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6 毫秒
1.
肖伊绯 《寻根》2014,(2):139-142
胡适《四十自述》作为民国时代的著名自传之一,一直是后人了解胡适其人其事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中,胡适幼年时期在家乡所接受的启蒙教育,还浸透着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点点滴滴。这里边不但有私塾印象、学堂感受,还有更多描写家庭教育的片段,慈母严父的种种教育细节,等等。而所有这些时代记忆,对于时隔百年之后的现代读者而言,不但具有新奇的历史现场感,更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之启示。  相似文献   

2.
容忍     
容忍沈小兰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胡适先生,小时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目中,当然很──反动。像《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一双小小的、自私的眼睛,富家子弟,挥手千金。无知的误解,留下了心酸的可笑。乃至读了《胡适自传》,便不由自主地感动,不是因为一代大学...  相似文献   

3.
刘纳 《东方文化》2003,(4):28-32
在《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华书局,1979)里,存有一些写信人不愿公之于众的信件。例如,1919年陶孟和致胡适信,由于讲了一个姓傅的人“据云品学皆无”之类的坏话,曾嘱收信人“读后请焚之”。而收信人胡适并未按照写信的要求“焚之”,却保存了下来,与  相似文献   

4.
雷颐 《寻根》2000,(5):56-61
1919年,在新文化运动达到顶点、新思潮最为高涨之际,力主反传统的胡适却似乎突发思古之幽恩,提出要“整理国故”的号召。此论一出,便引起争论。有人热烈响应,使“整理国故”运动。取得了至今仍令人赞叹、堪称丰硕的学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人对历史上的“平民文学”大加赞美,是为了彻底颠覆旧的文学传统,并为现代白话文的合法性寻求历史根据;而对当下的“平民文学”进行不遗余力的批判,又是为了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在新文化人看来,这同样为建设新文学、新文化所必须。胡适等人不过是将历史上的平民文学、白话文学作为打倒贵族文学、文言文学的革命力量、革命工具来看待,一旦文言文的统治地位被颠覆,面对原生态的当下平民文学,新文化人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全盘接受。对于平民文学,胡适等人最终采取了与传统文人类似的态度:在鼓吹、倡导它的同时,雅化的进程也开始了。由于力主以西方文学为老师,现代白话文经新文化人“雅化”后呈现出明显的“欧化”倾向。这种欧化的现代“白话文”具有强烈的先锋性、革命性与精英色彩,在精神气质上与“平民文学”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6.
一、就“易”一名三义论“乾坤”中的辩证法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易便是变易的易”,是《易经》中三个基本观念(易、象、辞)之一。这显然把:“易”简单化了,一个“易”字本身就是辩证法。郑玄作《易赞》及《易论》提出“易”一名而含“易简”、“变易”、“不易”三义的说法(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  相似文献   

7.
胡适的《秋柳》诗是他一生极其钟爱的诗篇,从他早年上海求学、留学美国、任教北大再到为抗日而至美国从事外交活动几个时期,其生活和思想是与《秋柳》息息相关的,这是与胡适喜爱道家思想并深受道家影响分不开的。胡适思想的演变轨迹可从胡适对《秋柳》诗的创作、修改及其种种诠释中寻绎出来。笔者认为,胡适《秋柳》诗中的“西风”喻其生活逆境或当时社会反动黑暗势力,与“西化”思想没有关系,诗中的“秋柳”也是一种“柔弱胜刚强”的意象。本文遵循知人论世的诠释原则,力图在特定社会一历史进程中理解胡适《秋柳》的主旨,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解读,并澄清有关误解。  相似文献   

8.
汤用彤学术交往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一介 《中国文化》2004,(21):145-153
汤用彤与胡适。在《胡适日记》中多处记有胡适先生与用彤先生之来往,我在《汤用彤与胡适(一)(二)》(刊于《中国哲学史》杂志,2002年第四期)中用了一部分,这里对未录部分再补录于下,并作些简单说明。  相似文献   

9.
他一直感到自已是个流放者,因为他是黑人,并且对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性别存在一种矛盾心理。去年12月,63岁的詹姆斯·鲍德温在法国南部圣保罗德旺斯他的家中因胃癌去世。30年来,他作为我们的耶利米抨击着美国那可憎的种族歧视。他创作小说、戏剧、短篇故事,但首先还是辩论性的自传文章,然而,此种文章非轻而易举所能写的。作为一个论战者,需要一定的公开程度,可是鲍德温的自传极大部分是涉及个人的。他将两种似乎不相容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又恰到好处。鲍德温曾有一度似乎是一位历史将可能对他作出评价的更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10.
余杰 《东方文化》2000,(6):125-126
胡适生前曾经说过,自己是“但开风气不为师”。这当然是胡适的谦辞,其实他是既开风气又为师的。在五四的先驱者中,胡适是最“好”为人师的大师之一。“好”可以从两种意义上理解:一是声调为四声的、爱好的“好”,这是说胡适天生就有当老师的愿望和大赋;二是声调为三声的、好坏的“好”,  相似文献   

