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以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为突破口,探索以教师自陈自评为主的自我评价制度,促进教师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同时探索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发挥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使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  相似文献   

2.
动态评价的基本内涵体现为主体交互性、动态生成性和全面发展性三个方面。动态评价的价值在于:一是学生深度学习的"脚手架",促进学生的学习,为其终身发展奠基;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促进教师的教学,为其专业发展助力;三是英语教材的"透视镜",促进教材的优化,为其功能发挥把脉。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动态评价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育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校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效果与教师的胜任力相关。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师胜任力特征中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技能与能力,教师的职业兴趣、态度和价值观等。要提高高职院校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师的胜任力,应在分析其胜任力特征的基础上,健全教研室组织,打造高品质的教学团队;应以基准性胜任力要求为目标,加强对团队成员进行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培训;还应以鉴别性胜任力要求为依据将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理念及人格特质的要求融于其中,使培训达到人员与职位的真正匹配。  相似文献   

4.
刘新林 《文教资料》2007,(18):157-158
中等职教语文的教学评价改革强调转变评价观念,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实行质性评价,建构多元评价主体,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育水平,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科学教师素质关乎科学课程实施的成效,关系学生科学素养的水平。目前,小学科学教师总体胜任力不强,而且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设置重知识课程轻实践课程、课程实施重讲授轻活动参与的方式、课程评价重鉴别轻发展功能等问题。对此,有针对性地开设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四个课程模块在内的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课程;采用参与式、案例式、校本培训等多样化方式;确立促进教师提高的发展性评价;以达到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综合素养,促进其自主发展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6.
王琴 《职教论坛》2021,(3):75-80
教师的胜任力水平决定了其工作绩效。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构建了包括职业精神、知识素养、资源开发、教学实施、人际管理、自我发展等六个维度,涵盖16项基准胜任特征和8项鉴别性胜任特征的“双师型”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从教师胜任力培育的视角来看,“双师型”教师培训存在各层次培训功能定位不清、培训内容不能有效对接教师需求、培训方式忽视教师主动参与的问题。优化“双师型”教师培训要求培训功能由“通识”到“胜任力”;培训内容由“预设”到“生成”;培训模式由“单一”走向“多元”;培训目标从满足“当下需要”到关注“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7.
发展性教师教育评价关注评价客体的个体差异性,以发展性、主体性、终身性为特征,旨在提高师范生专业认同感、培养教师职业胜任能力以及职业认同感、通过任务驱动缓解职业倦怠。为了解决评价理念方面的困惑,元评价能力发展不平衡,以及与终结性评价引发的冲突,提出充分体现教学评价中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注重人文关怀;优化教师招聘制度,进一步加强教育评价理论知识研究;融合创新新技术,引领质性发展性评价示范等举措,促进相关人员能动性发挥,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重视和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发展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评价也应建立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新体系。以往的教师评价主要关注教师已有的工作业绩和学生的学业成绩,这样的评价是重检查、甄别、选拔、评优的功能,而在如何促进教师发展方面作用有限,如何构建促进教师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以适应新课  相似文献   

9.
混合式教学改革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的关联性更强,实现专业课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成为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多元化培育人才的新路径。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面临专业教师教学胜任力不够、学生与学习环境交互作用发挥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整体融合力度不够等困境。高校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需要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加强学生与学习环境互动、构建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多元化融合力度。  相似文献   

10.
导游人员在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文章针对导游人员胜任能力的管理测度,以"胜任力模型"的建构为目标,在分析导游人员工作特点和职责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行为事件访谈法,得出导游人员胜任力模型指标体系,并对各项胜任力模型要素的内涵及不同等级标准进行了详细说明和论述。该文对导游人员的胜任能力的评价与提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成为日常,"全球胜任力"即将作为评价学生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与此同时,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主体教师的"全球胜任力"教学水平也亟需提升.美国首个针对基础教育教师的"全球胜任力"证书项目也应运而生,对其在线课程体系的学习目标、课程框架和具体课程内容进行解构,凝练该课程体系的特点与优势,可以为我国"全球胜任力"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分析教学评价价值判断与实现路径矛盾的基础上,基于胜任力模型提出了教学评价质量观转型的方向:从评价维度单一、评价范围有限、整体评价的粗放式管理向评价维度多元的过程全景评价、分类评价等精细化管理转变。教学评价要基于胜任力的素质特征建立分类、分层次的评价标准,实施精细化评价;要基于胜任力的发生机制实施教学目标管理,建立目标导向的过程全景评价;要基于胜任力的界定与教学评价主体的一致性,强化学术共同体的评价职责和话语权;要基于胜任力发展的阶段性,建立分阶段差异化的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3.
胜任力是基于学习动机、自我概念、角色、特质、知识、技能等方面反映人的综合素养。将胜任力理论应用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中,主要是发挥胜任力理论的导向功能,提升汉语言人才的语言能力和素质。文章从胜任力理论探析入手,审视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中的发展困惑,并从优化教学改革方向上,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强调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并重的教改目标,促进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  相似文献   

14.
教师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管理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在现实的教育管理中,奖惩性教师评价被普遍采用,它依据教师的“德、能、勤、绩”来综合量化考核教师。这是结果性的考核,有利于对教师现阶段工作的认定,但在以教师评价来促进教师发展方面显得力不从  相似文献   

15.
新课改后,课堂教学的目标从"双基"发展到"三维目标",再继续发展为"核心素养"。这个过程中,既有承接,又有突跃。其中,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教学目标,是一种更科学、更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评价理念。然而,在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中,作为主体之一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力方面却显示出一定的劣势。对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力方面的缺失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力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要落在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因此,教学评价的意义也在于是否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进步。《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强调评价对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重视"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使评价更好地发挥其"正功能",减少其"负功能"。这为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评价的时候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应该以正面评价为主,保护学生在学习  相似文献   

17.
与人力资源管理、人事心理学和人类工效学等学科相关联的"胜任力"的概念在国外已逐步介入教师评价中,而我国对于教师的评鉴还过多的是注重奖惩性的判断性评价。目前,全面素质教育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合格的教师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而如何科学、合理的评价中小学教师就成为重中之重。本文将从对胜任力的分析入手,探讨基于胜任力对中小学教师评价的内容和实施。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其目标直接定位于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鉴定和评估,忽视了课堂评价的促进作用。这种落后的评价方式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使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惑。教师和学生都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因此,教学评价应具有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功能。要实现这种功能,就必须建立一种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为发展目标的评价机制。这种机制必须具有人本性、发展性、科学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  相似文献   

20.
形成性评价是以促进学习为目的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可以有效地弥补终结性评价的不足。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在形成性评价中充当着"教练"与"促进者"的角色,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这种新的评价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实践及自身素质方面进行相应的转变与提高,才能更好地实施形成性评价,更好地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