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阿Q正传》改编门外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为了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彩色故事片<阿Q正传>成功上映.由此,再次引发关于鲁迅及鲁迅名著<阿Q正传>改编问题的探讨.本文举例分述了鲁迅本人几次对<阿Q正传>改编的态度,重点就81版<阿Q正传>的改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抓住小说开篇所言"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探讨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的三个原因;分析了阿Q恋爱的悲剧根源;并探讨了小说结局"大团圆"的悲剧因素,深入地分析了阿Q的悲剧命运及小说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阿Q的梦     
乍看题目,有人一定会问: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阿Q并没有做梦啊?但是,您还记得小说中阿Q憧憬革命时那一系列美妙的幻想吧,我们何尝不可以说这是一场美梦呢.正因如此,改编成电影的《阿Q正传》,在原著的基础上,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真正让阿Q做了一场美妙的梦,并通过这场“美梦”悲剧的结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记得一句格言说:梦再美,也只能做到醒来的时候.阿Q的梦正是如此,当辛亥革命一失败,他的美梦也就象泡影一样破灭、消失了.  相似文献   

4.
今年元旦前后,电视屏幕上那位穿着破衣衫、戴着旧毡帽、拖着长辫子的"阿Q"又和观众见面了.千万观众除了对阿Q付之一笑之外,恐怕多数人无暇思考关于阿Q形象典型性的争论问题.笔者不妨在这哆嗦几句.鲁迅先生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以辛亥革命前后江南某农村一-未庄故事为背景,写出了著名小说《阿Q正传》,塑造了阿Q这个典型人物形象.《阿Q正传》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座高高耸立的丰碑",但对小说中的阿Q这一文学  相似文献   

5.
在《阿Q正传》研究和评论中,要深入研究和解决大家反复争论的阿Q是什么典型,阿Q的精神胜利法为何物、从何而来,阿Q的"革命"是何性质.小说的意义何在等问题,都应以这部杰作"成因"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为重要前提.鲁迅在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写过一篇《阿Q正传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阿Q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原型",有着众多的文学后裔,仅就1990年代后小说而言,就出现了刘跃进、许三观、福贵、陈奂生、张大民、<阿Q后传>中的"阿Q"等人物形象,这些变异的后裔或多或少遗传了他们的先祖阿Q的精神基因,表现了大致相似的"阿Q相"和文化-心理结构.但由于作家写作宗旨、价值立场与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作家对人物的主体情感态度差异甚殊.  相似文献   

7.
意境浅识     
一些西方文艺理论家,往往以"欧洲小说"、"中国戏剧"评价中国戏曲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甚至有人刻薄地说:"中国小说一部半",即半部《红楼梦》,一部《围城》。还有人说,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而已,现代小说《阿Q正传》而已。这些议论尽管有失狭隘与偏颇,有一条却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国戏剧在世界文坛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除取材于历史、神话、传说的《故事新编》外,只有《呐喊》《徬徨》两个集子.它们虽不是《红楼梦》式的鸿篇巨制,但却类乎《聊斋志异》式的短小精悍的佳作.解放以来,有的已经改编成电影、戏剧上演,如《祝福》《阿Q正传》《药》《伤逝》等,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究其原因除编导、演员的可贵努力外,不容置疑,原作的丰富的思想性和高度的感染力,却是基本的.  相似文献   

9.
《阿Q正传》的电影改编可以从编剧和导演两者来分析。编剧上,主要有情节的改编、人物和故事场景的设置、小说第一章“序”的改写三方面,前两者基本上成功,主要失误是没有添加一些必要情节,观众对阿Q缺乏认同感,后者则基本上失败了。导演上,画外音的运用多数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影片风格的把握上不够准确,喜剧性过强,悲剧况味不足,其他一些导演处理也存在失误。  相似文献   

10.
你知道吗     
鲁迅作品有哪几部被搬上银幕? 继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被改编成电影上演后,最近北京电影制片厂又将鲁迅小说《伤逝》改成电影文学剧本,并已开拍。长春电影制片厂把鲁迅的小说《药》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北京电影学院编剧进修班也把鲁迅的名著《阿Q正传》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根据《祝福》改编的越剧《祥林嫂》也已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宽银幕影片。  相似文献   

11.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鲁迅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在世界也是公认的典型形象。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12.
朱永芳 《语文天地》2011,(19):60-62
《阿Q正传》以其深邃的思想、娴熟的技巧、独特的风格赢得世人的喜爱和赞赏,被誉为"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美国学者夏志清语)。大名鼎鼎的阿Q不仅是中国现代小说人物画廊里的精品,还是揭示人类普遍心理弱点的精神典型。阿Q和  相似文献   

13.
"阿Q"之所以被称之为"Q",按作者的说法,是"我"在对小说主人公姓氏查考无稽的情况下,权从其发音"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为阿Quei,略做阿Q".一般读者,均能理解,先生是以此隐述当时毫无社会地位的贫苦农民的卑贱.但笔者认为,从文本解读的多样性,特别是符号意义的形象性来说,仍有广阔空间可拓.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抓住小说开篇所言“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探讨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的三个原因;分析了阿Q恋爱的悲剧根源;并探讨了小说结局“大团圆”的悲剧因素,深入地分析了阿Q的悲剧命运及小说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冯守卫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5):32-34,38
论述了《阿Q正传》的主题及阿Q的形象,分析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特征。对一些流行看法等提出了商榷。认为电影《阿Q正传》背离了小说的主题,歪曲了阿Q的形象。提出了《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由对阿Q自我实现途径的分析 ,认为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揭示了阿Q“人”———“非人”的现实悲剧处境 ,并由此完成了对阿Q及“阿Q们”自我实现方式的否定。  相似文献   

17.
香迅的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川开创了中国小说新的模式.在叙事上他的小说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手法,不可靠叙事随处可见,<阿Q正传>从事实/事件抽和价值/伦理轴两个维度充分体现了叙事的不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挣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鲁迅先生曾如是评价,《阿Q正传》作为一篇表现国民劣根性的小说充分揭示了深刻的"奴性"。小说的主人公阿Q即是要刻画的沉默的国民的"奴性"的代表。阿Q"奴性"的原因有二:一是外部环境,封建等级森严;二是几千年来不上进的国民性遗传下来的一个"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不朽杰作《阿Q正传》,早已蜚声世界,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六十多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对他作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戏剧界和电影界亦曾多次加以改编和演出,但系统地总结这些改编和演出的成败得失的文章还不多见。本文试就这一方面略加述评。最早把《阿Q正传》改编为话剧剧本的是陈梦昭。一九二八年间,他为厦门双十中学的演出改编。演出的效果如何,已经无从查考。但当时正是鲁迅受到“革命文学家”的“围攻”,《阿Q正传》也被彻底“否定”的时候,所以这一改编和演出在  相似文献   

20.
1930年,刚诞生不久的《阿Q正传》被首次改编成了电影剧本《面包与女人》,走上商业化道路,引起鲁迅的激烈反弹。从那之后,阿Q在世界范围内的每一次改编,都担负起沉重的政治使命。阿Q进入德国后,变成了高鼻子蓝眼睛,在德意志剧院的舞台上,宣泄着东德知识分子们的郁闷、迷失乃至颠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