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控制”:适度理性的家庭教养,促进儿童自我的满足 美国心理学家凯根认为:“在新的文化植入的过程中,只有当父母重建的关心与儿童自己新建的文化达成一致时,父母才能成为儿童所沉浸的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教养环境的第一个功能是承认或证明一个人。一个养育环境必须有控制,不是监督或看管,而是只支持一个人去实施他自己的行为。有控制但不是去迫使,也许是养育中的首要任务。但是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大量存在的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情况,家长对儿童的管理往往存在两种极端,即溺爱和放任。因此,在家庭教养中保持适度的理性才能促使儿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教育文摘     
儿童总是试图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发现周围世界,并从中寻找乐趣。如果他的行为受到压制,创造性心理就很容易被淡漠和迟钝所代替。鼓励儿童的创造性心理和行为有几条原则: 一、用儿童读物和玩具等物创造一种环境,使儿童在这种环境中易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提出的问题可以自己找到答案。二、鼓励儿童自己去思索,去行动,从而树立起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信心。三、对儿童提出的问题,甚至一些荒唐的问题,也应该重视、鼓励,有时不置可否也是一种鼓励。四、允许儿童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表示后悔,鼓励他嘲笑自己所犯的错误,引导他从中吸取教训。五、给儿童布置一定的任务,并提出具体要求,但完成任务的时间不能过长,应让儿童用大部分的时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程的特点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  相似文献   

4.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而现在很多人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由不会画到会画、由画不像到画得像).评价幼儿的作品也欠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正>托班幼儿的记忆以及思维都是在直接与事物的接触或在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的。幼儿通过动作、运动和各种感官获得信息并进行学习,利用重复的活动来帮助自己练习、记忆和组织自己的想法。为此,我们对托班班级游戏环境创设进行了教研,教师从儿童视角(用儿童的五感去感知、用儿童的情感去感受、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创设高质量的班级游戏环境,促进托班幼儿感知觉、交往、归属感、自主和情绪体验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品德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神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在观察、体验、探究、思考的过程中,梳理和升华他们的生活经验,并获得新的生活感受和认识,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只有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7.
课改背景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客观地发现和认识生活,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儿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的体验性课程。因此《品德与生活》课必须是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让儿童在体验中拥抱生活,要在活动中升华品德。[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现象学为基础,以儿童对炫耀的行为体验为逻辑起点,分析儿童炫耀行为背后的自我发展,得出以下结论 :儿童因为天性使然的个体本能和正向偏见而表现炫耀;儿童采用朴素的自我展示策略—通过炫耀展示自己的能力;儿童由于外部奖励与物质自我发展的动机驱使而炫耀;炫耀是儿童驱除自卑感的方式或者是其高自尊的表现。根据儿童炫耀折射出的意义,教育者应走出成人立场,进入儿童意义世界去理解儿童的炫耀行为。  相似文献   

9.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学生,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学生。"只有在正确的儿童观理论的指导下,教育者才能有意识地创造一个有助于生命舒展、个性涌动的环境,创造一个崇尚开放、自由、多元的环境,使每个儿童在有规可循之时选择自己的自由,张扬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10.
一、儿童文学可唤回幼儿教师远去的童心当一个幼儿教师试图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对孩子进行人生教育时,自己首先要全身心地去体会童心的渴望和审美情趣,准确把握由自然童心到儿童理性思维的发展轨迹,才能有效地引导孩子从直观感受走向理性思维,最后成为自觉的受教育者。怎样利用儿童文学唤回童心呢?首先要通过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走进儿童的世界,“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一个成年人朗读、品味作品的同时,会触摸到儿童的思想脉搏,深入探索孩子的精神世界,在作品…  相似文献   

11.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以儿童生活的逻辑观照“传统节日”教学,引导儿童用自己的性情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创造,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辨,才能让传统节日教学顺应生命成长的节律。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幼儿是未来的创造者和建设者,他们不仅要从小有一个聪明的头脑,学会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有想象、创造、审美的能力。幼儿早期的绘画培养最为重要,幼儿对美的感受力、表现力、想象力就是从此开始。因此,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包含了绘画。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那如何更好的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呢?  相似文献   

13.
李世宏 《教育导刊》2006,(12):63-63
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比较教学法;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教师教教师;儿童教儿童;精密观察;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替代教学法;注意环境,利用环境;分组学习,共同研究。这些教学原则特点鲜明,其主旨思想在于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在尊重儿童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4.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儿童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成长、变化的,他们常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作用于环境,他们可以吸纳它,也可以拒绝它,更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作用于环境。作为教师如何处  相似文献   

15.
探索性行为是儿童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创造活动的巨大动力。训练儿童的探索性行为就要为儿童创设安全、自由、宽容、理解、鼓励、支持的环境,拓展儿童的生活空间,让儿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探索、去创造。  相似文献   

16.
首先,园长要尊重青年教师,这样做才有助于青年教师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儿童、面对同事,以充满激情的态度去从事工作。但是,要真正做好这项工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园长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调整自己的不良心态,克服急躁的情绪,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管理行为。为此,在管理中,园长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平等意识。  相似文献   

17.
儿童教育一直是我们关心的话题,但是在儿童教学中能从儿童的认读角度去教学的却很少,本文从培养儿童科学认读的兴趣、创造有利于儿童环境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在儿童教学中的经验,对如何培养儿童科学认读的兴趣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多动症一词已越来越多地为中国人所使用,但许多人并不真正了解多动症的真正含义。儿童多动症是一种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儿童综合症,是一种发展性的障碍。其成因复杂,是许多因素共同促成了这种障碍的最终形成。因此,家长、教师要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去认识理解,通过与家庭、学校及社区的配合,制定结构化的生活计划和教育程序来帮助儿童青少年去适应自己的障碍和顺利地渡过。  相似文献   

19.
教师进行授课时,所传授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最大可能使他们以自己的生活为出发点,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20.
陈尚虎 《今日教育》2006,(7):22-22,44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知识经验建构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他还认为儿童的智力起源是物质的活动,通过个体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他们的智力并逐渐建立起更精确的智力结构,使儿童的智力发展从一个阶段转换到另一阶段。如果没有物质的活动,儿童不能实现智力转换。实验操作对于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指出了幼儿活动的真正目的——培养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