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迅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出关>的“关”》)。“杂取种种人”,就是从众多的模特儿(他们未必都是同一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人)身上选取塑造人物形象所需要的东西。这样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概括性是很广的,其中有的如阿Q形象,则广到“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诿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象是写自己,又象是写一切人”(《答<戏>周刊编者信》)。这样“杂取种种人”的作法,会不会使人物形象成为超阶级的呢?对鲁迅来说,是不会的。因为还有“合成一个”的步骤。“合成”,不是把“杂取种种人”的东西,简单地、机械地累加起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当然会不可避免地陷入“人性论”的泥坑。鲁迅所说的  相似文献   

2.
《野草》是鲁迅创作的一部意蕴深厚的散文组诗。艰深含糊的措辞是其诗性品质的集中体现,也是读者望而却步的根本原因。这种语言形态表现为语义和语法上的“感性非现实”特质,把鲁迅这样一个现代先驱者在“历史的荒原上”苦闷、彷徨、挣扎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鲁迅的这种文体操作也是一次独特的“创造”语言的过程。他不仅运用了现代汉语,而且还重铸和更新了它们,使之形成新的形态。这是鲁迅所独自使用的“个人文体”。他创造的中国现代散文诗这一新型的文体,其精神与西方现代诗歌无意而合。  相似文献   

3.
《野草》富含鲁迅全部的智慧和生命的热力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之后的心灵抉择。鲁迅在和封建旧垒奋力抗争之后为自己在历史舞台上选定了“历史中间物”这一“影”的角色 ,《野草》记叙了鲁迅在“夜”的绝望和“梦”的希望之中的彷徨和奋进。于绝望中抗争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这就是鲁迅得以不朽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小说《祝福》中,塑造了一位讲理学的老先生——鲁四老爷的形象。这是一个十分反动而守旧的人物,是封建复古势力所崇尚的“理学家”,对这样的人物进行解剖,无疑有着深刻的含义,因此鲁迅在文章开头的第一自然段,就把这个人物抬出来示众:  相似文献   

5.
鲁迅一生最关注和着力“研究”的是什么?我们认为是“立人”,即唤醒中国人的主体意识、加强自身的现代化建设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他对中国人的“研究”,从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入手,着力寻求“立人”的系统机制与内在机制,为重建民族自我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在关于中国人的诸多思考中,积淀了自己的“人学”思想,上升到了文化哲学的高度。综观鲁迅一生,他对中国人的“研究”是全面、深刻的。从客观存在的形态看,潜心学过医的鲁迅的心屏上,映现出了这样三种类型的中国人:病态型、常态型和超常型。相应地形成了中国人的三种人生图景,它们常常混融在一起,既  相似文献   

6.
芸芸 《阅读》2023,(42):44-47
<正>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到来了,这是一个快乐的日子。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儿童节,但小孩子的玩乐生活同样受到人们的关注,有一种专门表现儿童游戏的绘画,被称为“婴戏图”。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吉祥寓意的传统绘画题材,“婴戏图”一直受到历代人们的喜爱,流传至今,构成中国绘画史中的绮丽篇章。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四幅古画,  相似文献   

7.
我们允许鲁迅本体的多元化存在,但论析鲁迅研究的热点问题,不能悖离鲁迅其人的实际及其应有的文化地位。“真”是鲁迅精神、思想、人格、文品的升华和精髓,也是我们最应珍视的鲁迅“文化遗产”。不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鲁迅都应是20世纪中国文学第一人,他的意义又从来不是纯文学的,而是文化的、历史的、民族的、社会的。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名作《明天》不是一出简单的母亲失去儿子的悲剧,而是一个深刻的启蒙悲剧:一位母亲,因自己的愚昧、迷信、对科学的无知以及缺乏反思能力,在无意之中也参加了"吃掉"儿子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这是这篇小说远超同类题材作品的地方。鲁迅借此告诉我们,只有像单四嫂子这样的普通民众觉醒起来,我们的民族才会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相似文献   

9.
丁秀琴 《阅读》2011,(6):24-25
夜空闪闪的星星.水中游动的小鱼,枝头飘香的苹果……生活.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多姿多彩、纷繁多样的世界。鲁迅先生曾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是啊,不认真观察,我们又怎么来描绘这美丽的世界呢?  相似文献   

10.
鲁迅之把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指向是从“身体”——这具体存在却又被人经常忽略的现象切入的。而这,正是鲁迅超越五四一代作家极显著的地方。《呐喊》中的诸多文本,都是通过展示各类“身体”——被异化的、被损坏的、被侮辱的身体,来传达其彻底的反封建的主旨的。正是通过这些“身体”,《呐喊》将封建宗法社会的旧思想、旧道德、旧传统的邪恶展露无遗,将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文化上和精神上施加于民众的有形与无形的压迫加以“祛魅”。鲁迅文本关于“身体”的言说是具体的、夯实的,因而也是有力的。所谓五四时代的“启蒙”精神,在鲁迅而言首先是“身体”的自觉,在这样的意义上,《呐喊》完成了一次对封建思想文化最具解构力度的冲击。  相似文献   

