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师:您好! 我有个问题老公,至少在教育孩子上很有问题.他总是爱说孩子:谁谁的孩子考了多少,谁谁的孩子考了第一,你看你,让我怎么说,说我丫头考倒数?你也给我考个前几名!他每天回到家只要孩子在看电视,也不问作业做完了没有,也不管看了多长时间,只会冲孩子喊:就知道看电视,你都学会了?去看会儿书!孩子没办法,只能气冲冲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我八岁的女儿也确实有点笨,成绩一直不太好.以前由于工作原因,我不能照顾她,现在工作单位离家近了,想多关心她,却不知该从哪里入手了.孩子现在上二年级,最近老师跟我反映她总是撒谎,可能是自尊心强,也可能是怕我吓唬她,考试的卷子从来不让我看,老师要求家长签字,她就说我不在家.我为这件事儿很头疼,也很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请老师指点迷津. 莉莉的妈妈  相似文献   

2.
史长禄 《学苑教育》2012,(20):41-41
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想象力和儿童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利用文本教材启发儿童想象“亮点”,利用写作实践拓展儿童想象空间,创设孩子喜闻乐见的文学情境,创造让孩子语文想象的机会,从而达到发展语文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妙妙 《家长》2012,(7):11-14
2008年9月,美国各大电视台、报纸,乃至网络都刊登了一个7岁小女孩的巨幅照片,这个叫凯瑟琳的小女孩引起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轰动。大约两年半以前,凯瑟琳看到PBS电视台的纪录片揭示的疟疾在非洲每30秒钟夺走一个孩子生命的信息后,对非洲孩子的命运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心,她用一个平常人的力量筹集了超过6万美元的善款,从疟疾的魔爪下拯救了近2万个小生命,成了一名为非洲儿童募捐蚊帐的“爱心战士”。  相似文献   

4.
《江西教育》2009,(9):43-43
据邢宇皓在《光明日报》撰文介绍,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泉根在“2009全国儿童文学理论研讨会”上发言说:“什么年龄段的孩子看什么书.这是儿童阅读推广的一条黄金定律。儿童阅读的首要之义是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爱上图书、爱上阅读。脱离了孩子年龄特征的儿童读物.孩子们看不懂,也没兴趣.反而会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害怕甚至是厌烦的情绪。”  相似文献   

5.
方圆 《家教指南》2009,(9):29-29
“给孩子宽松的环境,多给他们一点自由。”这是法国家庭教育专家们从成功与失败的家教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我们不无启迪。据法国媒体报道,法国家庭“望子成龙”的愿望与有些中国人相比并无二致,他们常常给孩子安排一系列课外班,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因此而加重。一位叫科尔内的家长反省说:“我的女儿卡尔尼刚刚5岁,她从托儿所回来后,每周还要上三次业余课:星期二学舞蹈,星期三学体操,周末学滑冰。后来我发现她累得不愿从冰上站起来,我这才决定停了这些课,让她喘口气。”  相似文献   

6.
《红领巾》2011,(7):36-39
前段时间,一首《妈妈唠叨之歌》红遍网络,作者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她为了照顾三个孩子起居,天天唠叨不停。  相似文献   

7.
士口:生活中经常会听见有人说“XX有个坏毛病”,“改掉坏毛病”。报纸杂志上“坏毛病”也频频出现,(1)纠正坏毛病,别让骨骼亚健康。(《中国青年报)2011-07—25)(2)孩子“坏毛病”,原来是抽动症。(《华西都市报》2011-06—14)(3)只想饿她两天让她改掉坏毛病。(《深圳特区报》2008—05—13)  相似文献   

8.
与孩子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得以契合,那一句句从孩子心底里流淌而出的是童言:当课堂教学在通向教学目的地的途中.意外发现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那是童趣;当孩子们用自己的真情显露着他们内心的生活奥秘,那是童真;当我们为儿童打开更多认识世界的窗户时,孩子们捧出的是一颗纯净透彻而富有灵性的童心。  相似文献   

9.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和城镇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正>我理想的学校,是我所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学校。这所学校,是每一个儿童活泼泼成长的生态园。她道法自然,顺应天性,坚定地站在儿童立场,着力营建能激发儿童生命活力的生态系统。她从不让儿童被动学习,也不满足于儿童的主动学习,她的最高目标是让每一个儿童都能享受学习,都能体验教育的幸福。在这里,没有一个孩子会受到歧视和冷遇,每一个孩子都能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都能得到人文关怀的阳光照耀。在这里,没有一个孩子会感到渺小和自卑,每一个孩子都能  相似文献   

