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捕捉社会新闻线索,不能全靠跑机关、听汇报而来。从我多年的实践看,社会新闻线索大都是在街头巷尾、茶馆酒店、田边地头听到的,是在同志、朋友们的闲谈中得到的。不妨列举几例: 1986年春节,我市有五位老教师去给市委书记拜年,他们没带俗套的礼品,而是每人向市委书记送上自书的诗词,诗意都是表白自己要为四化建设倾尽余热。我知道这一消息的最初线索,是春节前我到其中一位老教师家中拜访,看到他书写的送给市委书记的那首诗而获得的。再如我1988年10月报道的“景大姐变成景大哥”的奇闻,内容是一个属于两性人的青年到医院手术后由姑娘变成了小伙子,这条社会新闻的线索是当时我到医院看望一位朋友时,从朋友的闲谈中听到的。我曾报道过“两棵奇特的大黄楝树”和“神秘的六股泉”这两则自然珍闻,  相似文献   

2.
抓社会新闻,对我们通讯员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我们活跃在基层。1985年以来,我被中央和省级报刊、电台采用的290多篇稿件中,社会新闻要占一半以上。我感到,善于捕捉社会新闻,既可以使新闻通讯员写稿的上报率提高,又可以丰富报纸的宣传内容。抓社会新闻要有新闻敏感,做到眼阴、耳灵、脑勤。在平时的生活中,人们议论什么,不妨侧耳听一听,与别人闲谈,也要处处留心有没有新闻。1985年4月,我和一位同志闲谈时,了解到在本县窦圌山发生一起铁索桥上救人的事情。这位同志很有兴趣地对  相似文献   

3.
第一.闪现型新闻敏感。在无意中碰上新闻信号就立即直接与头脑中潜伏信号相印证从而识别其新闻性。运用这样思维方式所产生的新闻敏感叫闪现型新闻敏感。从记者主观上看,他并未特意去找这件新闻事实,甚至可能正在专心寻找另一条新闻或毫无寻找新闻之意。处在无意之中。但是。突然出现了机遇,想不到的新闻事件在眼前出现了。别人不觉得它是新闻,而记者立即判断出这是一条好新闻。从客观上看。这种新闻信号生得突然.灭得迅速.瞬间即逝.如不立即识别也可能就错过了机会。有位记者上班路上,  相似文献   

4.
我看到一家报纸报道了一条“老鼠咬猫”的新闻。作者写道:一次,小花猫发现老鼠出洞,立即冲上去捕捉,在厮打中被老鼠咬破了耳朵,嚎叫着  相似文献   

5.
广寻线索     
有位战友看了我的几本“剪贴”后,发现大部分都是连队里的生活“琐事”。不解地问:你那些线索是咋得来的? 我刚搞报道那阵子,是在连队当战士。部队驻在一个小山村里,生活范围小,信息不灵,这对写新闻是个极不利的条件。怎么办? 一天,我的老乡小郑探家回来,闲谈中,他说起一件  相似文献   

6.
好的新闻,人们形象地将其比作“活鱼”。作为通讯员怎样才能抓到“活鱼”呢? 我的体会,首先是要留心。记得1986年新棉上市前夕,如何解决农民售棉难成了大家关心的问题。我从伍洛镇解决售棉难问题的众多措施中,觅到该镇改用电脑售棉的新方法,立即到有关方面进行现场调查,便写成了《云梦棉花收购普遍用上电脑》的消息,很快被两家报纸采用了。二是要注意“飞鱼”。一次,有位农民到办公室反映办企业的事,闲谈中他露出一句:“唉,今  相似文献   

7.
王文毅这个名字,我1987年入伍后就在军队报刊上经常见到。后来我到团里当报道员,还常听到团里新闻干事介绍他怎样刻苦努力,从营连业余报道员开始在新闻前沿摔打磨练、捕捉新闻的故事。从那时起,我就对他存有几分敬佩。真正接触并了解他,是我1994年调到师报道组当摄影报道员以后。近三年来,我耳闻目睹他为人正直诚实,谦虚谨慎,勤奋努力。在新闻报道上的最大特点是:作风扎实,深入基层抓“活鱼”,善于到第一线捕捉新闻。深入一线感受生活1995年12月初,我们师接到上级赋予的任务,参加京九广光缆施工。我随师指挥部先来到现场,几天…  相似文献   

8.
有些通讯员常常叹息没东西可写,我想就此谈谈个人的体会。我是一名农民通讯员,1990年有100多篇新闻稿件被《农民日报》、《致富报》、《菏泽市报》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采用。我觉得,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就会从各种场合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去年4月的一天,我在乡邮电所与人闲谈,听说我们乡王道沟行政村有位农民,从科研单位引进技术培育苹果盆景的消息。我觉得这件事很有新闻价值,便骑上自行车赶了十里多路采访了这位农民。此稿很快被《经济新闻报》采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申请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全国人民关心的一件大事,温州苍南的生意人尤其关心。去年7月16日中午,我从一名从事新闻工作的朋友处听说,北京申奥成功后已有许多苍南人到北京去寻找商机,我就请他立即采写好这篇新闻并发给报社,但他觉得没办法完成。因为当时他除了这条新闻线索外,没有其他的材料,而他一时又缺乏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他提出,能否等了解到足够的相关材料后再发这篇新闻。但我觉得这条新闻的时效价值非常重要,若错过时机,新闻价值将大打折扣。但要很快采写好这篇新闻是有一定难度的,若一家一  相似文献   