11.
鲁迅认为“《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后来我们大都把这条路理解成为现实主义的道路,有人甚至将其命名为“稻草人主义”。无论是从鲁迅对儿童文学的认识,还是从《稻草人》这部童话集内在特性来看,这种说法都是中肯的。但也正因如此,我们不能将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稻草人》当作童话来看待,它所遵循的是事理逻辑而非情感逻辑,并且缺乏童话中的行动性因素。对“稻草人主义”的过分强调,明显阻碍了我国童话创作中想象力的发展,我们今天必须认真地对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悲剧鲁迅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但他生前并不快乐,死后更是可悲。即使到了今天,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喜欢鲁迅。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我们没有把鲁迅先生当成一个文学家,一个思想家,而更多的把他当成一个政治家,这是特定的时代强加在鲁迅先生身上的悲剧。那么在静下心来认真地、全面地研读他的作品之后,或许才能领会到鲁迅先生在文学上、思想上的深刻性与前瞻性,才能真正理解他。  相似文献   

13.
严家炎先生曾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一书中这样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走向成熟。”①可见,鲁迅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巨大,也足见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和典范作用。鲁迅小说能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是与他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和悲剧性完全分不开的。离开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说便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也削减了小说的文学价值。在鲁迅先生塑造的众多鲜明而活现的人物形象中,又尤其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心灵感触的震动,同时还伴随着几缕幽幽的伤感和几分莫名的怨恨。也正应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②纵观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型:第一类是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长明灯》中的疯子。他们遭受了叫喊于生人之中,而人们却并无反应的可悲下场。小说中的狂人是一个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他惨遭压迫,面临绝境,不但抑郁而痛苦,而且总在焦灼中思索、期待和追求着,以致于被迫而疯狂,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思想情绪的艺术概括,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品主题的深邃意蕴 ,丰富的象征性 ,措辞的艰深多义及含蓄晦涩的语言风格 ,加之 2 0世纪末对鲁迅的“众说纷纭” ,都增加了学生学习鲁迅作品时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兴趣 ,引导学生全面、深刻、正确地阅读鲁迅作品 ,吸收并继承鲁迅宝贵的思想、文化精髓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关注鲁迅所生活的时代与鲁迅思想性格及创作的关系 ;关注鲁迅独特的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关注近一个世纪以来对鲁迅的评论。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代晋国史官史墨(蔡墨)看到社会历史的剧然变动,思考其变动的原因,提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见解。本文围绕这一见解,分析人们在历史变化面前应持的正确态度,把对历史的认识转化为历史进步的动力,颇有历史感和现实感。  相似文献   

16.
日本留学给鲁迅最大的收获是使他认清了改造国民精神的迫切性,和医学对国民精神改造的乏力,这更加坚定了鲁迅改造国民精神的信念。鲁迅正是从藤野先生那里看到学术对于改造精神的乏力和藤野给予鲁迅的“热心的希望”的结局,看不到这种“新的医学”能给国人的精神带来什么改造,正如藤野先生所教的但根本不能改变日本青年的爱国思想一样。藤野先生给鲁迅的“良心发现”和“增加勇气”就是用笔来改造国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创作《呐喊》、《彷徨》时.其从事“遵命文学”的创作目的在于:“用文字来改良人生,改良社会,改造国民性,改造国民精神。”①要达到这样的改变和改造,鲁迅对中国社会进行了透视,审美的观点集中在“五四”时期的要害——反对封建思想上。他不重在直接展示社会的浓黑和残酷,而把艺术的焦点投射处于水深火热、呼天号地状况的人的“灵魂”上,并在作品中常用象征来表现。 鲁迅是中国现代社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的小说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但是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8.
秘书者,掌管文书并协助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工作之人员也。这是《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该词典1996年修订版仍维持着这样的定义。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秘书却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尤其是在当前这样一个承接着过去与未来的转型时期,秘书工作既有着沿续过去“绍兴师爷”“刀笔吏”之流遗留下的痕迹,又具有现代社会逐步走向科技化的特点,显得参差不齐,“百花齐放”,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先澄清纠正一些关于当前秘书工作的种种谬误或误区。 鲁迅曾把中国历史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当然这是过去的年代。然而,封建的主仆观、君臣观至今并没有完全清除,它们在毒害着一些人。秘书在当今社会就存在着  相似文献   

19.
人们大多注意到鲁迅性格的“横眉怒目”的一面,却忽略了鲁迅性格的另一面,即人情、亲情、诙谐、意趣的一面。实际上,鲁迅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内心生活和繁复性格内涵的人。  相似文献   

20.
李国华 《江汉学术》2023,(3):111-120
通过分析鲁迅杂文中的“写到这里”“也就是说”“我不知道”和“我们知道”等四种元话语标记,试图建构鲁迅杂文写作的微观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形态,强调鲁迅作为作者的诙谐幽默、松弛之感、一以贯之的整体感、自我辩护及善于交际互动等素质,说明鲁迅并不总是采取高于读者的启蒙姿态,而时有与读者平等,甚至低于读者的姿态,鲁迅杂文的形式因此具有丰富的褶皱和多重形态。不过,此种利用元话语碎片进行的形式分析所建构的鲁迅形象,更多的是浮现在杂文文本之上的作者形象,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鲁迅尚有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