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进程脚步的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排放量也明显增加。城市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采暖煤烟、尾气、粉尘、微小颗粒等等。大气污染带来一系列的生态效应,常见的生态效应有酸雨、温室效应、臭氧黑洞、颗粒物等等。本文对城市大气污染生态效应进行分析,并对生态效应的防治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以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为基本出发点的城市发展、规划和设计理念。通过回顾和认识所在城市中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分析中国现阶段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严峻的生态问题,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丁萍  谢新民 《软科学》2004,18(4):54-56,63
借鉴世界有关国家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世界银行环境局提出的政策矩阵,探索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途径,提出政府、企业、公众三位一体,形成生态城市建设合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新疆天山北坡城市群中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6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城市生态位宽度模型和分异指数模型,测度分析该城市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分异特征.研究表明,天山北坡城市群中首位城市生态位宽度较大,多数城市综合生态位宽度偏小,两极分化明显.综合生态位分异指数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区域发展要素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且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因子生态位宽度测度中,经济和公共服务因子生态位宽度差异最大,城市基础设施因子生态位宽度差异较小.经济和公共服务因子、公平发展与人口增长因子生态位分异指数呈上升趋势,城市基础设施因子反之.提出了天山北坡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7,(18)
现如今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是目前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更加的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节约资源能源,建立循环经济,有效的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智慧生态城市是生态城市和智慧城市的有效结合,在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生态学的原则,城市应用和服务管理用最新的信息化技术、智能运用,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宜居性城市。本文就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6.
马军旗  乐章 《资源科学》2021,43(11):2277-2288
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是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设计。本文使用2007—2018年全国流域重点断面水质监测数据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对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水环境治理效应及其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显著改善了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效果,且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呈现出显著的长期治污效应,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②机制分析表明,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发挥了显著的制度激励效应,通过提高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投资,降低工业废水排放,改善了黄河流域水污染状况。③从空间角度而言,与黄河流域中上游城市相比,生态补偿政策对下游城市水环境治理产生了更为显著的影响。据此,从健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重视中上游地区生态转移支付、建立多元主体联防联治水污染治理体系等角度提出改善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规划。本文认为,我国在大力建设生态城市之际,一定要在紧密结合国情的基础上,分析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问题。本文将各种问题归为硬件、软件和心件三个方面,并且分别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以期为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模式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并已深入人心,本文以城市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层面,通过生态足迹的定量分析方法探讨我国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前景,进一步阐明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并在行政立法领域、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循环领域等方面深入构建城市循环经济系统,通过总结部分城市的成功实例,简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武汉市城市湿地现状及其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城市湿地的概念及研究现状做了简单的概括,根据湿地研究理论对武汉市城市湿地的类型进行了基本的划分并对其分布与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此数据的基础上,对武汉市城市湿地变化带来的生态效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提出对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郭梁 《中国科技信息》2006,(21):205-206
目前城市建设正向生态建设时期转型,蕴含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内容的城市生态化建设,将城市发展推向了生态城市的道路,这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低碳时代是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必然,城市景观设计工作要明确时代的特色,掌握低碳时代的基本要求,在实现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和倡导循环生态的基础上,做好城市被动式、生态式和经济节约型景观的设计,形成基础性体系,更好地指导城市景观设计工作。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现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从现代城市发展的困境的角度出发,以复合生态系统的视角审视城市的结构、功能和演替,浅析城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尺度与方法及城市生态规划与生态工程设计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新区是都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生态交错带,是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冲突加剧的区域,科学规划好城市新区生态环境建设对统筹城乡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论述了城市新区土地开发利用所面临的景观生态特征,探讨了城市新区土地利用与景观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新区景观生态建设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两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园林景观应强调生态效应,强调实用性,如何探索一条低成本、集约型、高效益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之路,是当务之急.本文首先论述了节约型、生态型城市因林绿地设计的基本情况,随后节约型、生态型城市园林绿地设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对生态城市的模式、规划、建设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之后,生态城市的示范建设逐步成为全球城市领域的热点,很多世界知名城市先后开展了这方面的尝试很多的国家、城市等都先后开始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也都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构想,并积极推进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我国城市工业化正在摆脱边建设、边破坏的路子,决策者在进行城市建设与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已经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本文就国内城市存在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与规划和构建和谐社会与生态城市等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生态城市理念的提出与当前人们对环境以及生态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存在必然联系。文章主要论述的正是有关生态城市规划及建设发展方面的问题。首先,文章分别针对生态城市的意义,发展历史及其特点等问题进行阐述,继而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应方案的设计,进一步提出了规划与建设的基本措施,希望通过文章的论述,能够使我国的城市建设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也使城市的发展能够更加符合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环境需要。  相似文献   

17.
企业生态管理、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在介绍企业生态管理和生态城市建设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三个方面要求实行企业生态管理的必要性,并且从政府、企业和市民三个视角提出了完善企业生态管理,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如何利用园林植物的生态效应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服务是每一个城市规划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问题。文章分析了生态园林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发展现状与前景,并对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与思路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9.
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特征的空间分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为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对西藏昌都地区生态环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新发展观的角度,采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地域单元,将西藏昌都地区三江流域划分为1个生态区、2个生态亚区、8个生态功能区。继而对各功能区的现状特点,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以系统生态学理论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为基础,构建包含岛屿核心区、河流缓冲区、城市影响区三大分系统与压力、状态、响应三大因子的城市河流岛屿游憩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湖南省衡阳市东洲岛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河流岛屿游憩生态安全度较低,不同分系统的生态安全差异特征明显:岛屿核心区生态安全度最低,其生态安全问题最为突出,区域内大部分指标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影响因子;河流缓冲区与城市影响区生态安全度较高,但区域内的一些因素对城市河流岛屿的游憩生态安全具有负向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