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经是清华园“小主人”的杨振宁没有料到,1997年6月2日这一天,当他年逾古稀之时,他又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的身份回到了清华园,回到了为他的人生和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的所在,  相似文献   

2.
<正>用时下热门的词语来形容全智,就是比较"任性"。2001年,当他以北京邮电大学在读研究生的身份退学,义无反顾地赴美留学的时候,很多朋友、师长说他很"任性"。2012年,当他在世界排名第一的无线通信技术公司——高通公司的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时,却决然拒绝挽留转投苹果公司的时候,有人说他很"任性"。2015年,当他在苹果公司又迎来事业高峰期,同时收到谷歌公司高薪邀请,却毅然回到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的时候,又有人说他很"任性"。一路走来,虽然遇到很多不解和困  相似文献   

3.
"振兴祖国,耀我中华",这便是赖来利这位电力工程领域的国际知名科学家的"中国梦"。在过去30年时间里,他在英国已经用勤奋和天赋在所在的专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而今,他又回到中国,满怀为祖国和人民奉献的激情,希望将自己的所学真正贡献于祖国的能源及电力事业,为实现祖国的绿色发展而拼搏努力。  相似文献   

4.
《人才与科技》2001,(1):48-50
2000年4月18日,是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回汉群众难以忘却的日子。这一天,区农机监理战线上的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农机监理员马英带着他未竟的事业默默地离开了人世。马英在平凡的农机工作岗位上,四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以一个共产党员对人生价值的崇高追求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奉献精神,走完了他平凡而又辉煌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正爱国,就要把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一辈子,黄旭华将"惊涛骇浪"般的功勋"深潜"在人生大海中,终生报国不言悔。黄旭华的一生,就是一部我国核动力潜艇的研制史。他呕心沥血,毕生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开拓发展的精神令人动容;他锲  相似文献   

6.
《华夏星火》2008,(5):48-48
提起李彬,在河南省平顶山地区可算得上"能人":这位曹镇乡邢铺村土生土长的农民,经过多年的打拼在平顶山市商界站稳了脚跟;为父老乡亲共同富裕,他又带着全部的资金回到了家乡,走上了一条充满艰辛但让他和乡亲们收获颇丰的路。  相似文献   

7.
杨义 《今日科苑》2008,(3):22-25
"早年虽然酷爱文学。但是因为读了那篇著名的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而考进了四川大学数学系。后来又是在几乎无意中考取了中国政府公派留日学生并得到日本政府奖学金。在东京电气通信大学拿了一个硕士学位。他又去了美国,在卡耐基·梅隆大学花了几年时间拿到博士学位。为了远离学术界。他进了波士顿顾问(香港)公司。没想到,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居然又回到了学术的象牙塔。当年博士毕业时并不知道物流为何物,今天竟成了物流管理学的教授。科研、教学、企业咨询之余。也格外关注社会,因此有时又会因与凤凰台沾了些边而窃喜。真有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时耶?命耶?又何妨随遇而安,顺势而为。"这是在真理越辩越晕《北方文艺出版社》里的一段自白,乍一看,我有些疑惑,这样的幽默与调侃,真的是来自一位教授吗?对于他,我真的是充满了崇敬与好奇。他就是香港理工大学物流系教授——阎洪。  相似文献   

8.
科技人物     
正核试验科学技术领路人程开甲:惊天事业沉默人生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颁给"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中国核武器事业开拓者和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创建者之一程开甲院士。这是党和国家的崇高褒奖,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誉!时间回到1964年10月16日,伴随着一声惊天巨响,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腾起戈壁荒漠上空,我国自主  相似文献   

9.
安宁河畔,一颗又一颗卫星承载着民族梦想,从大凉山深处直上云天.车著明来不及欢庆,又埋下头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车著明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一位并不著名甚至稍显普通的航天人.他痴迷于数字王国,不断追求事业和人生的最佳精度,用21年的执著演算,取得了20项科研成果,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他专著于航天事业,不断谱写中国航天事业的华彩篇章,用数据为火箭号脉,用公式为火箭导航,共托举70多颗卫星奔向太空!  相似文献   

