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刨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放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是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2.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种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许多教师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相似文献   

4.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多的“表现”自已,人们会说教师在“做秀”。如果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呢。大家会赞赏课堂的活跃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就是新课程对教师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我们针对传统教育忽视学生个性尊严,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提出了表现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缺乏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跃起来呢?  相似文献   

6.
张华瑛 《考试周刊》2010,(22):87-87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当存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7.
宋清元 《甘肃教育》2014,(14):63-63
正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张扬。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灵性和生命活力。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  相似文献   

8.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制约了学生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从而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最终提高…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像、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相似文献   

11.
鲍燕 《考试周刊》2011,(16):84-84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12.
谢燕 《学子》2013,(6):32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由于传统的教育习惯,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  相似文献   

13.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相似文献   

14.
袁伟文 《师道》2006,(7):23-24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情境,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学生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物理课堂真正活起来呢?利用悬念,故布疑阵——巧激趣—教学中,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  相似文献   

16.
<正>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刨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相似文献   

19.
张立夫 《黑河教育》2014,(12):36-36
正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更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的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出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  相似文献   

20.
路中学 《新疆教育》2012,(20):201-201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