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贝 《华夏文化》2013,(3):28-30
陕北流行一句名谚: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米脂女性被当作一个独特的群体———"婆姨"记载进去。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米脂婆姨贡米"、"米脂婆姨服装"等品牌,同时米脂婆姨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鲜活人物,如贾平凹的《米脂婆姨记》,黄复主编的《米脂婆姨的风采》,著名作家朱千华也在其地理人文随笔《中国美女地理》中,对"米脂的婆姨绥德  相似文献   

2.
韩青  徐军 《寻根》2011,(4):48-53
唐朝有一个专门教歌舞技法的学校,称为梨园,后来梨园也成为戏曲艺术的另一个代称。中国的戏曲发展有多长的历史?王国维在《戏曲原考》中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虽咏故事,而不被之歌舞,非戏曲也。虽和歌舞,而不演故事,亦非戏曲也。”《辞海》里“戏剧”条也说:“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只有那些既有歌舞又有故事内容两相结合的演出,  相似文献   

3.
陶易 《寻根》2008,(1):23-27
在中国科举史上,一名考生(古称“举子”)如果接连考中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的话,就被称为“连中三元”,这是极其难得和极其荣耀的事。那么自隋唐至清末约1300年的科举史上究竟出现过多少“三元及第”者呢?据清人王之春《椒生随笔》和朱彭寿《旧典备征》卷四的记载,连中“三元”的共有13人,他们是:  相似文献   

4.
黄杰 《寻根》2008,(2):85-92
罗敷是谁?以《汉语大辞典》的说法最具代表性:“罗敷:古代美女名。晋·崔豹《古今注·音乐》:‘《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壬家令……罗敷乃弹筝作《陌上歌》以自明焉。…或谓“罗敷”为女子常用之名,不必实有其人。如《孔雀东南飞》即有“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然“罗敷”这个名字,究竟有些别样,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论语.述而》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自《史记·孔子世家》叙事发微至今,校斟注解乃至引伸议论之文字几乎汗牛充栋。之所以拈出单句引以为本文的绿起发端,是因为这些语符的后面隐藏着孔子音乐本体论的诸种疑端,是因为“孔子适齐”这一事态及其意义引伸中历来枝蔓旁生,也就给我们留下了某些学理爬梳的缝隙。  相似文献   

6.
吉霞 《寻根》2006,(6):102-103
北,《说文》:“北,乖也。从二人相背。凡北之属皆从北。”唐兰在《释四方之名》里也说:“北由二人相背。引申有二义:一为人体之背,一为北方。”尹黎云先生在《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一书中也说:“北,甲骨文写作,与小篆同,象二人相背之形。北就是背的初文。”  相似文献   

7.
顾关元 《寻根》2002,(5):108-109
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它的发明是古代的一件大事,对推动社会进步有重大意义。《说》日:“车,舆轮之总名也。”段注:“车,以人所居,故《考工记》日:‘舆人为车。’‘车,舍也,行所处若屋舍也。”传说,车最初为黄帝所造,少吴时用牛来牵引,至禹时才开始由奚仲改用马来牵引。《吕氏春秋》及《山海经》等古籍又有车是由夏代的奚仲父子发明之说,其实奚仲父子只是对原来的车作了一些改进。  相似文献   

8.
虞云国 《寻根》2008,(4):90-95
一 女子缠足究竟起于何时,可谓众说纷纭。据《南史》记载,齐废帝命“凿金为莲花以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一般认为,这是把纤足称为“金莲”的最早出处。不过,史料中并没有潘妃缠足的记载。有人还举出南朝乐府《双行缠》,附会当时的“双行缠”就是后来的缠足。其诗云:  相似文献   

9.
“学”从字源上来讲,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专家认为“学”字,“当从爻取义兼声”(徐中舒《甲骨文辞典》),是个会意字,篆文作“斆”字。许慎《说文》:“斆,觉悟也。从教,冖。冖,尚矇也,臼声。学,篆文斆省。”段玉裁《注》,认为“学”与“教”在古人乃是一事之两面,常相混用,既然“学”本身已经包涵有自觉与觉人,即学习与教人的双边活动,  相似文献   

10.
吴礼敬 《中华文化论坛》2023,(1):84-94+187-188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汉学界的《易经》研究逐渐兴起一股由“经”到“传”的诠释转向,研究者不再致力于翻译和解释《易经》的“真正含义”或“内在含义”,而是转向历代的《易经》注疏。他们认为并不存在一个单数的《易经》诠释定本,而是有多少《易经》注疏,就有多少不同的《易经》版本,并主张以历史的眼光、从注疏者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易经》,这反映出美国汉学界《易经》诠释的思想史转向,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苏德凯、艾周思、林理彰、何茂康等人。这一思想史转向是在美国的中国历史研究由“西方中心主义”向“以中国为中心”的范式转变的背景下发生的,同时也是对卫-贝译本长期确立的将《易经》视为“智慧之书”的挑战和反叛。强调“以中国为中心”的《易经》注疏翻译有助于人们认清《易经》的复杂性质,动态地把握中国思想的内涵和特征,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着如何做到对古人学说具备“了解之同情”、翻译时如何区分经典文本自身与注疏者理解之间的差异这样的困难和矛盾。从学术研究层面来看,美国《易经》诠释的思想史转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从《易经》的海外传播来看,卫-贝译本所代表的民用方向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自话剧《茶馆》1958年首演以来,于是之、蓝天野、郑榕、英若诚等老一辈话剧表演艺术家的精彩表演,便使之成为中国话剧家喻户晓的经典。上世纪80年代后,《茶馆》相继登上德国、新加坡、法国、瑞士、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舞台。如今,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等数十位北京人艺新一代实力派演员,协力推出的新《茶馆》作为在美国举办的“中国化节”的压轴戏,赴美交流献艺,不仅是中国话剧首次登上美洲大陆,也是《茶馆》继征服欧洲观众后的又一次破冰之旅。  相似文献   

