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人在逐利的忙碌中陷入了人与自然疏离、人与社会疏离及人与自我疏离的困境中,人的生活处于无意义状态.这根源于人"心"的缺失.休闲是人的自由闲暇的状态,是人通过自主选择获得人的完美存在状态与活动方式.人在休闲中,回归自然,畅享健康;融入社会,欣赏他人;认识自我,和谐身心.  相似文献   

2.
当前,很多教师的生存状态是倦怠的、被动的和疏离的.倦怠的生存表现为对工作情感耗竭,对学生冷漠迁怒,对自己消极评价;被动的生存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事务工作中和自我发展中的被动;疏离的生存表现为与教学过程的疏离、与学生的疏离和与生活世界的疏离.透视异化的教师生存状态,对于教师回归生存之本真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技术"是反思休闲美学的一个重要视域。技术变革引发了现代时间观念,进而改变了人类的休闲观念;现代社会由于技术规训而导致审美救世主义的产生,但这种虚幻的构想注定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落实;随着"审美化"时代的到来,技术与休闲全面统合,这迫切需要我们提升休闲的美学品质。允诺休闲,重要的是借助于技术"沉入"审美而非"沉溺"审美化。唯其如此,人才能在日常休闲中通达诗意的生存境界,休闲美学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夏焕堂 《职教论坛》2007,(23):34-36
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自我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追求目标。我国已渐渐进入休闲经济社会,我国成人休闲生活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因为对休闲的认识不足,缺失休闲教育。为此,我国政府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国民的休闲教育。具体来说,政府应积极介入,参与调控、规划和引导国民的休闲生活;将休闲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使国民充分了解休闲、认识休闲;加强休闲生活体验与实践,积极鼓励社区参与。  相似文献   

5.
生命的背离:现代教师的生存状态透视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现代教师的生存状态在总体上是倦怠的、被动的和疏离的.倦怠的生存表现为对工作情感耗竭,对学生冷漠迁怒,对自己消极评价;被动的生存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事务工作中和自我发展中的被动;疏离的生存表现为与教学过程的疏离、与学生的疏离和与生活世界的疏离.现代教师生存是职业活动异化的生存,其实质是对教师生命存在与生命本质的背离,是对教师生命意义的消解.  相似文献   

6.
随着大众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教育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与人的自我培养、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之间的联系也将愈加密切。休闲教育是以培养博大人格、提升生活品质、自我发展与自由创造为目标的一种教育。在循序渐进地接受休闲教育的过程中,个人获得对自我、休闲与生存方式、社会文明之间关系的理解。这是一个促进人之“成为人”的过程,更为审视何为“成为人”提供了新的考量视角。  相似文献   

7.
波德里亚对休闲的批判是以对物体系和对消费社会的批判为基础的,其实质是对休闲异化的批判。在消费社会中,休闲者的心理被重构了,休闲者丧失了主体性,休闲难逃全面物化的约束和控制。然而,休闲与工作是否同一?休闲是否能够为真?休闲者是被操纵还是反操纵?恰恰是异化劳动使人与人的自我发展相分离,使工作与人的自由创造相分离。休闲与工作既矛盾又统一。因此,休闲要与异化的劳动决裂;同时,休闲要回归到每日生活中去,与生活相融合。在理想社会中,休闲终将在自由的尺度上,与工作达成统一。一方面,消费社会加剧了休闲异化的可能,使休闲处于被消费的危险之中;另一方面,休闲正是消费社会的异己力量,是人们改变异化命运的有力武器,人们通过休闲活动来实现"反异化"。  相似文献   

8.
休闲首先指向的是我们身体的维度,与身体相关,其次还涉及到德性、境界、自由等方面,因此,身体实践在休闲美学中有着重要位置。以休闲为研究对象的休闲美学难以忽略以人本身为目的的实践维度,这种实践是对人的异化的回归,它既不单独指向肉体,也不单独指向心灵,而是指向一种人的综合的生活世界,这种生活世界包含了人与自身、自然、社会的默然融合。在休闲的境界中,人不断地提升自我,陶冶自我,从而生成新的自我。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90年代的知识分子,在共同经历了80年代启蒙理想的幻灭之后,都急切需要对自我身份再次认同和确认。散文文体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众多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的主要表达载体。九十年代散文的繁荣与多元化状态,体现了知识分子自我身份认同的不同方式。无论是张承志等人对"清洁的精神"的呼唤,余秋雨等人对中国文化的追问与不舍,还是周涛等人对中国文化小传统的独特感受与称赞,均是以散文的方式,通过对各种"中国问题"的个性书写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认同,在90年代社会文化景观中投射了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复杂印记。  相似文献   

