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莎士比亚的历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是英国历史剧的创始人。在他创作的三十七部剧本中,历史剧竟有十部之多,即《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三世》,《理查二世》,《约翰王》,《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和《亨利八世》①。十部中《亨利八世》以外的九部都是在他创作的第一时期写成的。在世界文学史中,象莎士比亚这样致力于历史剧创作,并  相似文献   

2.
一、单项选择题 1.公认莎士比亚第一部创作是() A.《亨利四世》B.《亨利五世》C.《亨 利六世》 2.莎士比亚创作的英国政治环境是以() A.玛丽女王B.詹姆士一“世C.伊利 莎白女王为代表 3.莎士比亚所创作的剧本共‘) A.三十三部B.三十七部C.三十九 部 4.莎士比亚最后一部剧本是()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性格丰富多彩 ,但长久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亨利五世》中的哈尔 ,即后来的亨利五世是一个过于平淡的角色。但从动态主题的需要和人物自身发展的过程两方面来分析 ,则可充分说明亨利五世是一个个性丰富的人物 ,莎士比亚的角色塑造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4.
黄立丰 《文教资料》2008,(16):25-26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在评论界一向不受青睐,更不要提其中处于次要地位的女性角色了.正如这些剧名(<约翰王>、<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三世>、<亨利八世>等)所显示的,历史是代表着男权之极致的国王们的历史,女性只能在他们的阴影中生存.莎士比亚手中的笔正是男权的象征,剥夺者女性的话语权力:同时,他的剧作又真实地反映了他当时的社会对女性的轻视态度.  相似文献   

5.
周宁 《文教资料》2008,(23):39-41
亨利五世是英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他战功显赫,治国有术,其统治时的英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与强大.莎士比亚在创作的亨利系列历史剧中,通过对这一人物艺术化的塑造,表达了其尊重人性,希望建立理想和谐的社会体系等早期人文主义思想.对此,本文将以亨利五世的形象塑造为切入点,加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借历史剧中的君主形象表明了他的帝王观:君主应有合法的继承权,且德才兼备。为了表达这一观点,莎士比亚在剧本的创作中更改了史实,赋予亨利五世以理想的君主形象。他相信在这样的君主的治理下就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富强。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在其英国历史剧中,着墨浓重之笔就是战争主题。剧作家将英法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作为贯穿其多部历史剧情节的主线之一,将战争视为夺取王权和巩固王权的重要手段。在莎士比亚笔下,亨利五世征战法国既夺得了在法国的权力又赢得了英明君主的荣耀。波林勃洛克(即位后的亨利四世)通过武力不但夺回自己的财产,而且登上王位宝座。君主们不仅懂得战争可用来夺取权力,还深谙战争尚可用来巩固王权。他们认为对外战争可牵制国内贵族势力,以使他们无暇颠覆王权。战争可以掩饰王权的不合法性;战争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战争还可对内惩治罪恶。总之,战争是君主的为君之道和统治之术,这明显诠释出莎士比亚的战争意识。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在其英国历史剧中,着墨浓重之笔就是战争主题。剧作家将英法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作为贯穿其多部历史剧情节的主线之一,将战争视为夺取王权和巩固王权的重要手段。在莎士比亚笔下,亨利五世征战法国既夺得了在法国的权力又赢得了英明君主的荣耀。波林勃洛克(即位后的亨利四世)通过武力不但夺回自己的财产,而且登上王位宝座。君主们不仅懂得战争可用来夺取权力,还深谙战争尚可用来巩固王权。他们认为对外战争可牵制国内贵族势力,以使他们无暇颠覆王权。战争可以掩饰王权的不合法性;战争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战争还可对内惩治罪恶。总之,战争是君主的为君之道和统治之术,这明显诠释出莎士比亚的战争意识。  相似文献   

9.
《亨利四世》(上、下)(Henry Ⅳ,约1597)莎士比亚一生编写十部英国历史剧,这些剧本表现从约翰王(1199年即位)到亨利八世(1547年驾崩)近三百五十年间的历史事件,着重描述十四、十五、十六世纪英国社会的动荡变迁,展现英国封建社会从形成、发展到衰亡解体过程中恢宏壮阔的历史画卷。莎士比亚以历史事实为框架,  相似文献   