12.
王薇 《世界文化》2006,(11):41-42
一、《论语》与《圣经》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之核心——仁爱《论语》和《圣经》分别是东西方文化中的两个经典文本,它们对人类文明和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中国,有“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之说,这高度概括了《论语》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西方,《圣经》是基督教的圣书,自中世纪以来,《圣经》有“惟一的书”和“书中之书”的称号,从世界文化史上看,一千多年来没有第二部书能够像它那样对西方文化产生过那么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占据中西文化中心位置的《论语》和《圣经》,他们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也有相似之处。《论语》是孔…  相似文献   

13.
杨玲 《华夏文化》2002,(2):18-19
侠,《说文》解释为:“从人从夹,夹从大从二人”,这很像左右两方挟持一个人的形状。所以颜师古说:“侠之言挟也,以权力侠辅人也。”“(任侠)任谓任使其气力。”荀悦在《前汉纪》里也讲道:“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用徐铉云:“任侠者,挟负气力以任事自雄也。”这些关于侠的形义解释,都认为侠是凭持勇力要挟或者辅助人的古代力士。韩非所谓的“群侠以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对茶有突出的描写。作者将茶的知识、茶的功用、茶的情趣,全部熔铸于《红楼梦》中,其描写茶文化篇幅广博,细节精微,作用巨大,蕴意深远,文采斑斓,远远超乎中国所有古典小说之上,为中国小说史上所罕见,以致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相似文献   

15.
“雅学”考     
“雅学”.是训诂学的一个分支.是小学家中常用的一个词。然而,一般辞书均不把它作为一个“词条”收入.即使像《辞海》、《辞源》之类的大型工具书,也难觅其踪迹.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汉语大词典》才予收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雅学”作以探究。  相似文献   

16.
“忧患”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反映了当时人们以史为鉴、努力实现长治久安的自觉性。忧患意识,也就是“安不忘危”或“居安思危”的意识,指人们身处太平顺达的境遇却不忘记出现危险祸患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侯颖 《世界文化》2003,(3):11-12
西蒙·德·波伏娃(1908—1986)是西方当代女性主义的先驱。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她就以其观点新颖大胆的专著《第二性——女人》而著称于世。在这本被称为“女性主义的圣经”的理论名著中,她论述了“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女人是被动地变成女人”的这一中心思想,揭示了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男人是如何利用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优势,制造出关于女人的种种神话,强制妇女接受下来而永远处于从属的“女人”的地位,书中宣扬了“男人们自己作主,女人们也自己作主”的平等理想。可以说,正是由于《第二性》一书,人们开始认识这位惊世骇俗的女子,这…  相似文献   

18.
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朱熹思想研究 ① 与中国哲学思想研究一样 ,犹如雨后春笋 ,蓬勃发展。大凡朱熹的思想、哲学、文学、美学、史学、自然科学、教育学等等 ,均有专著问世 ,可谓盛矣 !今蔡方鹿教授独辟蹊径 ,撰成《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一书 ,而独树一帜。虽周予同教授于 192 9年出版《朱熹》一书 ,其中第四章为《朱熹之经学》 ,然其成书年代较久 ,且较简略 ,有必要予以重新诠释 ,揭示朱熹经学诠释学所蕴涵的本意。蔡方鹿对此课题可谓“仰而思之 ,夜以继日” ,其不怠 ,常百倍其功 ;其不懈 ,犹日月之行。“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19.
一、温柔可亲:老舍的《猫》 老舍先生一直是著名的爱猫人士,他的作品《猫》更是写猫的名篇。老舍对猫咪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猫儿是贪玩的:“赶到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走出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猫儿又是可爱和淘气的:“过了满月的小猫们真是可爱,腿脚还不甚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妈妈的尾巴,一根鸡毛,都是它们的好玩具,耍上没结没完。”猫儿还是认真的:“及至它听到点老鼠的响动啊,它又多么尽职,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  相似文献   

20.
李金坤 《寻根》2003,(6):40-41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古代,人们以《诗经》作为教化人的范本,称为“诗教”。《诗经》内容丰富,自古迄今人们多喜欢从《诗经》文本中取名。人们取名于《诗经》,一般有这样几种方式:一是直接采用句中之成词。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见《小雅·信南山》:“祀事孔明。”孔明,意谓完备周详也,此正是诸葛亮为人处事的性格特征的体现。我国原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其名出自《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琛,珍宝。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主任吴邦国,名字出于《鲁颂·宫》:“宜大夫庶士,邦国是有。”邦国,即国家。当代著名诗人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