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滑轮组知识中,动力F与物重G的关系,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的第198页叙述如下: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这里,拉力用F表示,物重用G表示,n表示绳的段数,即有:F=1nG.以图1所示的滑轮组为例,绳段数为3,则F=13G.究其原因,可用以下三种方法来分析:1.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图3l1l3l2F2'F1'在滑轮组装置中,绕过定滑轮、动滑轮的是一根绳子,绳中各处的张力都为F.将图1中的滑轮组隔离开,先对定滑轮进行分析,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如图2),…  相似文献   

2.
分析滑轮组绳自由端的拉力,一般依据“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其中物重是指物体和动滑轮的总重(G G动),绳子段数n是指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这样拉力  相似文献   

3.
1.用一根绳子绕滑轮组用一根绳子绕滑轮组,绳子上各处的拉力都相等.(1)如果不考虑摩擦、绳重及动滑轮的重力,绳子承担的仅是物体的重力,则绳子末端的拉力F与物重G之间的关系是  相似文献   

4.
第一步确定n,即绳子的段数一般有以下四种情况: 1.不计摩擦和动滑轮重的理想滑轮组. 绳子的段数用公式n=G/F确定(由F=(1/n)G推导).F表示绳自由端的拉力,G表示物重. 说明:当按如图所示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初二物理《滑轮》一节中,同学们感到较难掌握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滑轮组省力情况判断;二是滑轮组的装配.下面就这两个问题给同学们提供解决的方法.一、滑轮组省力情况的判断课本中明确指出“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在学习这个结论时,首先要明确,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不考虑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运用这个结论解题的关键在于弄清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在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时,部分同学只注意到“绳子段数”而忽略了“承担”二字,致使判断…  相似文献   

6.
要想进行滑轮组的组装 ,关键是要找出承担动滑轮和重物的绳子段数 ,明确绕绳的始端系在何处 ,然后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动、定滑轮个数 ,组装滑轮组 ,下面就几种情况谈谈滑轮组的组装方法。1、理想情况 (即不考虑绳重、动滑轮重及摩擦 ) ;滑轮组承担重物的绳子段数n =GF ,其中G为物  相似文献   

7.
巧解滑轮组     
同学们在学习滑轮组的过程中,常会对滑轮组有几段绳子吊着物体而苦恼,在解答问题时,很难准确应用F=n1G去解答。下面我们一起共同探讨吊着物体的绳子段数n与滑轮组个数N的关系。分析下列滑轮组:甲乙丙丁对于甲、丁两图,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自由端时,物体向上运动,此时,物体移动方向与绳子自由端移动方向相反。甲图中,滑轮个数N=2,吊着物体的绳子段数为n=2,n=N=2.丁图中,滑轮个数N=3,吊着物体的绳子段数为n=3,n=N=3.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①当物体移动方向与绳子自由端移动方向相反时,n=N·乙、丙两图,当我们向上拉动绳子,物体向上运动,运动…  相似文献   

8.
按要求设计并组装滑轮组,是同学们学习滑轮组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近年来中考常遇到的一类题目.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下面谈谈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规律,供同学们参考.我们知道,“使用滑轮组的时候,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即不计摩擦时,提起重物所用的力F.(其中n表示直接与动滑轮和动滑轮的挂钩相连的绳子的段数).如图1中的n为2,图2中的n为3,图3中的n为4,图4中的n为5.根据图中的滑轮组,通过分析、比较,可总结出组装滑轮组的一般规律.一、确定绳子的段数.根据要…  相似文献   

9.
一、确定滑轮组绕绳股数的方法1.遮盖法如图1、2,按图示方法将方框中定滑轮部分全部遮盖,那么所有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头数就是绳的股数n(图1中n=2,图2中n=3).2.计算法a.重物在拉力作用下移动的距离为h,绳端移动距离为s.则n=s/hb.设动滑轮承担绳子的股数是n,动滑轮总重为G动,被提升重物为G,绳端拉力为F,则:n=(G+G动)/F(n取只入不舍的整数值,不考虑摩擦)c.已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被提升重物重为G,绳端拉力F,则:n=G/(Fη)d.滑轮组水平拉动物体前进,重物前进时所受摩擦阻力为f,该装置的机械效率为η,绳端拉力为F,则:n=f/(Fη)二、滑轮组装…  相似文献   

