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收入分配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大问题.个人收入分配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事关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收入分配制度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关系社会的稳定、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一)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清晰地描绘了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使改革的目标更加具体化、系统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有五个主要环节,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改革的实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进行了迎新和发展。本文回顾了我党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重大发展,阐述了我国现阶段新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具体内容和主要政策。新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确立,对我国今后的改革和经济发展将会产生重要的划时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60年代调整后农村人民公社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人民公社体制下重要的制度安排。本文从公社个人收入分配的构成和分配依据.以及与收入分配密切相关的公社劳动管理制度和工分制几个方面.说明了人民公社体制调整后到改革前的个人收入分配的实况。由此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以大包干为特征的分配制度创新。并最终取代公社平均主义分配制度所具有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里,将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当前在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正确认识什么是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一、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内涵《决定》对什么是我国个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高度地概括,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涵义: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任何社会个人分配方式都不是由人…  相似文献   

5.
分配问题既是改革实践的热点,也是理论探讨的热点,但目前分配理论落后于分配改革的实践,特别是对一些个人收入分配原则的客观性缺乏深刻的理论说明.本文试图通过对收入分配全过程的梳理来诠释若干困惑问题.一经济活动收入的分配应遵循什么规则?其客观依据是什么?收入的分配无非是生产条件分配的再现,即收入的分配原则应由产生收入的客观要素来决定,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分配关  相似文献   

6.
陆正军 《广东教育》2006,(10):64-65
[热点综述] 据新华社2006年7月6日报道.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这是继5月2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后。高层又一次商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问题。这是一个相当明确的信号:中央即将启动这一重要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分配制度将成为近几年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论述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更加成熟。这种分配制度在分配原则和模式、分配机制、分配效果和分配媒体上与马克思所设想的丰富和复杂得多。而且在正确处理分配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政策上也充分体现了杜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者收入,防止两极分化。这种分配制度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从经济、杜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角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发展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提出“按劳分配”的原则。列宁、斯大林发展了“按劳分配”学说,并在苏维埃建立和实践了以“按劳分配”为原则的收入分配制度。萨伊发展了斯密的要素决定价值论,提出了要素分配理论。中国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实践,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这样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上可以建立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的设想。即把分配分成两个层次,各个层次实行不同的分配原则,初次分配采取按要素分配原则,再分配采用按劳分配原则,并使这两种分配相互补充、有机结合,在保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达到最终分配的公平合理  相似文献   

9.
略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分配制度汪元宏,韩立社《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笔者结合学习《决定》,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作一点粗浅的探讨。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  相似文献   

10.
提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我们并不陌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及其关系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积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就曾指出:”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在我们国家首次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并把它作为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次重申了这条分配原则。那么,究竟怎样来理解和…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不仅反映在基尼系数这个总量指标上,而且也体现在收入分配结构的各个方面。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制度的不完善所致。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可以通过采用加快经济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等对策来加以缓解。  相似文献   

12.
收入分配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经济利益,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然而,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种种缺陷和不足,这导致了我国贫富差距拉大。因此,改革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现状及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提出若干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大经济问题之一,收入分配不仅影响生产的效率,而且影响人们的切身利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均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对此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因而深入研究和认识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成因,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4.
收入分配不公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其表现特征。一是平均主义,。是收入过分悬殊。体制上的漏洞是导致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要根源。社会主义的公平必须建立在"效率优先"和"共同富裕"的基础上。要缓解收入分配不公现象,必须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加强社会调节功能,深化各项改革。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迅速增加,与此同时,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问题亦日益凸显。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居民在城乡、不同地区和不同收入组之间的财产性收入差距,并重点从初始财富分配、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等角度剖析了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的成因,此外就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扩大将带来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阻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造成产业空心化、加剧经济波动等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述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主要表现为个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和地区之间的差距。差距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主体差异、社会转型、地域差别、政策因素、监控因素等。探讨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7.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改革解放了我国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再认识。但也导致了收入差距现象的出现。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合理、合法且适度的收入差距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也要清醒认识到过大的收入差距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消极影响。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收入不均呈扩大化趋势。收入不均自然导致贫富分化,这势必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如何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论述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了差距形成的市场化因素、非市场化因素、经济增长结构因素、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因素等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下政府的经济职能概括为三点:第一,资源配置职能,第二,收入分配职能;第三,稳定与发展经济职能,从“资源配置”角度考察,近几年的国债投资明显倾向于“公共产品”,但我们只注重对交能、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农林水利这些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而对教育,基础科研,法制建设和社会保障等软件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足;从“分配职能”角度考察,政策的设计虽然考虑到政府的分配职能,但效果并不理想;从“稳定和发展经济”的角度考察,我国们还应该下工夫寻找更好的“政策组合”。  相似文献   

20.
个人收入差距的性质是人们基于一定标准,对客观存在的个人收入差距是否正常合理所做的一种判断.在判断我国收入差距性质时需注意处理如下几个方面的关系问题:收入差距的实证判断与价值判断关系、收入分配差距与收入分配不公关系、判断收入差距性质的不同标准之间的关系和我国国情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