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针对双导轮液力变矩器两个导轮依次空转的仿真难点,提出一种导轮无叶片处理的CFD数值模拟方法,以便正确获取双导轮液力变矩器内部流场。方法:借助Solidworks对自行设计的双导轮液力变矩器进行流道模型抽取,采用导轮无叶片法模拟导轮变相点后的空转工况,利用ANSYS Meshing进行网格划分,得到3种全流道网格模型。运用ANSYS Fluent进行CFD数值计算,模拟转速比i=0.6中速工况下的流场特征。在液力变矩器试验台上进行样机的台架试验,得到其原始特性曲线。结果:CFD数值模拟能够准确预测双导轮液力变矩器的原始特性,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泵轮与涡轮入口到出口的速度与压力变化趋势相反,两个导轮的速度与压力变化相对较小。结论:采用CFD数值计算并结合导轮空转无叶片法能够较好地预测双导轮液力变矩器的流场特性,为进一步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液力变矩器循环流量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YB355-2型液力变矩器为例,使用三维设计软件CATIA对变矩器进行了设计和测量,近似地求出了变矩器全速比范围内的循环流量.该方法可以提高设计的精度.并能为液力变矩器的设计与优化以及流道内流场的数值模拟提供重要的参照.  相似文献   

3.
将有限元分析方法和优化设计理论相结合,以ANSYS软件为工具,构建了倾翻吊钩的优化设计模型,以参数优化和形状优化相兼容,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优化了倾翻吊钩的结构参数和结构形状,大幅度地减轻了钓钩材料的消耗,为该类吊钩的设计探索了新的方法,该优化设计的结果已在某钢铁企业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LDV)的基本原理,建立液力变矩器内部流场三维LDV测试系统。从湍流理论出发,通过求解BBO方程,对液力变矩器流道内散射粒子的跟随性进行了计算,详细分析了液力变矩器油液中散射粒子密度和直径对跟随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液力变矩器油液中粒子的跟随性较好,因此选取时主要考虑粒子的散光特性,适当增加粒子的直径,以获得较好的测试信号。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流体机械数值模拟过程中雷诺时均应力(RANS)方法占据主导地位但预测精度较低且缺乏对流场信息准确描述的现状,提出应用尺度解析模拟(SRS)方法来改进性能的预测精度以及加深对流动结构的理解。创新点:1.利用SRS方法,降低RANS湍流模型的选择困难,实现性能精准预测;2.建立全流道网格计算模型,充分展现单流道间瞬时流动信息的差异。方法:1.通过较少的网格划分及周期计算,对具有简单循环圆和平面叶片的液力偶合器进行计算,并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初步筛选出较为适合的湍流模型(图6),进而在模型更为复杂、流动更加多变的液力缓速器和液力变矩器性能预测中进行验证(图15和21);2.通过对复杂的瞬态流动现象的清晰捕捉,深入展示3种液力元件的内部流动机理(图9、10、16、17、22和23),并评估SRS方法相较RANS方法在流动结构描述方面的先进性(图7和8)。结论:1.在液力偶合器、液力缓速器和液力变矩器等液力流体机械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中,SRS方法可以提高性能预测精度并提供更为细致的流场信息;2. SRS方法中的混合RANS/LES(大涡模拟)模型在液力元件流场计算中的预测准确度、流场结构描述及计算成本等方面表现出色,尤其是BSLSBESDSL模型值得重点关注和发展;3.为了进一步验证SRS方法的实用性,可以在模拟中考虑工作介质物理属性的影响,细化网格并对气液两相流动及边界层流动进行详细计算。  相似文献   

6.
基于Virtools开发了液力变矩器虚拟实验系统,开发了Draw Curves、Calculate等行为模块,实现了实验数据的实时显示和液力变矩器原始特性曲线的生成.在实验系统中加入了液力变矩器虚拟拆装模块,可以更方便地了解液力变矩器的构造;加入了声音和贴图模块,增加了虚拟实验系统的沉浸感和真实感.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对顶板稳定、两帮较软的顺槽断面形状、尺寸进行优化设计,优化结果为“倒梯形”断面,进而又对采用锚杆支护形式下的该巷道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现场实践表明,本文确定的巷道形状及支护参数能满足生产和安全需要,对类似条件下的巷道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冷却介质通过内部进入磨削弧区的叶轮结构内喷润滑砂轮;分析了叶轮增压式内喷润滑结构及润滑原理;设计了叶轮式增压内啧润滑砂轮基体结构,对叶轮叶片出口角、出入口直径、叶片数和叶片形状等参数进行了计算,得到了优化的叶轮式砂轮基体结构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核主泵轴向力过大容易造成水润滑轴承磨损,因此在保证扬程和效率性能的同时需要降低核主泵轴向力。本文旨在建立目标性能与叶轮几何形状的函数关系,探究基于伴随求解的扭曲叶轮的变形方案,在保证扬程不变的条件下同步优化叶轮的轴向力和效率,并找到影响该综合性能的叶轮关键区域。创新点:1.提出一种同步改进多个目标性能的叶轮形状优化方法;2.将伴随求解和径向基函数网格变形相结合以实现核主泵叶轮三维曲面优化。方法:1.通过理论分析,建立基于径向基函数网格变形的伴随优化方法,并在开源平台编写迭代程序;2.通过公式推导,构建扬程、效率和轴向力对应的目标函数(公式(19)~(21)),并运用正交实验确定各个目标函数的参数因子;3.通过迭代计算,在保证扬程不变的条件下实现轴向力和效率的同步优化,确定影响该综合性能的关键区域(图8),并获得叶轮的改进设计方案;4.通过流场分析,对比改进前后流场内部的压力和流速分布情况(图9和10),并验证改进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论:1.与传统的随机算法相比,该优化方法直接沿梯度方向进行迭代优化,可以避免使用大量样本数据来寻找优化路径;2.该优化方法将伴随求解和径向基函数网格变形相结合,实现了流场计算和结构变形的自动化,可以保证流场网格光滑高效地更迭;3.叶轮靠近出口边的下半部分是同步优化核主泵轴向力和效率的关键区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改善高速列车明线运行时的气动性能,提出一种基于近似模型的高速列车头部外形多目标气动优化设计方法。创新点:1.建立包含转向架区域的高速列车参数化模型;2.基于近似模型并结合遗传算法,对高速列车头部外形及转向架区域进行多目标气动优化设计。方法:1.建立包含转向架区域的原始头型高速列车模型(图2和3),并基于CATIA脚本文件和MATLAB自编程序对列车头部外形进行参数化处理;2.通过最优拉丁超立方设计方法在设计空间内对优化设计变量进行采样,并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样本点中新头型列车气动性能进行计算;3.基于样本点的列车头型优化设计变量及优化目标(表4),建立优化目标与设计变量之间的近似模型;4.基于近似模型和多目标遗传算法,对高速列车头部外形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选取其中的一个优化头型与原始头型进行比较,并验证横风下优化头型的可行性。结论:1.相较于原始头型列车,无横风时,优化头型列车的整车气动阻力减小2.61%,尾车气动升力减小9.90%;2.横风下,优化头型列车的整车气动阻力减小2.98%,头车气动侧力减小0.24%;3.横风下,优化头型列车的头车气动载荷波动幅值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