10.
例题如图1所示,由三只动滑轮和一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下悬挂重为C的物体,每只滑轮组重均为C’,摩擦及绳重不计,重物静止不动,则绳端作用的拉力F为:CA.H:““”6’、C+C’B.“:一6_G干CC.”:一8、C+7C’D.——.解析对本题,学生易错选B,原因是: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是由6股绳子承担,所以,绳端所用的拉力就等于物体和动滑轮总重的六分之一.其实,这一结论一般只适用于滑轮组是由一条绳子绕成的情形,本题中,绕制滑轮组所用的绳子有3条,每条绳子的拉力各不相同,所以,上述结论就不适用了.设图1中各绳上的拉…  相似文献   

11.
所谓“整体法”,就是无论“复合体”由几个物体组成,均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的一种解题方法.看下面的例子:如图1所示,滑轮组下吊着一只cd牛的吊篮,重600牛的人站在吊篮里拉绳子自由端使吊篮匀速上升,若动滑轮重30牛,不计摩擦和绳重,那么他必须用多大的拉力?解设绳头和手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F.把吊篮。人和动滑轮看作一个整体,整体受力如图2所示.由于整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受到的为平衡力,即产干F十F=G篮十c人十G轮.所以手拉绳子自由端的力为:练一练:如图3所示,重650牛的人站在平台上,平台重150牛.如果站在平台上的…  相似文献   

12.
滑轮组问题,常见的有以下三类. 一、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解答这类问题的思路是:根据滑轮组的结构(组装方式),先确定绕在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n,并根据作用在滑轮组上的拉力等于作用在动滑轮上阻力的几分之一的关系(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求得拉力,确定省力情况. 例1 如图1所示,在水平地面上静放的物体重G=200N,物体与地面间  相似文献   

13.
1.滑轮组 (1)用滑轮组提升重物设物重为G,上升高度为h,绳子自由端拉力为F,移动距离为s,由n段绳子承担总重.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相似文献   

14.
用滑轮组吊重物时,若不计动滑轮的重和摩擦,则动滑轮被n股绳子吊起,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n分之一.即拉力F和物重G有如下关系:F=1/nG(n:绳的股数).为什么呢?如图1.以n=3为例,可从三个角度分析:  相似文献   

15.
陈建华 《物理教师》2005,26(12):0-32
学过滑轮和滑轮组这部分内容后,关于滑轮及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学生已形成初步概念: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因此定滑轮只能改变力的方向,不能省力;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杠杆,因此动滑轮能省一半力;滑轮组的省力情况是F=(1/n)G(n为承担动滑轮的绳子段数,G为重物与动滑轮的总重,不考虑摩擦、绳重等).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特别是画滑轮组的装配图时,学生往往会受以上规律的影响,因而常常出现一些错误.下面我们围绕滑轮及滑轮组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以便能更深刻地认识滑轮及滑轮组的本质,顺利解决有关滑轮、  相似文献   

16.
滑轮组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同学们感到困难的几个问题现分析如下,供参考.一、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1.如何确定“几段绳子”确定绳子目数可用两种方法:①隔离分析法:假设用“刀”将动滑轮与定滑轮间绳子“割断”,把动滑轮与定滑轮隔离开,数一数直接吊着物体的绳子段数.即可确定“几段绳子”.例如 判断如图1所示的滑轮组有几段绳子吊物体,可在动滑轮与定滑轮之间画一条虚线表示“刀”,将绳子“截”成两部分.显见,下部分中直接吊着物体的是第2,第3,第4这3段绳子.②接触判断法:判断有几段绳子直接与动滑轮接…  相似文献   

17.
例1如图1所示,被吊起的重物重G=20N,每个滑轮重G′=1N,用手拉住绳子的自由端,使重物在竖直方向匀速上升0.5m,忽略绳重和摩擦,则人手向下拉绳子的力F为多大?此人所做的功W_人等于多少?这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大?  相似文献   

18.
当滑轮组有一根绳子绕制时,可根据“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来判定拉力的大小.若滑轮组有多根绳子绕制,怎样分析拉力大小呢?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9.
观察滑轮组绳子的绕法可得下列规律.见表1.设计滑轮组时,由滑轮组的省力情况F=1/n(G_物+G_动)可知承担物重(包括动滑轮)的绳子股数n=G_物+G动/F,应取整数,且采用进位法.也可根据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上升的高度h之间的关系确定即,n=s/h.  相似文献   

20.
一般说来,滑轮组可分两类:一类是由一根绳子连接,其中一端固定,依次绕过定滑轮、动滑轮,把力施加在绳子的另一端的滑轮组(如图1所示)。这类滑轮组的特点是,和动滑轮相连的每段绳子所承担的力相等。它的省力情况就是教科书所叙述的:“使用滑轮组的时候,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通常用公式F=G/n来表示。这类滑轮组只有一根绳子绕成,并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