11.
学生对阅读的情怀是可以驯养的,让孩子在幼时积淀到生命深处的东西,课程熏染、活动助推、家庭配合是不可或缺的三个方面。语文教师应然是儿童阅读推广的"点灯人",我们应努力为学生打造一方心灵的净土,让孩子们在这阅读园地里快乐地栖居,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2.
洪芬 《家长》2013,(8):43-43
楼下邻居家的孩子来我家玩,还没坐下便盯上了放在茶几上我刚买的几本童话书,看来是喜欢上了。果然,在接下来的时间,她也不拉我女儿玩儿了,就那样窝在我家沙发里看起了书,一副很专注的样子。如此好久,可能是看墙上的时钟已指向午饭时间,她站了起来,却明显有一些依依不舍、意犹未尽的样子。我在厨房,本想招呼一声,却看到她正唤过我的女儿,然后两人在客厅里悄言细语地不知道说些什么,再后来,我看到女儿把一本书放在她手里,她躲躲藏藏地拿着,言语慌乱地朝我喊了声“阿姨,我走了。”便噔噔噔地下了楼。  相似文献   

13.
朱万民 《考试周刊》2009,(52):205-20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人城市打工赚钱,将孩子留在家中,形成"留守一族",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近几年,"留守儿童"在农村学校学生总数中占的比重逾半数.这些孩子缺少父母关爱和监督及教育者的关注,在生活和学习中成了一只只"孤雁".这一新生特殊群体的教育似乎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14.
王老师曾问我,什么是“儿童观”?应该有什么样的“儿童观”?我开了一些书名和文章给她。几个月后,她来信着重叙述了她对改变传统教育观点和儿童观的看法。她认为,正确的儿童观应该是尊重儿童,热爱儿童,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她似乎明白了。情况究竟如何?我来到王老师任教的班级。活动室的墙壁上贴满了孩子的绘画,玩具柜上堆满了孩子们的“作品”,墙角边放着  相似文献   

15.
杨金林 《江苏教育》2014,(10):21-22
我理想的学校,是我所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这所学校,是每一个儿童活泼泼成长的生态园。她道法自然,顺应天性,坚定地站在儿童立场,着力营建能激发儿童生命活力的生态系统。她从不让儿童被动学习,也不满足于儿童的主动学习,她的最高目标是让每一个儿童都能享受学习,都能体验教育的幸福。在这里,没有一个孩子会受到歧视和冷遇,每一个孩子都能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都能得到人文关怀的阳光照耀。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壮亚芬的导师,我看过多个她的课例,听过几次她的报告,读过不少她的文章,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她始终挨着孩子,和孩子同步,用生命演绎着自己的语文教育理想,用情感书写着自己对儿童世界的理解。正如她近年来提炼出的教学主张"易语文",便是基于儿童生命成长的需求,把语文的智慧、语文的魅力、语文的生命溶于儿童的成长,以儿童的视野诠释语文的本真意义。记忆犹新的是她在开始着手总结自己的教  相似文献   

17.
养育从来都不是一件能"快"起来的事,更何况是陪伴自闭症儿童的成长。不要着急,慢慢来,大家一起努力,相信这些孩子会成长得更好。和以往我们采访的自闭症儿童的妈妈有所不同,唐小鸿本是一个可以置身事外的人。她有一个完全正常的孩子,也不是特殊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但是5年来,她的"助基金"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自闭症儿童的干预和康复上,她自己更是跑遍了世界上所有先进的自闭症儿童机构,拜访了国际上多位研究自闭症儿童的专家.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美丽的故事一《唯一的听众》。一个女孩初学小提琴,琴声如同锯木,父母不愿意听。孩子一气之下跑到幽静的树林中练习。突然,她听到一个老人的赞许。老人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感觉你拉得不错。”  相似文献   

19.
唐志红 《家长》2009,(11):24-25
也许,一两次的谈话不能完全改变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但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到家长是平等地和他谈话,是真正关心他、爱护他,而不是在摆家长的威风。  相似文献   

20.
天才儿童应该如何培养如何培养天才儿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郝洛克博士提出如下建议:第一、不要把这样的孩子公之于众,使他(她)成为宣传品,因为这样做有可能败坏他(她)的品格。第二、不要强迫他(她)学习。强迫孩子学习是愚笨的行为。应该教他(她)读一些有趣的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