10.
黄牧航 《中学历史教学》2009,(4):112-112,F0003
1420年.英法两国签订特鲁瓦条约,规定法王查理六世的女儿嫁给英王亨利五世,查理六世在有生之年继续在位.但承认英王亨利五世及其后裔继承法国王位。1422年,英王亨利五世和法国查理六世相继病死.英方于是宣布将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女儿所生的不满周岁的婴儿立为英国和法国的国王,是为亨利六世。至此.西欧的两大王国大有跨越英吉利海峡合二为一之势。  相似文献   

11.
《亨利五世》蕴藏的宗教预表论和政治地图学看似毫不相干,实则共同建构了百年战争期间英格兰权力想象这一至关重要的时代主题。据此,莎士比亚以《圣经·民数记》的君权神授观念、阿金库尔之战中英王的激情演讲及神勇表现为理据,结合西方悠久的政治地图学传统,演绎出圣权、圣言和圣战等寓意深刻的宗教空间政治隐喻。其结果在于,《亨利五世》不仅创建了英国中世纪晚期庄严的君主圣像学和帝王预表论,而且与文艺复兴欧洲的人文主义一起生产出伊丽莎白一世晚期颇具文化协商意义的悖论性法国形象。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通过戏剧的创作表现出了他的时代和人文关怀,在他的历史剧创作中他刻画了一系列君王形象,本文利用文本细读和社会批评两种方法分析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篡位君主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政治理想和对理想君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通过戏剧的创作表现出了他的时代和人文关怀,在他的历史剧创作中他刻画了一系列君王形象,本文利用文本细读和社会批评两种方法分析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篡位君主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政治理想和对理想君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小丑的故事     
蔡军 《早期教育》2010,(1):26-28,29
故事的主题 小丑原是古时欧洲宫廷的重要角色.他们得负责令君王一笑忘却千斤国事和提醒君王不忘使命.重拾职责。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殿前的威尔萨默斯和亨利八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身边的塔尔顿,都是欧洲家喻户晓的小丑。  相似文献   

15.
林纾、陈家麟用文言翻译了《亨利第六遗事》,1916年商务印书馆刊印,这部莎士比亚历史剧译本几乎一直被人们忽视。林纾、陈家麟翻译的《亨利第六遗事》不独立分篇,显然接受了奎勒一库奇改写的《莎士比亚历史故事》的叙事框架,而且林纾、陈家麟还从莎士比亚《亨利六世》上篇、中篇、下篇中选译了一些重要场景。这些片段是没有分行书写、文言散文体的戏剧翻译,在莎士比亚汉译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和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同为莎士比亚笔下的僭主形象,在理查三世和麦克白身上有许多相同特征,但在人物形象,篡位动机,以及是否存在道德心等方面的描写却存在巨大差异。细究这些同异处,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窥探莎翁的政治理想与他眼中的合法君王风貌。  相似文献   

17.
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们儿》中著名的喜剧人物,是莎士比亚戏剧人物画廊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从诞生至今,这个人物一直以无穷的艺术魅力和深广的思想反省意义吸引着众多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多方面的研讨。本文将运用维姆萨特“具体普遍性”理论,重新解读这一经典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林纾和魏易翻译了兰姆《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后来林纾、陈家麟主要从奎勒-库奇《莎士比亚历史故事集》翻译了4个莎士比亚历史剧,但是《亨利第六遗事》包含了不分行的、文言散文体的戏剧片段的翻译,有较多的汉化文言改写,而且林纾对莎士比亚的了解比现在人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的《裘力斯.凯撒》是一部倾注现实思考、充满政治意蕴的罗马历史悲剧。援引新历史主义批评策略,双向探索剧本之外的社会存在和剧本之中的政治状况,其中包含对民众的策略、对贵族的抑制及对君王的规范三方面研究,可重新勾绘莎士比亚心目中的理想国蓝图。  相似文献   

20.
<正> 莎士比亚一生中创作了许多喜剧作品,这些作品大多采用前人的题材,间接地反映当时英国的现实生活,表现他自己的生活理想,歌颂人文主义的生活原则。唯有《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反映了英国本土城乡小镇的风习,是作者精心绘制的一幅社会风俗画。恩格斯认为光是本剧的第一幕就比全部德国文学包含着更多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性。据说伊丽莎白女王看了《亨利四世》的演出后,下令要莎士比亚赶写一个福斯塔夫谈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