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启功先生是我们衷心敬仰的一位师长。他在中华书局参加校点整理《清史稿》的工作时,我们没什么直接的接触。依稀记得1976年春节期间,我曾陪同时任中华书局党委书记、总编辑的金沙同志到小乘巷去看望过启功先生。  相似文献   

2.
《出版工作》编辑部: 今年第8期《出版工作》第50页《校点者的疏忽》一文,指出新出版的校点本《两般秋雨盒随笔》在标点上的错误等七条,我觉得其中的第六条原校点为“……西子湖边,越娘舟上,忆曾同采,甚人今未老,花应依旧约明年。’再跋云……”是欠妥的;但是常青同志认为正确的断句应为“‘花应依旧约……’明年再跋  相似文献   

3.
选题好更要编辑好──谈《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启功卷》的编辑失误高兴读罢华文出版社今年年初出版的《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启功卷》(以下简称《启功卷》),作为一名编辑,我很想谈谈该书的编辑失误,以期引起同仁们对图书质量问题的重视。《启功卷》的选题不能说不好...  相似文献   

4.
2004年7月26日是国学大师启功先生92岁寿辰。这一天,启功先生的六种新书在北京师范大学为他举行的简短而热烈的庆祝会上同时首发,计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启功口述历史》《启功韵语集》(注释本)《启功讲学录》《启功题画诗墨迹选》启功跋《董其昌临天马赋》,中华书局出版的《启功丛稿》第四卷“艺论卷”。六种书的出版说明启功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精神矍铄,笔耕不已,这不但是启功先生之幸,也是学术界之幸。稍有遗憾的是,启功先生的目力有所减退,大部头的书稿很难一一亲自操觚,必要时需要别人协助笔录整理一下。我作为“文革”后…  相似文献   

5.
最近,读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校点本《两般秋雨盒随笔》,发现该书的标点有不少地方欠妥。现举数例如下(括号内的数码是该书的页码) (一)又陈洪范问林艾轩祭酒:“圣人之于天道如何?”答云:“恰是恁地未悟。”复问魏聘君国录……(《儒作禅语》118) 此处举林艾轩答语,是说林语回答的模棱两可,不清楚。断句应为“‘恰是恁地。’未悟,复问……”“未悟”的应是陈洪范。如  相似文献   

6.
经过八年的努力,《全宋文》的校点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所谓基本完成,是指有生年和有大约生年的作家已经整理校点完毕,而扫尾工作还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扫尾工作是指继续完成无生年、无名氏作家的校点任务,审完全部《全宋文》,编制各种索引和附录资料。而后一工作只有等到《全宋文》接近出齐时才能进行。国内外学术界的朋友常常问起《全宋文》何时能出齐,这决定于出版社,我们心中完全无数。  相似文献   

7.
《石郎驸马传》是《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中的一篇,目前只有朱一玄校点本.朱校本因首次校点,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错误.文章对《石郎驸马传》校点本中存在的失校、校误、误校、脱字、讹字、标点错误、未识字处理不当等失误50余处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以期增强校点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8.
《汉书》卷七《昭帝纪》记载了始见于昭帝元凤三年(前78年)的一项礼制: 三月,赐郡国所选有行义者涿郡韩福等五人帛,人五十 匹,遣归。诏曰:“朕闵劳以官职之事,其务修孝弟以教乡 里。令郡县常以正月赐羊、酒。有不幸者赐衣服一袭,祠以中 牢。”(中华书局校点本《汉书》第一册225页)杨树达《汉书窥管》卷一说:“‘正月’,《王贡两龚鲍传》作‘八月’。以《后书》刘平等传考之,‘八月’是也。详《王贡两龚传》。” 杨树达认为“正月”是“八月”之误,并说明有关论证将在《王贡两龚传》里展开。鉴于眼下最为通行的《汉书》校点本尚未采用杨说,而弄清“正月”是否“八月”之误的问题又有助于其他文献的整理研究,我们有必要继续探讨《汉书》卷七十二《龚胜传》的有关记载:  相似文献   

9.
2009年1月12日,12集电视纪录片《台北故宫》一经问世,便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以《故宫》、《台北故宫》为文本进行比较,从纪录理念、纪录手法、审美形态的衍变,解析纪录片《故宫》与《台北故宫》所呈现的不同纪录理念与审美形态,以及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故宫的藏品管理制度是全国博物馆甚至世界上博物馆中最严格、最全面的,是落实制度的时候出了问题。我们会创造良好的条件,主动增强故宫工作的透明性、公开性,让社会更多地了解故宫2012年1月,单霁翔接替郑欣淼上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在此之前的一年,故宫一度处于前所未有的批评之中,博物院内隐秘的私人会所、展品被盗、文物损毁……公众开始质疑"这是谁的故宫?"曾师从两院院士吴良镛、并担任过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在这个当口上任故宫院长。上任不久,他即对媒体表示,"故宫的工作应该更透明、更阳光。"4月21日,单霁翔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专访。  相似文献   