10.
<正>张华民,一位致力于中国储能事业发展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液流储能电池技术的首席科学家、储能行业的领军人物,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储能人的价值观:推崇绿色储能,改善生态环境,服务社会人民,在事业发展中提升人生的价值,实现个人、企业、社会、自然的和谐共融、协调发展。"产业报国,造福中国"是张华民的人生理想,海外归国15年来,他一直怀揣着对储能技术的激情和国产化的梦想,为开启"电力银行"新时代,带领团队向着目标一步步地坚定前进着。  相似文献   

11.
<正>前言:"大医者,大慈恻隐身怀仁术,胸存远见腹有良谋。"这便是母其文近三十年科研路的最佳写照。因为不甘平凡,他从四川的一个小县城走向了世界。因为心怀梦想,他漂洋过海,全身心投入于医学影像领域研究中。因为心怀感恩,他学成归国,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奉献给家乡的医学事业。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他用坚定而又执著的信念,谱写着一名科学工作者的人生篇章与梦想!  相似文献   

12.
"爱"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而"爱满天下"又是陶行知先生终生奉行的人生格言,更是他崇高人格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3.
<正>2004年,他从大洋彼岸走来了。在"海外漂泊"了十几年的科学家刘冉.重新回到了这块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土地。熟悉,因为这  相似文献   

14.
正典型案例陈黎从小成绩一直不错,但他性格内向,没有什么朋友,平时常常一个人。一次考试,他又考了全班第一名。晚上回到宿舍,睡在下铺的同学拍着陈黎的肩膀开玩笑地说:"小样儿,考了第一名也不请客?"陈黎本来就讨厌别人动手动脚,又听他叫自己"小样儿",更来气。"有本事你也考第一名!"陈黎的一句话让同学一时哑然。从那以后,同寝室  相似文献   

15.
<正>他是中国多项科普事业的开创者,他是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设立60余年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75岁的他至今仍默默耕耘,写下了他科普人生光辉的30年。他第一个率领他的团队将"科学中心"理念践行于中国,他第一个发起在全国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他就是中国科技馆原馆长李象益教授一一个不折不扣的科普达人。2014年4月9日,李象益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为我们讲述了他的30年科普故事。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王启东在获得美国爱荷华大学机械工程热能专业的博士学位后,怀着对祖国深深的热爱,毅然回到祖国从事高等教育事业。三尺讲台一站60年,他一生桃李芬芳,86岁仍坚守科研第一线。"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相似文献   

17.
人生总有某一种能量在那里闪烁着光芒,我始终相信那是一种气场的存在,它感染着每一个人。"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状元,重要的是对事业要执着。"金涌院士这样说,说话的时候,他常常下意识地将身体向前倾,轻声说:"您说,您说。"他长期致力于化学工程研发领域,  相似文献   

18.
张履谦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中小学时期在战乱中度过的他,饱尝苦难生活,他在少年时便树立了富国强兵的思想。这个思想贯穿了他为祖国国防事业奉献的一生。张履谦刚从清华毕业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功,领导研制我国第一代防空导弹制导雷达、我国第一套通信卫星地面测控设备,高瞻远瞩地提出"投资在天、受益在地"等理念,他是我国电子对抗事业的先行者,也是一生献给我国国防事业的爱国者。本文基于史料,尝试对张履谦院士几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做一个梳理,展现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勇于攻关的科学家精神。  相似文献   

19.
王鼎钧是台湾当代屈指可数的优秀散文作家之一,所著散文集《碎琉璃》、《左心房漩涡》、《情人眼》和《人生三书》等脍炙人口。他显然是继承了中国新文学的"文学为人生"的传统,以"写出全人类的问题"的胸襟来关注人生,  相似文献   

20.
人物简介:张虎,1982年生,湖北黄冈人。2004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园艺专业出身,曾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园林系从教三年,厌倦了纷扰、嘈杂的都市生活,一次在云南丽水古城的游玩经历中萌生回归田园的念头,决定做“现代田园生活第一人”。2007年,毅然放弃高薪,回到故乡热土,过起世外桃源般生活。与当地淳朴的百姓杂处,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创造财富和人生价值,开辟出自己的园林事业。他说:无论别人怎么怀疑我,我相信人生的命运由自己把握,人生的价值由自己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