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谱史话     
吕春 《寻根》2010,(2):109-110
关于家谱的定义,简单地说,就是旧时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它与正史和方志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不仅具有历史学、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和民俗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而且还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认祖提供了有案可查的文字根据。  相似文献   

2.
走西口     
沈琨 《寻根》2002,(4):33-42
中国历史,也是一部卷帙浩繁的移民史。地处中原的山西,是历史上人口流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太久远的不讲,600多年前明代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其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范围之广,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至今每年仍有一批批海内外游子,不远万里,来洪洞县寻根问祖。  相似文献   

3.
《寻根》2003,(6)
寻根寄语探索历史奥秘 追求真理真知(丁守和/1/1) 寻根问祖 弘扬传统(杜维明 /2/1) 数典何曾忘祖,万变难离其宗(郭预衡 /3/1) 鉴往知来,古为今用(曾昭璇/4/1) 不废江河万古流(黄裳 /5/1) 木无根必枯,水无源则断(来新夏/6/1)寻根特稿黄土文明的过去和未来(李文海/1/ 4)文明对话:背景·旨趣·路径—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访谈(杜维明 杨学功/2/4)追寻中华民族的祖先(李绍连/6/4)文明曙光·文明探源小辑· 公·遂国·燧人氏解读(王大有/1/46) 昭通龙虎文化与彝文化 (申江/1/10) 从磬钱·猪首人身玉雕谈起—为龙之祖探源(郝福祥 布瀛…  相似文献   

4.
《寻根》2002,(6):107-109
寻根寄语追根溯源,鉴古知今(李文海/1/1) 探源寻流,开拓创新(黄心川/2/1) 寻根问祖,继往开来(詹伯慧/3/1) 哲学为追根寻源之学问(叶秀山/4/1) 寻根知本,本固枝荣(乌丙安/5/1)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汤一介/6/1)百家纵横说“孝”(黄圣平/1/4) 飞雪连天射白鹿—金庸小说引诗考之一(翁凯/1/11) 战国四大“学术中心”(裴登峰/2/102) 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小说引诗考之二(翁凯/2/10) 地名迁置漫谈(鲁西奇 罗杜芳/2/24) 为“关学”的“复振”寻根(唐向荣/3/9) 宋代理学家的双重追求(党伟龙/3/46) 中国古代的两河文…  相似文献   

5.
《寻根》2011,(4):107
由杨步高先生撰写的百年家族史《我的家族我的家》即将由大象出版社出版。《我的家族我的家》是由寻根杂志社组织的《我的家族史》书系之一种。在这本书里,作者根据家谱、口述、田野调查等资料,详细讲述了河南灵宝杨氏家族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历史。作者以家族的沉落起伏为线索,  相似文献   

6.
远古先民的许多生活景象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时连古代文献中也难觅其踪迹。然而通过对凝结了先民文化观念的古文字的寻根问源,我们常会发现或许已被历史遗忘的先民的生活瞬间。本文拟从“冕”字入手,考察汉民族先民兽角崇拜及其发展特点。冕——兽角崇拜的物化凝...  相似文献   

7.
连枷和扱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云峰 《寻根》2000,(4):98-102
日本神奈川大学河野通明教授的《日本有关稻的脱粒方法的改良》一文(刊《寻根》1999年第6期),对从日本弥生时代到当代稻谷脱粒工具的发明、改进和逐步改良,作了深入的论述。文中有两件事涉及中国稻作历史,即:“连枷”和“扳箸”,尚有一辩之必要。  相似文献   

8.
陈友义 《寻根》2011,(4):135-141
“潮州人,福建祖”,这是一句在潮汕地区广为流行的俗语。它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信息——潮汕人的先祖大部分是从福建移民而来的。正因为如此,潮汕人又称福老人。  相似文献   

9.
张明华 《寻根》2013,(3):39-43
王姓源头、郡望、堂号众多,但堂号中则以"三槐堂"为最。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三槐王氏延续至今,不仅具有血缘上的寻根问祖的含义,更体现着中华民  相似文献   

10.
“根亲文化”这一名词是我们信阳根据自己丰厚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和根在信阳的海内外同胞不断回到祖地寻根谒祖、恳亲联谊的现象首先提出的特色文化名词。经过固始连续多年举办“唐人故里?闽台祖地”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根亲文化”品牌效应早已蜚声海内外,得到广大海内外同胞的肯定和认同,得到河南省和国务院的首肯和赞扬。今天,“根亲文化”在省内、国内和海内外华人华侨中已被广泛使用,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究竟什么是“根亲文化”?发展“根亲文化”意义何在?本文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1.
王永明  李发立 《寻根》2006,(3):134-135
“炎黄子孙,根在河洛”,已成为全世界华人,特别是一亿多客家人的共识.“河洛”本来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地理概念,指以“九朝古都”洛阳为中心,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洛阳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寻根问祖是全球华人的大事,通过查阅史料和多次实地考察,我们认为洛阳市新安县的青要山一带,有可能就是五千年前炎黄部落活动的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12.
“古玩”即“古董”,是古代器物.包罗万象.林林总总。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古玩可供后世的人们鉴赏研究.能了解古代文化。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发展历史上有价值的东西。从形式逻辑意义上来认识辨析“古玩”与“文物”这两个概念,至少存在交叉关系.即文物中有古玩.古玩中有文物:但在特定的表意区间范围内,古玩与文物确实表现为同一关系。  相似文献   