11.
前言:紫禁城是中国形象的一张王牌名片。紫禁城文化更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传递至明清时期最高体现。所以,向外国读者介绍紫禁城文化是一位从事对外图书编辑义不容辞的职责。多年来,笔者就曾策划、编辑了一些反映紫禁城文化的图书:策划24开《故宫》、编辑《看不见的故宫》、绘画本《魂游故宫》、多种外文版《帝后生活》、导游性很强的《京城皇迹》、专题图书《清宫钟表集粹》、反映宫廷生活的油画集《发现紫禁城》和刚刚面市的《叹哉!紫禁城》。  相似文献   

12.
“革”初期,历史古籍都被当作“四旧”扫除,从1958年开姑的二十四史校点工作也完全停顿。中华书局已出版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作为“封建糟粕”封存停售;付型待印的《南齐书》、《周书》、《陈书》停印;校点完毕待排的《晋书》、《粱书》、《北齐书》、《隋书》、《明史》停止付排;其余已校点大部分或一部分的十二史全部停校;经过断句校勘、整理加工、准备影印出版的《清史稿》停止出版。从全国各地抽调的校点人员一律回原单位参加运动或接受批斗。  相似文献   

13.
新书推荐     
《我与故宫五十年》那志良黄山书社定价:20元作者历经了故宫博物院成立、文物南迁、文物精品运台等重要的历史时期,一生与故宫及其文物结缘,是故宫历史和故宫文物的重要见证人和守护人,他在书中再现了这些往事。  相似文献   

14.
差错何其多     
有一本新书,名日《皇宫里的故事》(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介绍明清两代宫廷往事,普及历史知识,立意是好的。但是,我翻了一下,这个只有140页的小册子,差错竟达几十处之多。一、不符合史实。该书开篇第一页说:“故宫……它是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于1406年开始修建的。”这就不对了。史实是修建皇宫在前,迁都北京在后,也就是说,1406年开始修建皇宫,  相似文献   

15.
正明胡广等辑《春秋集传大全》,收入《儒藏》精华编经部春秋类春秋总义之属,凡二册。"校点说明"言:"以明永乐内府刻《春秋集传大全》三十七卷为底本(1),以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汪氏《春秋胡氏传纂疏》列为参校本。"(2)卷三十七"鲁哀公十三年"之"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条下疏文,"陈氏曰:‘黄池之盟,不书吴晋之盟,《春秋》修讳之’",  相似文献   

16.
创新、实验、传承--《故宫》创作构想和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兵 《现代传播》2006,(1):89-94
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拍摄的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播出后,受到了传媒界、文博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成为2005年一个相当重要的媒介现象与文化现象。2005年11月17日,中央电视台举办了“大型纪录片《故宫》研讨会”,就《故宫》及其相关话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为此,本刊特约大型纪录片《故宫》总编导周兵,就《故宫》历时三年多的创作历程撰文,于本期“个案研究”独家刊发,同时刊发的还有本次研讨会的综述文章。  相似文献   

17.
《后汉书·吴祜传》:"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中华书局校点本第2099页) 按,"居无檐石"句中之"檐",当为"擔",简化作"担"。担石,一担之量。比喻米粟为数不多。  相似文献   

18.
陈瑾 《青年记者》2012,(11):69-70
大气磅礴——《故宫》 2005年,为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中央电视台与故宫博物院联合拍摄了12集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故宫》,并于2005年10月底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受到了传媒界、文化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成为2005年一个相当重要的媒介现象和文化现象.《故宫》的成功绝非偶然,它几乎凝聚了所有成功纪录片所包含的因素:专业精良的制作团队、资深的专家顾问团体、优质精良的技术设备和手段、主流媒体的宣传与表达等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故宫》题材本身所承载和蕴涵的浓厚的经典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严文井先生忽然问我,有没有关于八股文的书籍?《制艺丛话》之类的书手头有没有,向图书馆借,因为是线装,大抵是借不出来的。旧书店呢,不要说元椠明刊,清代刻本也已少见,只要是线装,哪怕扫叶山房的大路货,都当成了宝贝,更何况那里也根本没有什么有用的货色。恰好有一份启功先生《说八股》的复印件,写得简明扼要、通俗有趣,而且涉及到八股的源流、做法、痼弊及趣闻,便抽空送了过去。我想,严先生也未必是要对八股文作系统的研究,有此一篇,或许也就够了。 不久,收到先生一信。开头便说:“启功文收到后,当晚就读了,多少补充…  相似文献   

20.
于淼 《青年记者》2016,(17):95-96
纪录片《故宫100》用每集6分钟的时长讲述了关于故宫的100个故事,继2003年的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之后,又一次将故宫的细节与恢弘、历史与当下呈现在影视语言中.与12集《故宫》不同的是,它将故宫的元素拆散重组,用短小精练的方式讲述细枝末节,用微纪录的方式放大鸿篇巨制无法触及的角落,将建筑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加以升华,将故宫打磨成为一座穿越时空的全息影像博物馆,让布满岁月风尘的紫禁城焕发崭新容颜与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