;设计反思性活动,重建认识论反思性话语。  相似文献   

8.
理科教师科学本质教学话语的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养学生适当理解科学本质观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传统科学本质观下的教学话语会使学生形成传统的科学本质观,容易导致学生机械性学习而非理解性学习,使学生很难具有批判性精神和创造性精神。当代科学本质观下的教学话语有可能促进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于科学内容的理解,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理科教师科学本质教学话语重建的基本策略有:反思科学本质,重建科学本质观;转变认识角度,重建认识论范式;区别观察和推论,重建跨越性话语;区别定律和理论,重建产生式话语;设计认识论主题,重建认识论话语;设计反思性活动,重建认识论反思性话语。  相似文献   

9.
深刻理解科学本质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成分之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一个永恒目标.  相似文献   

10.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初中科学教师对于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究和科学事业方面的认识偏向于传统的科学本质观。缘此,在初中科学教师教育课程中要增设HPS教育,帮助他们从"科学元勘"诸学科的多维视野下理解科学的本质,发展科学本质观。具体策略包括:通过对科学哲学的探讨,认识科学的逻辑结构和发展模式;通过对科学史的考察,凸显科学的人文意蕴;通过对科学社会学的审视,理解科学的社会建制。  相似文献   

11.
理科教育的人文化历程可以揭示当前理科教育变革之基本理念"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之应有要义.在理科教育变革的政策文件与实践中,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并非指以文科的方式进行理科教育.通过比较中西方科学与人文的不同传统及其影响下的不同现实,可为当前理科教育变革指出适合的人文路径.我国的教育传统与现实决定了理科教育应当肩负科学的人文使命,但此处的人文当是科学精神基础之上的人文精神,在理科教育中强调对科学本质及科学探究的理解、提倡"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教育、重视理科教学中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HPS)等,都是理科教育人文化的具体的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内外理科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并把它作为衡量中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在以往理科课程教学中没有引起对科学本质教育的重视。本文阐述了什么是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探究的科学本质教育功能,以引起理科教育者对科学探究中渗透科学本质教育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国外科学本质教育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已成为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一般认为,科学本质涉及"科学知识的本质"与"科学探究的本质".科学本质观决定了科学本质教育的内容与学习范畴.科学本质教育的教学策略是多样的,主要有科学对话模式和HPS教学模式.通过正确处理科学本质与科学探究的关系、科学本质与科学史的关系、设计融入科学本质的课程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论学生的科学本质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培养学生适当的科学本质观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成分之一.个人科学本质观是个体对科学知识发展所持有的信念和假设.它是一个观念系统,涉及对科学知识、科学研究与科学事业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学生的科学本质观是在日常生活经验、社会文化、科学课程和课本以及教师的教学影响下形成的.揭示学生科学本质观的结构和成因有助于预防并转变学生错误的、不充分的科学本质观.  相似文献   

15.
我国理科学科教学论在学科建设方面虽然比以往的学科教学法有所进步和发展,但理科学科教学论教师长期分散在师范院校理科各院系,他们在自己的理科院系里仍然被视为"弱势群体",与教育学院的同事缺乏学术联系和交流的平台与机制,因此在我国高师教育系统中仍然处在教育学术的边缘。如何走出这一困境?我们认为理科学科教学论要提高其在教师教育中的学术地位,一方面要弄清其学科性质与定位,提高学术品位;另一方面还要在学校层面进行科学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理顺理科教师培养的机制。研究和借鉴欧陆国家理科学科教学论的发展经验,对我们或许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一个中学理科教师的思考视角,在讨论科学精神与科学素质内涵的基础上,认为现代科技素质教育在学校课程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教师尤其是理科教师在基础教育阶段应积极参与科技文化的传播和科学理念的铸塑,培育青年一代的现代生存品格,为21世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点有参照意义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育研究》2016,(1):37-42
本文所界定的"理科教师"为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等四门科学学科的教师。理科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包括一般教学能力和特定科学学科教学能力。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是在教育观摩、教育见习与实习、教育研究的实践活动中逐步习得。建构了理科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并从其培养的角度,对特定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进行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8.
教师信念被视为影响教学实践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教师信念的研究也一直是教师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本文主要依据国际科学教育文献对理科教师信念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文章首先探讨了理科教师信念的界定,然后对有关理科教师信念的6个研究主题进行介绍与评述,并提出我国理科教师教育需要关注的四个问题,最后呼吁我国学者应更多地从事理科教师信念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适当理解科学本质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理科教师要设计出促进学生科学本质理解的教学活动,科学本质教学设计应以建构主义为哲学基础以探究性教学为基本活动方式,以显性和反思性活动为基本教学策略。具体策略是:将科学本质理解作为显性教学目标;设计具有认识论水平的教学主题;显性区别观察和推论;注重知识的产生方式;进行反思性评价活动;在作业中关注科学本质。  相似文献   

20.
对近20余年外国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简称"UNOS")的个案研究进行了概述。这些研究主要探究了影响教师UNOS表达的主要因素以及教师所具有的UNOS是否能反映到其教学实践中、是否会影响到学生的UNOS。对发展科学本质(简称"NOS")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及许多基于事实证据的建议,同时也为我国学者深入开展科学教师UNOS的个案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