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良好的道德氛围是潜在的教育力量,是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升华的推动方“。那么,我国中小学校同的道德氛围现状如何?真的如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学校里弥漫着反道德的氛围,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之间存在着“同一性危机”?如果真是这样,导致学校道德教育与道德行为间断裂的成因何在?  相似文献   

2.
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写照 现实中,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部分人群出现道德滑坡,不道德行为屡见不鲜,这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严峻的社会现实,我们不能仅仅从社会道德教育或者家庭道德教育身上去找原因,我们应该直面学校道德教育低效的现实,要拿出有效的措施。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是典型的知识教育,其逻辑起点在于只要学生掌握了道德知识就能形成道德行为,存在着严重的“去情境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通过事实分析可以揭示出现行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道德要求的无条件性与学生道德行为发生的有条件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在紧张,调整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可以使之具有一定的张力与真正的合理性,从而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发挥有效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个体的道德行为能力,这决定了道德教育的过程要培养学生道德理性思维,形成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现实生活中,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明显缺失,不能适应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要求,究其根源在于对德育目的的误读和道德教育过程中灌输教育方式的普遍存在。为此,我国道德教育亟需实现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式的路径转换:从知性走向人性,回归生活;从理论思维转向实践思维;尊重学生的道德选择自由以及创造"道德的可发展区"等。  相似文献   

5.
谢芳  朱军 《陕西教育》2004,(1):12-13
一、学校活动道德教育模式 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中的“活动”范畴,简言之,就是具有道德教育意义或功能的个人外部活动,或影响个人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外部活动。具体说,就是在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的兴趣和道德需要为基础的,以促进个体道德的整个发展和社会和谐为目的的现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所谓“活动道德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在活动中通过活动而且为了活动的道德教育。作为目的,使学生形成一种道德的生活方式应当成为学校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6.
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所有教育者的共识。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有时学生还出现反感、抵触情绪。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跟学校在道德教育中过分注重道德规范、道德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要有关。有需要才会有认识,才会有追求。突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实现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就必须以学生的道德需要作为切入点和立足点。  相似文献   

7.
道德心理和谐是大学生道德教育向个体微观领域发展的重要目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道德认知不同一、道德情感两极波动、道德行为依赖等道德心理不和谐状况分析,以及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与理论双重反思,提出大学生道德心理和谐教育要遵循三大原则,把道德知情交融、道德心与道德行为和谐、道德人格和谐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道德相对论思想体现在社会、历史、个体等各个层面,对于肯定道德判断的复杂性、道德选择的自主性以及道德行为的情境性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过度的道德相对论思想不仅容易滋生学生的享乐心理,还容易导致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和道德虚无感。因此,要将统一道德原则、伦理制度建设、调整德育体系以及完善道德评价体系等措施运用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具体实施中,切实改善学校的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9.
邓艺海 《教育导刊》2003,(12):54-56
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环境道德等的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学校道德教育就是把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调节人们社会活动的行为规范和良好风尚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品质和外显为学生自觉的自我道德行为,即培养学生良好的德性。道德的内化是道德形成的关键,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隐性过程,因此,提高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不能只是一个停留在说教和纯道德知识灌输的过程,而应是一个长期的“春…  相似文献   

10.
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所有教育者的共识。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有时学生还出现反感、抵触情绪。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跟学校在道德教育中过分注重道德规范、道德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要有关。有需要才会有认识,才会有追求。突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实现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就必须以学生的道德需要作为切入点和立足点。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德育走出困境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校德育软弱无力。学校德育局限于传授道德知识 ,忽略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学生所学内容同社会实际状况反差强烈 ,因而被冲击得所剩无几。德育要走出困境 ,必须充分发挥德育对象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essay, Mark Jonas argues that there are three broadly held misconceptions of Plato's philosophy that work against his relevance for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 The first is that he is an intellectualist who is concerned only with the cognitive aspect of moral development and does not sufficiently emphasize the affective and conative aspects; the second is that he is an elitist who believes that only philosopher‐kings can attain true knowledge of virtue and it is they who should govern society; the third is that he affirms the realm of the Forms as a literal metaphysical reality and believes that for individuals to attain virtue they must access this realm through contemplation. The goal of this essay is to correct these misconceptions. The rehabilitation of Plato's reputation may enable future researchers in moral education to discover in his philosophy new avenues for exploring how best to cultivate virtues in students.  相似文献   

13.
中学德育学科的教学策略受其知识类型及特点,以及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方式的特点制约。根据中学德育学科的知识类型及特点,以及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方式的特点选择教学策略,对于提高中学德育学科的吸引力、感染力,使中学德育学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过程,增强中学德育学科的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道德教育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但目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中还存在一些误区,急需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并寻求出路。从通识教育的视角可以反思出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分离、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相分离、规范教化与德性培育相分离、灌输教育与学生主体性相分离,在此基础上,可以认清通识教育视阈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的方法、内容、形式等多重维度。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一直是近年来学术界所关注的话题,有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了分析与论证。从历史上看,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的混沌统一到后来的相互分离而又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发展过程。从现实来看,要克服现存的道德教育的弊端,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客观真实的生活世界,并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生成性思维来展开与运行。一方面,现实生活赋予了道德教育以生成性、真实性、丰富性和完整性等;另一方面,道德教育又引领现实生活,赋予现实生活以超越性和崇高性。  相似文献   

16.
德育教师的素质对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产生有效影响和积极作用,德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大学生产生的心理效应从根本上影响着德育的质量。所以提高大学德育教师的素质,是当前高校“两课”教学改革和师德师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德育教师除了具备和所有教师相同的素质外,还特别要具备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品德素质、法律素质、学识素质和创新素质这几个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它传授的不是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养成一定的道德品质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而高校道德教育中"主知观念"引导下的主知性道德教学虽有其自身合理性,但是大大缩小了道德教育的空间,简化了道德教育过程。这种价值取向下的道德教学以客观普遍化的知识割裂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高校道德教育要进一步发挥育人效果,必须从道德教学观念上、内容目标上和方法上进行转换,价值取向转向"主德"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从整体现状来看,高职学生道德教育存在教育内容“单一化”、教育方法“机械化”、教育活动“孤立化”等问题,德育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化解这些问题,应根据道德教育的本质要求,确立现实性和超越性相统一、实践性和科学性相统一、整体性和开放性相统一等原则,从创新道德教育内容、改进道德教育方式等多个层面,不断完善素质教育,提高高职学生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针对儒家的仁义道德教育,老庄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减法原理。他们认为,道德境界是不可以通过教来达到的:人们不能像传授自然知识那样,通过传授道德知识让一个人变得道德;在道德教育上,知识的积累是无效的,儒家的道德教育不仅没有使人变得更道德,反而造成了道德的进一步堕落。符合自然的道德教育,应该沿着相反的方向进行,即通过减损知识进而减损人的欲望,清除文明对于人的心灵的污染,复现人的素朴本性。  相似文献   

20.
加强高职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式要宽领域、多渠道。全校各部门、各方面要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到各自工作的全过程,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合力,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宗旨。培养一代优秀的高职生,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专业文化基础理论、专业技能的提高;一手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只有坚持两手抓,才能达到全面提高,从而加快学校事业发展的进程,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后继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