10.
巧耳听门道     
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我在内黄县东庄镇中学工作,镇卫生院义务为教师体检中发现老教师李景文血压已高达220,劝他立即休息治疗,他却依然坚持工作。一天,几个教师凑在一块闲谈道:“李老师您高压220,真是‘带电工作’啊!”我一听,好一个活新闻!当晚写出小故事《“带电”工作》,不久就被《濮阳日报》在“新风赞”栏发表。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身边的笑语、戏言,往往有“鲜鱼”,抓住它,就能写出好新闻。 前年全国搞金融秩序整顿,我去县人行采访。谈话  相似文献   

11.
新闻稿件最讲究时效,时间一过就没有了价值。有些故事性较强的新闻素材如果不及时变成铅字,总会为采写者留下遗憾。这时,我们不妨多从可读性和故事性上下功夫,换个体裁写一写,或许“死鱼”也能变“佳肴”。我在支队参加报务员培训时,台长赵湘平给我讲了他妻子帮他戒烟的事。原来赵台长爱抽烟,妻子为了帮他戒烟,给他立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赵台长再抽烟,她就剪短自己的头发。嫂子长得漂亮,那头披肩秀发更是好看,这头秀发也成了嫂子最大的骄傲。一次,赵台长回家后情不自禁地又掏出烟来抽,嫂子看到后马上拿起剪刀剪掉一大截…  相似文献   

12.
面向读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增加新闻报道的可读性,这是我经过实践得出的一点拙见。要写出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并适于在晚报上刊登,就必须在可读性上下功夫。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呢? 一是要新。首先是报道的事实要新,当前就是要捕捉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成绩、新信息、新经验,运用各种新闻形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立意要新,全局着眼,细处下笔,使文章形象生动,以小见大,高屋建瓴,表现出一定的深度、力度。报道农业生产要力戒唱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四季歌”。  相似文献   

13.
从事金融报道的几点思考陈志龙金融报道是个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领域,多年来也是经济报道的“冷门区域”,搞不好会味同嚼蜡。如何挖掘可读性强的热点题材,从复杂的金融现象中捕捉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话题?经过近年来的摸索,我获得了一些经验,并使扬子晚报金融新闻在...  相似文献   

14.
我在教学之余,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学写广播新闻稿,三年来,被市以上新闻单位采用近100篇,每年都有稿件获奖或被评为好稿。回顾这一段练笔过程,我感到要写新闻,不仅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潜心捕捉新闻线索,而且还要悉心研究广播新闻稿的表现技巧。新闻敏感,对记者或通讯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种敏感,才能在纷纭复杂,浩如烟海的事实中,通过观察和分辨,及时、准确地捕捉有价值的新闻。我十分注意培养新闻敏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从中发现新闻。有一次,我在一个朋友家  相似文献   

15.
在媒体工作十几年了,每天都能遇上一些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真正能够震撼心灵的却不多见。然而,去年夏季的一天,与一位朋友无意间的闲谈,却触动了我的新闻神经。  相似文献   

16.
初当记者,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新闻信息源枯竭,苦于没有新闻写,以吃现成饭为主,领导安排写什么就写什么,依葫芦画瓢,工作缺乏主动性,而身边有丰富经验的记者却有写不完的新闻,一篇接一篇见诸报端,感到又急又躁。 从我近几年来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得出,“没有新闻”写,主要是对生活的留心不够。处处留心皆新闻——观察生活,悉心生活,遇事多加思索,多问几个为什么,比旁人多个心眼,善于捕捉社会大众感兴趣的事,常能抓到别人抓不到的材料,发现别人容易忽略的新鲜事,哪怕是聊天闲谈,逛商场,看集市,都有新闻“蹦出”。有心人是“得来全不费功夫”,而无心人则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新闻从身边悄悄“溜走”。 近年来,我在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留心生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如何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更好地发挥新闻的导向作用?这已为越来越多的同志所重视。比如,有的主张扩大社会新闻的版面,有的提倡写短新闻、目击式新闻、现场新闻等等。应该说,这些都不失为好的主张、好的措施。但是不是凡短新闻、现场新闻就一定有可读性呢?我认为未必。去年,我们扬州日报也搞过目击新闻竞赛,最近又搞了创建卫生城的现场新闻竞赛,结果真正有可读性的文章并不多,有些短新闻短而空,现场新闻无现场感。这是什么原因呢?记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过一句话:“情者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关于“新闻的可读性”的讨论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增强新闻可读性,同仁各抒己见。笔者结合供职的《吐哈石油报》实践,认为要深入研讨这个问题,得从什么是新闻的可读性、可读性与低级趣味的区别及新闻可读性的标准三个方面来分析。一、可读性是新闻对读者的吸引力报纸既是精神产品,又是信息载体。它既有政治属性,又有信息、文化和商品属性,其中政治属性是最重要的,代表社会最高利益。众所周知,新闻首先要使读者喜欢看,有吸引力,才能体现新闻的政治属性,实现报道的指导性和其他相关功能。因此,不论思考新…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新闻是找出来的。对这个观点,我不完全赞同.因为你没有新闻敏感,新闻在你眼皮底下也识别不出来。同时没有一定的多思路捕捉意识,盲目地寻找,也是写不出有份量、有指导性的新闻来的。做为一名记者,要想写出好的新闻,就要增强多思路捕捉新闻的意识,把自己大脑中各方面的思维细胞全部用上,多留心、多观察、多学习。全方位多触角地捕捉线索,这是抓新闻的关键。我在地  相似文献   

20.
秦殿杰 《今传媒》2005,(10X):37-38
《今传媒》9月号(下半月刊),登载了郗望同志写的《怎样写出可读性强的新闻》一稿,读来受益颇多。这不由得引起笔者的联想。新闻稿件为什么“可读性不强”呢?如果能防止新闻稿件的“不可读性”,那么自然就能增强稿子的可读性了。因此,笔者写了《论新闻稿件的不可读性》一文,求教于新闻同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