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明清小说中的幌子和招牌都有具象和抽象两大类,从而,这种物象描写就有了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区别。关于那些形而下的幌子、招牌描写,我们曾经另文讨论,这里主要讨论那些形而上的"幌子"、"招牌"描写。相比较而言,形而下的幌子、招牌描写,往往是最浅层的、表面的,也是读者可以一眼望穿的;形而上的"幌子"、"招牌"描写,其审美效果和文化意蕴则大多是深层的、深刻的,又往往是读者很难一下就看清楚的。大量事例证明,这些妙趣横生而又经得起读者细心咀嚼的抽象描写往往能出人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从而深受读者喜爱。  相似文献   

2.
我国最早的广告是招牌和幌子,起源很早,到宋元时代已很盛行了。如果说商家离不开广告,那么名人写广告则是商家的幸事,文坛的趣事了。宋代文学家苏轼因党派之争,遭排挤打击,被贬到海南儋  相似文献   

3.
广告招牌早已成为城市一景。特别到了晚上,霓虹闪烁,流光溢彩,给城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但其中也有不和谐的因素——常有错别字杂于其中,贻笑大方且谬种流传。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所谓"家俱"和"装璜"。招牌制作者可能认为家里应有"人"气,故将"家具"写作"家俱"  相似文献   

4.
爷爷有本老画册,上面有许多老广告图片。爷爷说,广告最原始的形式是口头叫卖,这样的形式用了几千年。后来,在商店橱窗、店门屋檐下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广告——幌子,看上去特别有韵味。欣赏这些精美的老广告图片,请你看一看,想一想这些广告宣传的是什么?①挂在店铺屋檐下的木牌,上面画着一只高靴和一只平底鞋。②一串串如柱状的木制铜钱,中间的大铜钱上有“源流元宝”等字样。下面系着红绸。③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招牌。②④色彩与图案都鲜活引人的招牌。⑤画有各种鞋帽的招牌广告。⑥小小的丹珠与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⑦“九·一八”事变后抗日…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职业教育生源争夺非常激烈。各职业学校各尽其能,花招用尽:面对七月份毕业的初高中生,有的职业学校四五月份就开始做工作;有的职业学校发挥广告优势,各种媒介齐头并进;有的职业学校派人到中学找关系,让熟人协助做毕业生的工作;有的职业学校打出毕业能安排工作的招牌,以此吸引学员就学;有的职业学校甚至采取“介绍费”手段。总而言之,职业学校的生源争夺之战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6.
据悉我国古代的商家就知广告的效应,故在店前或挂或竖一招牌,以此来招徕客人。牌子上寥寥数字,让人看了简单明了。 在商品经济、数字与信息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广告更是随处可见。电视里播着、报纸上登着、坐车车里有,进店店里是,这广告时时刻刻、随时随地与你同在。从吃的穿的到用的,包罗万象无所不有。虽说这广告是给商家带来利润的重要途径。可重要的是你做广告的目的,做广告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更是让人都能记住这个产品,和产品的好和优,如果你做的的广告是本着这样一个思想那就算成功,可有的广告则不然,广告词说了一大…  相似文献   

7.
各种各样的广告在我们的身边以各种各样的形式铺展开来,有的直接,有的晦涩,有的煽情,有的趣味多多.关注近年来的广告趋势,单纯灌输式的广告已经越来越少,更多广告在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以益达、德芙为典型的众多系列广告,以宣传中国节日、关爱老人为典型的公益广告等等,无不体现着我国广告发展的多样化与日趋成熟的趋势.广告的创意是广告的灵魂之所在,而在众多琳琅满目的广告中,一些温情脉脉的广告在充分调动受众情绪的同时,也使人感受到其品牌、产品不再是冰冷的,而是温暖的、富有内涵的和具有人性化、人情味的.  相似文献   

8.
正过去的几年,是人工智能、VR、智能家居、移动支付这些技术大放异彩的科技时代。它们有的开始由实验室走向商业市场,有的开始从前所未闻到人们习以为常,最终"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而这背后,少不了默默为科学技术发展做出努力的科技人才,是他们为我们的生活努力创造着。在新一年中,这些新科技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升级,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便捷和美好!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林林总总的各类店铺中,无论是门面外观,还是内部陈设,药铺都是最讲究,也是最具特色的。在安徽屯溪保存完好的宋代古长街上,在上海城隍庙的明代建筑群中,你都不难一眼辨别出中药店铺,因为它太明显了:门前各种类型的竖招、幌子,有的上书“本堂自制虎骨膏”等广告性文字;有的则用木板绘制成膏药的样子;有的悬挂用石片或木头雕刻的鱼形幌子,即所谓“鱼符”。  相似文献   

10.
给家长唱点“反调”靳雷所有的家长都望子成龙,但是方式却不尽相同。有的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孩子极为严厉、苛刻,也有的家长希望孩子“自由”地成长,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少,甚至没有期望。前一种观点近些年不太为家长所接受了,但后者却在“正确观念”的幌子下...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中,有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言志”和“缘情”是两种互相对立的诗歌主张,“诗言志”要求为政治教化服务,“诗缘情”则只求自由抒发性灵,不考虑政治教化。文章表示不同意此种观点。作者认为,“言志”和“缘情”的意思没有根本的差别,“诗言志”是说用诗来表述内心所存想,“诗缘情”是说诗依照内心所存想而作。这两种说法本身都不涉及与政治教化的关系问题。作者还认为,志、情两词的含义原可以兼包所谓偏于理性的思想和偏于感性的情感,因此,认为“言志”偏于理性、多指表达思想而“缘情”则偏于感性、多指抒发情感的观点也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4.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5.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16.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17.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18.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锋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123
“来”具有“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靠近”的语义特征,“去”具有“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或者文学作品中某一特定位置向另一地点运动”的语义特征。在“位移变化”的语义特征上,“起来”偏离了“来”,而“起去”与“去”却保持着一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导致了“起来”起去”语法功能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v起来”和“v起去”中“v”的范围不对等。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简约与精约内涵:简约就是用简单的创意设计手法表达最本质最理念的艺术效果,精约是更讲究、更直接、更彻底的"简约"设计;剖析了二者共性与特性:简约与精约都是形式的现代化和简洁化,强调功能工艺的精致和效果的完美,将空间美感与神韵真实的存在于环境的自然、人性的真实之中;探讨了二者在实际中应用:简约力求以简单的方法,精当的建筑元素来获得建筑的力量,力量所带给人的美感;精约则提倡文质并重、实用与审美并重。  相似文献   

20.
“自律”的实质就是充分认识到人的“自爱、自保”本性及“互助本能”的本质及规律;反之,“他律”就是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人的“自爱、自保”本性及“互助本能”的结果。通过哈贝马斯的“认识兴趣结构”理论而引申、发展出“理性的兴趣”与“认识对象”相结合的认识基本功能单位。并通过“理性的兴趣”与“认识对象”这一认识结构的构建,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从而实现道德修养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