13.
眸历史,我们发现,广播电视虽然是本世纪才出现的新兴产业,但作为一种广义的社会职业,主持人却有着悠远的发展历史。让我们对于这样一种备受亿万人注目乃至品头论足的行当,透过更大的视角与景深对其进行追溯和了解。大司乐、乐师、乐正——现代主持人之祖人类的进化,自从出现了原始的社会形态之后,公众性集会、公众性文体娱乐活动随之出现。这些活动理所当然地需要有人组织、安排、主持。因此,“主持人”的出现实为一种社会需要的必然结果。从现存的古代典籍来看,远古时期的“主持人”已经无从可考了。我们只能从有限的记载中得知,…  相似文献   

14.
安国楼 《寻根》2003,(6):122-129
在南方客家地区流行上千年的民谣中,有一句是:“要问客家哪里来,客家来自黄河边。”客家先民的主体最初是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南迁的,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家族,在相对恶劣、封闭的环境中长期居住和生活,其族群的聚合性没有因外来冲击而零离四散,从而形成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民系。由于是后来入居,所以,相对于土著而言,这些家族被称为“客家”。这一特殊民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素质和文化。而这种独特的素质和文化,正是根植于早先以中原地区为代表的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重视家族教育,无疑是客家人最具特色的传统之一,同时,也是对中国家教文…  相似文献   

15.
陈福季 《寻根》2000,(6):92-93
一九九九年,著名女作家苏雪林逝世,不少媒体称她享年一O四岁。一九九八年,苏雪林曾回到阔别六十多年的家乡安徽。《寻根》一九九九年第四期也曾刊出题为《苏雪林一O三岁回故乡》的报道。但有关工具书载.苏雪林的生年多为一八九九年。 “苏雪林(一八九九),原名苏梅,笔名绿漪、杜若、天婴、灵芬等。雪林是她的字。她原籍安徽省太平县岭下村。”(盛英等编:《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苏雪林(一八九九)……”(马良春、李福田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天津人民出版社) “苏雪林(一九OO-).女作家,…  相似文献   

16.
获溪章氏     
章开沅 《寻根》2004,(3):129-132
~~人音讯隔绝。宗琦应是邓氏所生,因钱氏在民国六年即已病故。在《补编》的末尾还附有祖纯撰写的《生公行略》,除叙述祖申简要经历外,尤注意说明其个性与品格。文中云:“遗孤宗琦才七岁,滞欧洲未归,鞠育成人,以绍其先,后死者之责也。”罗伯特远渡重洋回乡寻根,可以说是实现祖纯  相似文献   

17.
荻溪章氏     
~~人音讯隔绝。宗琦应是邓氏所生,因钱氏在民国六年即已病故。在《补编》的末尾还附有祖纯撰写的《生公行略》,除叙述祖申简要经历外,尤注意说明其个性与品格。文中云:“遗孤宗琦才七岁,滞欧洲未归,鞠育成人,以绍其先,后死者之责也。”罗伯特远渡重洋回乡寻根,可以说是实现祖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礼记.曲礼》中有着“入境而问禁,入门而问讳”的训诫。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由于历史、地域等各方面的不同,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对于客居他乡或短期访问的人来说,经常会感到极不适应,产生忧郁、孤独的感觉,严重的还会导致神经衰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化休克”(cultural shock)。解决这种难题的前提因素是了解其它国家的风俗礼仪。由此可见,要想愉快的和世界各地的人们打交道,必须学会在其它地方生活。  相似文献   

19.
《寻根》杂志1998年第6期刊载龙剑宇撰写的《刘少奇与湖南宁乡南塘刘氏家族》一文,追溯到明成化年间南塘始迁祖刘时显后因“史料缺乏”,失去宗脉。本文重点阐述刘少奇的根应归于中山靖王刘胜的10世孙刘备家族,即中山刘氏家族;其《南塘刘氏族谱》应归于《彭城刘氏统宗谱》。一、南塘刘氏家族是中山刘氏的一个分支刘少奇的祖先南塘始迁祖刘时显,是从江西吉安吉水一带迁至湖南宁乡南塘的。这可从《南塘刘氏族谱》收录的喻夫人的碑文中得到证实:“刘母喻孺人,生居江西吉水,适时显公为室”,“夫妇随男宝出宰于楚之阳(今湖南益阳…  相似文献   

20.
文化遗产是凝聚民族历史和精神的公共财富,需要人们共同珍视,才能使其世代传承、发扬光大。法国是著名的文化遗产大国,历来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法律、行政、舆论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帮助公众树立祖国文化遗产继承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因而在法国,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深入人心,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一成果的取得与“文化遗产日”活动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