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伦理剧是电视剧的主要类型之一,拥有广泛的受众。它为大众提供娱乐的同时,能够缓解普遍的社会焦虑,并使受众获得某种价值归属。但其在文化传播中的消极方面也不容忽视,井喷式的家庭伦理剧有时会过度放大家庭问题,以刻板印象对特定社会角色妖魔化,剧情所构建的媒介"拟态环境"也时常蒙蔽了社会真实。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扎根理论为指导,聚焦大学生的微信家庭群使用情况,对20名大学生展开质性访谈,运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访谈文本进行三级编码,构建家庭微信群塑造线上代际传播的影响因素模型,包括信息、情感、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传播动机,从家庭内部剖析弥合"数字代沟"的协商式代际关系。  相似文献   

3.
赵凌 《当代传播》2012,(6):49-52
个体传播是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维度,其中尤其是个体传播与国家形象传播的关系,在当今中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国际传播形势下,更发挥着积极的意义。本研究以姚明作为个例,利用语料库工具,挖掘姚明个体传播与国家形象传播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姚明个体传播与国家传播存在着一个双重传播模式,并分别呈显性传播与隐性传播样式,借助姚明篮球明星的显性传播,中国国际形象在其中得以隐性传播。  相似文献   

4.
传播生态的基本框架是信息技术、传播范式和社会行为。岁末电视新闻的传播环境好比是一场盛大的"家庭开放空间",利用其独特的传播范式对受众施加影响。在这个开放的家庭空间里,信息传播是"多重信息流环境中的媒介流"的"家庭传播艺术"——拟态环境,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5.
空间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赋予了空间以传播性征,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传播主体借助空间的传播功能对受传者进行控制,即空间占有下的集群效应,对空间走向的控制实现空间的聚合与分散以及空间重组对传播进程的影响。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都成为传播者实施控制的场域,这使得实现空间的公平正义变得十分紧迫且重要。  相似文献   

6.
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媒介与家庭之间构成了一种超越以往的新型关系。本研究通过走访观察与深度访谈10户形态各异且遍布某城市各主城区的家庭,试图回答媒介逻辑对现代家庭生活运作的形塑机制以及家庭作为一种结构性的力量如何对媒介施加作用。研究发现,家庭的运作已离不开媒介所主导的逻辑,媒介维系着整个家庭的关系网络与生活秩序,变成一个“统摄”家庭运作的组织安排者。崭新的媒介技术在进入家庭之后,会再现家庭“驯化”,家庭成员充分展现主体能动性,建构与媒介技术共同交合的传播逻辑。媒介与家庭之间形成了一个双向作用的动态互构过程。  相似文献   

7.
刘子涵 《视听》2023,(10):106-110
群体性的旅行活动反映着社会与主体动态交织的关系,在数字技术主导的深度媒介化社会中展现出新的特征。本文从“传播型构”理论及其三个维度出发,利用半结构访谈的方法,探究深度媒介化背景下家庭旅行中人的目的、情感和互动关系的重新建构。访谈发现,媒介渗透的社会重塑了家庭旅行的叙事规则,改善了资讯获取路径和行程体验,同时也重塑和消解着群体互动中的新矛盾,给予了我们探讨媒介化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小新闻”走向“大传播”,是指新闻传播学突破以采写编评、媒介经营管理等新闻业务和媒体内部业务为主的传统新闻学教学与研究,也突破以“受众为重点、效果为目的”的大众传播学领域,走向以互动、沟通为重点,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索信息传播与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之间关系的宏观研究.从“小新闻”走向“大传播”,是为了适应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新闻传播学科自身必须进行的新的调整、突破与转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择知乎话题"父母的哪些行为会导致子女抑郁或自杀?"和"为什么孩子会离奇地抑郁?"下的网民回答文本进行研究,抽取200份高赞回答为样本,进行编码设计,运用内容分析法,从家庭传播视域探究哪些因素容易诱发青少年抑郁.统计结果显示:家庭传播内容负向否定、家庭传播方式简单粗暴、家庭传播关系冲突失衡、家庭传播情境压抑恶劣四大...  相似文献   

10.
家庭档案作为记录家庭生活历史、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载体,它既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历史,也折射出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家庭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现代家庭走向文明的标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社会个体建立的社会关系相互勾连,形成了一张无形的、无处不在的社会网络。我们所有的信息、观念、行为、规范、文化等等都受此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复杂的意义。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路径。在媒介融合和日益个人化的时代,社会个体通过传播活动不断建构和使用传播网络,并借此搭建自己的社会网络关系,从而使自己融入社会系统中。文章着重分析了社会传播中的一些具体现象,以此来说明以传播为基础的社会网络的关系流动与价值变迁。  相似文献   