11.
程巢父 《东方文化》2002,(5):94-97,105
在胡适逝世4年以后,林语堂到台北南港胡适的墓园凭吊,中央社记者黄肇珩当年有一篇特写,我摘要抄录于下:  相似文献   

12.
胡适(1891—1962年),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因积极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他提倡白话文,并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明经胡氏》的由来及其发展足迹黄启昌1918年8月,蔡元培先生在为胡适写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作序时称,胡适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胡适对此没有否认。不料由此引起一场公案,人们怀疑胡适并非绩溪胡氏后裔,而是绩溪"明经胡氏"的后...  相似文献   

14.
胡适留美7载,人在美国时却以首倡白话文在国内名声大噪,但据曾在胡适家中住过的石原皋说,真正使胡适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还是以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打下基础”。可见,胡适是以《中国哲学史大纲》为基点,在自己的专业学术领域内建立了稳固的地位,但这也并不预示着《大纲》及其所应用的实验主义方法在民国学术界的尝试是一次成功的范例,因为在褒扬声的背后诸多学者也发表了对其不同的看法,尤其是有些学者的质疑和批评声还相当激烈。  相似文献   

15.
胡适的品质     
胡适在谈及自己生平为人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不降志,不辱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王元化先生说他最欣赏胡适这句话。一个知识分子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一步,也就无愧于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了。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经过梁启超、蒋维乔、黄忏华、欧阳竞无、胡适、吕潋、熊十力、汤用彤、陈寅恪、陈垣、太虚、弘一等人的系统研究,南北朝佛教发展的基本框架已被勾勒出来。但任继愈先生认为,此前学界习惯的看法,往往认为魏晋南北朝思想主要就是玄学,对儒家经学、道教的思想,尤其是佛教思想阐述不够(《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绪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页)任先生认为,南北朝时期佛学已经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并形成了反映时代思潮的“佛教经学”,“心性论”成为中心议题。  相似文献   

17.
余杰 《东方文化》2001,(6):78-84
《午夜日记》是叶利钦继《我的自白》、《总统笔记》之后最新的一本自传。这本厚厚的自传,记述了1996年到1999年叶利钦执政后半期风风雨雨。这一时期,俄罗斯的社会结构持续突变,政治事件频频发生,经济危机险象环生,党派斗争如火如荼,车臣战争烽烟四起。而身处漩涡中心的“舵手”叶利钦,居然临危不乱、从容自如,带领着俄罗斯这架庞大而破旧的马车,安全行驶到了20世纪最后的一个驿站。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资格     
程汉 《东方文化》2001,(2):119-120
胡适在《学革命的结胎时期》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钟先生主张汉字字母化,胡适对此主张颇不能接受,于是多次表示(强调)这位钟先生没有资格谈汉字改革,却以为赵元任可以考察这一问题。汉字是否应字母化,这里暂且不论,且说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胡适等人的大力推动下,"整理国故"运动迅速升温并蔓延全国。由胡适提出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成为这一运动的宗旨。以科学精神、西方观念作为整理国故的利器,开辟了国学研究的新生面;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容易犯以西衡中的毛病,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同情之了解",也缺乏对西方文明的必要反省。同时,大力提倡整理国故,还有消解新文化建设成果,走向崇古、迷古老路的危险。因此,整理国故运动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尖锐质疑,集中体现了当时学界不同文化理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本来,这些不同的见解均有着各自独特的价值,完全可以相互沟通,并在更高的层面上得到整合;但亡国灭种的巨大阴影带来的心理焦虑,对学术活动现实效应的过度追求,加上极度的自信乃至自负,各派学者大多难以与对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对话,沉潜深入的学理探讨几乎成为奢望。这一情形使得"整理国故"运动的积极意义被部分内耗,其对"再造文明"所起的作用也被削减。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是一篇自传性质的文章,以“五柳先生”自寓。文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说出了他读书的态度与心得。对于这句话的意义,一般人的理解认为,这是诗人说他读书时但观大意,不像经生那样死抠字句。冯钝吟《杂录》曰:“陶公读书,止观大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