10.
休闲教育指对人们休闲生活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引导,使之"成为人"的过程。休闲教育是满足人的个体生命与生活世界的需求,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认识休闲教育,发展休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流散作家由于无法疏离母国文化,也无法认同居住国文化,处于"无根"的状态。"无根"性的产生有其地缘政治、殖民历史的原因,也有其文化身份、自我认同的原因。对于流散作家来说,流散经历带来"无根"的痛苦,更带来多种文化的体验、精神家园的追求和"根"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休闲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在本质上体现以人为本,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休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一个目标。休闲教育无疑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价值诉求。目前,休闲教育的错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而加强休闲教育,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电视剧《手机》以虚构叙事文本反映了手机对人和社会的巨大影响,描绘出当代社会媒介大发展和人际关系疏离、传统价值观念滑落之间的因果关系图谱。如果将新媒介的考察纳入到勒纳"社会演进三阶段"的谱系中就会发现,以手机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应用的确表征着社会进步。但信息传播新技术的介入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传统人际传播形态的电子对话式传播,而后者的显要特征是人际传播"非在场性"的出现和"感觉上的可靠性"的下降。这虽然影响着人际传播的效果,但判断人际传播能否达到理想效果的重要标准是个体间"自我属性"的相遇,而非传播媒介的应用及其先进与否。  相似文献   

14.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艾迪·本德伦葬礼的描述,小说展现出一群思想幻灭与精神疏离的现代人形象,反映出福克纳对现代人处于异化状态的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上帝和人与社会。  相似文献   

15.
休闲是"成为"的过程,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休闲哲学强调心灵的自由与生命的超越。文章从主体性、日常性、勿执性、有时性四个维度探讨禅宗的休闲哲学。禅宗指出,"本性即佛"、"自净其心",使个人通过对生命本性的认识,以自我对生活目标的设定与行为方式的选择为途径实现身心的解脱;"平常心是道",将理想与追求外化于人的日常生活,实现随缘人生;"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处于日常事务之中又不执著于妄念、杂念;"日日是好日",瞬间即永恒,全心于当下,在生命的分秒中感受休闲。  相似文献   

16.
体育休闲是以体育活动为手段所进行的休闲。体育休闲观是人们关于体育休闲的认识和看法。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体育休闲观才能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继承儒家体闭哲学思想,构建现代体育休闲观主要体现在:“仁乐”,体育休闲的理念。“道乐”,体育休闲的“度”。“善乐”,体育休闲的价值选择。“自乐”,体育休闲的审美境界。体育休闲中,人们应当抛弃各种私心杂念,排除各种烦恼,全身心地投入到休闲行为之中,达到人与运动融为一体的最佳状态,从而获得休闲,增进健康,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17.
"行为疏离者"是领导者与下属因行为疏离而形成的对立关系状态。"共同遭遇者"是领导者与下属遭遇到共同状况从而同心同德、同舟共济的现象。学校发展共同体,是以教职工职业场域为基础,自愿为前提,"信任、合作、分享、发展"为核心精神,以追求成功人生为纽带,以促进教职工个体和整体以及学校发展为共同愿景,在互动协作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关系的连结。形成这种共同体需要转换领导者角色,从刚性的权力本位到柔性的人本位,建设信任、合作、互惠型的学校文化,就会积累丰厚的学校"社会资本",就会和谐发展,就会具有强劲的凝聚力和最佳的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8.
休闲文化作为人在放松状态下获得精神和心灵上的慰藉,在全球化时代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即其民族性边界的趋同性趋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异质性趋向以及发展的创新性趋向。休闲文化蕴含着深刻的教育价值和实践价值,应该充分发挥其在健康生活的教育、民族文化的弘扬、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的作用,使其成为每个社会成员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人类自我意识的意义及其三次觉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觉悟自己内中之"我"乃是人生明根的最要之事;因而自我意识也不仅是获得关于自身的知识,更是对"自我"之存在与特性的领悟和对待。自我可分大我与小我诸多层次,人类自我意识也是循序自我的层次而发展,经历了群体自我意识与个体自我意识的两次觉醒。自我意识作为标志人类本性的高级精神活动,把人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并超越动物界而成为万物之灵,由而开始了人生和社会的文明发展。在此过程中,自我意识又作为环境和教育作用的中介因素和人格结构的核心成分,持恒地促进着人之才能、品德和人格的不断发展,并构成社会经济文化兴盛繁荣的发展条件;同时,它还通过人类"现代性的自我确证"机制,一次又一次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使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升到现代文明社会。由于社会发展的最高和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自我意识作为人生发展的核心因素,也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近现代社会对自然的过度开发招致了生存环境危机,呼吁人类保护生态平衡;人们内中纯粹自我的存在和众我同一之理又昭示着天人一体的大道;人类今后将在"天人合一"境界的普遍领悟中实现自我意识的第三次觉醒。由此开创天地万物共存共荣的新世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德布林的代表作《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是一部关于世界大都会——柏林的小说.它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新闻报道式的写实把一个既充满魅力,又充斥着丑恶的现代大都会呈现在读者面前.本文从精神生态学视角切入,对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逐渐疏离乃至对立的状况进行探讨,揭示工业社会的异化现象和人失去自我的严重精神危机,进而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