12.
李炜 《新闻世界》2013,(2):67-68
本文从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著名论点"媒介是人的延伸"出发,剖析了互联网对于社会个体及社会个体间关系的改变,指出互联网延伸的是一个日渐完整的社会个体,并为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开拓了新的关系空间。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使得学者对于城市历史和时间、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关注转移到空间上来,开始关注城市的空间性、社会诸过程与空间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建立社会—空间辩证法的多种可能性的问题,这引发对城市传播研究的空间进路的思考。空间进路引入城市传播研究的前提是把学者普遍忽视的城市实体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对城市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这三个层面传播关系和互动关系生成的城市传播影响力进行重新考量,有助于建立城市传播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化、商品化的发展,关系的建立和接触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城市化进程、全球化浪潮、数字革命使得齐美尔所言的"陌生人"从因售卖商品而进入异域的商人发展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并涵盖了个体生活的物理空间、文化空间和数字空间等每一个维度。而这其中的每一个维度,传播学都未曾缺席,城市传播、跨文化传播、网络传播等研究领域既是传播学对现代社会新发展做出的积极响应,也是传播学对每个个体的学理关照。  相似文献   

15.
李云雯 《青年记者》2012,(17):10-11
政府网络传播是政府利用网络媒介进行的公共信息传播,是政府与公众之间一种双向沟通的信息传播方式.①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政府传播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一元走向了多元,由宣传走向了传播,政府传播的目标也逐渐指向了政府信息公开、电子政府建造、公共关系建构,社会危机处理与政府形象建设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传播参与人具有同质化特性,他们在传播活动中兼具传者与受者的双重身份,但在本质上都是传者.随着互联网等传播技术的发展,传播参与人愈加走向同质化,传播参与人的关系性质由主客体间性向主体间性发展.在同质化发展过程中,传播参与人存在个体作用差异化,并且是同质化发展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医患关系已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矛盾凸显,整个社会对医患关系问题都极为关注。健康传播以推动全人类的健康水平、传播健康观念、改变健康行为为研究目的,同时也将人际传播视野下的医患沟通议题纳入了研究体系中。笔者在梳理健康传播与医患关系相关概念的同时,借助人际传播的相关理论进行医患关系的分析,提出促进医生与患者之间有效沟通的措施,从而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史冬冬  米湘月 《东南传播》2021,(10):121-126
在媒介化理论视角下,数字技术使家庭传播遵循一定的媒介逻辑,媒介作为行动者与家庭主体进行动态的相互作用,在数字化的代际沟通与反哺中扮演重要角色.具体到微信媒介化的中国家庭,通过扎根理论研究发现,微信在Meyrowitz提出的媒介三重隐喻维度对家庭传播产生影响.首先,微信作为渠道,在代际沟通中生成分裂与弥合的张力;其次,微信作为语言,表情包以流行文化的方式重塑家庭代际沟通,消解了家庭的传统权威结构,微信赋予年轻子代话语权,亲代与祖代在数字语言使用中呈现"延伸""替代""融合""适应"的趋势;最后,微信作为文化环境,使家庭亲子关系的纵轴重心位移,增强了家庭的情感沟通,微信与流行文化的关联也蕴涵着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商业正悄然渗入家庭传播场域.  相似文献   

19.
家庭档案作为档案与社会实践活动联系最为紧密的档案形式,它不仅是社会主体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的更高层次的追求,更是维护和推动社会文化稳定和发展的个体文化集合体。本文运用档案双元价值理论对家庭档案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了解读,并提出家庭档案的文化记录、教育、传承与传播功能,并从档案工具价值和信息价值两个层面阐述了其文化功能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自媒体最具颠覆性和革命性意义的,在于它创造了人类传播史上从未有过的草根媒体和无限自由的传播世界,其公共性和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公共领域"的传播走向,更承载了社会的公共利益。但是由于自媒体使用者传播个人主义的迷失,也给传播与社会制造出诸多恐惧与焦虑,造成对公共善与个体善的双重伤害。本文主张建立起自媒体传播以"毋伤害"为核心原则的普遍善准则,并通过组织自媒体传播垂范与引导,以及普遍的社会公众媒介素养与自媒体素养教育,唤醒社会公众自媒体使用的自律意识,普及自媒体使用规范,以实现自媒体传播的普遍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