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文化传承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内在联系。文化传承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着力点和突破口,并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源泉,在文化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传承密切相关,一方面,文化的传承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命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促进文化的传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将文化传承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同时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将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经历的始终,能够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觉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态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文化自觉的应有之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增进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努力营造传统文化学习的良好氛围;以队伍培养为关键,有效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文化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化传承创新、价值导引、以人为本等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价值维度.确立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意识、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提升文化育人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5.
文化传承的主体是人,当代大学生群体是文化传承的基本主体和生力军。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高度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文化传承创新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建构联系起来,反思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体性维度和价值向度,诊断文化传承的现实危机,探索文化传承的路径选择,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教育理念、拓展教育领域、提高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维度,也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向度。  相似文献   

6.
文化传承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伴随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挑战,高等教育要在承担知识传播、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教育功能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为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文化意义上的阐释,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既是文化育人的内在要求,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性自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其文化理性首先在于它引领从偏重社会价值向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并重的文化追求,其次在于它倡导从单纯科学理性向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并举的文化整合,再次在于它担负由专注传承功能到传承功能与创新功能结合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8.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发展理念和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视角中是一项主要的内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视角下进行“红色文化”传承,需要厘清“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辨析其重塑和传承目的价值功能,践行“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进行传承发扬。  相似文献   

9.
文化价值经过五千年的历史传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价值的体现对军队政治思想教育的成效起主导作用,对军队文化发展和思想堡垒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笔者从文化价值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的地位谈起,重点论述了文化价值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突出体现,强调了文化价值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作用,是创新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高校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已然成为多元文化的汇集地,将海丝文化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较好地发挥了高校文化育人的作用。高校应把海丝文化运用到育人的过程中,传承、创新和融合海丝文化,以此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教育工作者应该创新教育,不断深入挖掘海丝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泉州的高校逐渐向其他地区辐射,借此传承发展海丝文化,积极地为实现中国梦奋斗。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原则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原则:坚持先进性与继承性、创新性相结合:坚持针对性与差异性、多元性相结合;坚持集体教育与外在教育、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现实性与系统性、主体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是文化传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领域.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实践中,可以从高职院校文化的原生形态、知识形态、经济形态、技术形态、社会形态等五种形态来考察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状况及变化趋势,推动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徐州有着丰富的汉文化遗存,其中汉画像石、汉墓、汉兵马俑被称为徐州汉代“三绝”,“三绝”遗存生动体现了两汉时期徐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彰显着两汉先民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创新意识。历史文化遗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梳理和阐释历史文化遗存蕴含的教育价值,既是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传承的要义所在,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在地区综合竞争力中的作用已越显突出,文化继承与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广大欠发达地区改革与发展的前沿问题,成了和谐社会构建的本质特征和重要动力。全文认为,面对更为错综复杂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背景,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创新,要走从文化自省到文化自觉,再到文化创新的“三自”之路。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创新与保守——大学教授的艰难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强音,引领社会文化创新与发展成为大学的重要使命。大学承担着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双重职能,大学是保守性和创新性的统一。大学教授徘徊在创新和保守的十字路口,面临艰难的选择。走出困境,要树立坚定的信念,以引领社会文化创新与发展为己任。化解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的矛盾,关键在于运用辩证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一个民族珍贵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高等学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与心授的重要载体、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应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其一,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与活态性,构建"口传心授"新模式;其二,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民族性与地域性,努力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将传承具有优秀品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其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性与综合性,地方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共同承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探索高校、地方政府与传承人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构建"非遗"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文化样态,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和优秀部分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继承和吸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在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推进文化创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及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古志华 《高教论坛》2014,(1):98-100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应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视野重新审视自身的社会功能,以更为宏观的内涵建设理念统筹协调高校文化建设,自觉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事业融入城镇化潮流,以服务和促进跨文化交流作为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9.
文化传承创新,是指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和汲取西方文化的积极、合理性因素,并进行融合创造出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主体,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内在的思想基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创新的现实主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创新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