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张蕊 《中国教工》2021,(2):37-40
1998年,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以课题推进的形式,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体系。2000年,学校编写出版了第一套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在随后的近20年里不断完善。2019年4月,修订后的《劳动》校本课程教材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旨在学生综合劳动素养的培育和养成,其中包括劳动认知和精神、劳动技术和创新、劳动态度和习惯等。学校整合劳动资源,不断丰富学生的劳动实践。  相似文献   

2.
劳动教育亟须创新课程实施内容、形式和评价,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而项目式学习是符合劳动教育课程和中小学生特点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开展“创新性”劳动教育,探索项目学习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创新性劳动的研究,对提高学生的创意设计、创意制作以及动手能力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21,(4):19-20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课程,小学教师应当意识到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创意教学意义,明确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此,文章以超轻粘土泥塑微项目为例,探究小学劳动与技术创意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对A职业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偏重认同于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劳动动机偏重自我实现,利他性缺失;职业院校落实劳动教育课程不到位;职业院校思政、专业等课程融合劳动教育不理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有机融合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功能价值实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劳动周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上海市嘉定区方泰小学以劳动素养为导向,基于“金石篆刻”校本特色项目,结合劳动课程公共项目,围绕“金石巧匠,劳动聚能”这一主题,合理设计劳动周的形式和内容,集中呈现劳动教育的成果,并做好劳动周的评价反思,形成“劳动周”校本化设计与实施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目前,劳动课已成为中小学开设的一门独立课程。面对新形势,学校应开发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内容,突显劳动学科的独特属性,促进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科学的融合理念是基础;融入不同学科的特色劳育要素是动力;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关键。为此,本文聚焦时间课程、空间课程、活动课程,着重探讨劳动教育融合发展对学科建设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时间课程,要紧扣时间节点,融历史文化于劳动教育中;空间课程,要拓展地域空间,融社会实践于劳动教育中;活动课程,要创新项目活动,融匠人精神于劳动教育中。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小学劳动技术教学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与技术意识有重要意义。《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明确指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核心,学生的劳动与技术课程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性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8.
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小学学生普遍缺少劳动自觉性和主动性;劳动教育实践场所相对较少;学生劳动教育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劳动体验;用劳动技术教学代替劳动教育等问题.针对这些现状,永康街小学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方案,通过构建康乐课程图谱,开展校内外多种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收获成长,在劳动中体验快乐,在劳动中学会感恩.  相似文献   

9.
郝杰 《成才之路》2009,(26):85-85
在新课程方案的背景下.劳动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领域.存实施中必须转变过去传统的观念。以全新的理念和教学策略驾驭劳动与技术教育,才能实现其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目标。笔者现就多年从事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劳动技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培养“四有”新人的唯一途径。为此。我们要切实改变教育观念,促使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劳动与技术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对新的知识与新的能力的综合学习。虚拟技术的出现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场景,构建出了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变革了传统的学习方式。这种探索性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模拟遥控和模拟飞行作为中小学科技重要比赛项目,为虚拟技术在劳动与技术课中开展此项目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任惠琴 《天津教育》2021,(2):174-175,178
劳动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应用,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劳动知识的热情,为小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应用劳动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劳动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的利用率,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劳动教育具有长期性、多维性、融通性,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工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在20世纪90年代就积极推进劳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作出积极有效的探索。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聚焦技术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是学校劳动教育20余年一以贯之的思想。新时代赋予劳动教育新的内涵和使命,学校从"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视角梳理、总结经验,探索劳动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新思路,为建设创新型社会奠定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4.
劳动教育是我国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支撑。中小学应把握劳动教育育人要求,基于当地教育资源,构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参照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设立学校特色课程目标;选择适宜课程内容,确立核心课程并搭建多学科支撑的课程结构,延展校外课程,衡量不同劳动教育内容的比例关系;为课程实施提供师资、物资及安全保障;将课程评估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注重引导学生作为劳动主体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定期评估课程效果,使课程保持动态调整。  相似文献   

15.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劳动技术课应在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等方面创新,以培养有创新素质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6.
劳动是人类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的活动。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基本作用之一是保持和促进手的发展进而促进脑的发展。劳动与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几乎同时发生,工具是劳动的重要因素。海德格尔展开了劳动/操劳、工具、世界之间关系的丰富内涵:个体的人唯经由打交道和上手才能领会工具,劳动中知晓何所用、何所来、不合用。不合用是修理、改造和创新工具的动机源头,也是工具维持性创新的动机源头。人唯有经由劳动才能理解指引网络,理解真实世界。劳动教育的目的因而与认识工具、认识世界联系紧密。劳动教育本质是一种劳动,是发挥出教育功能的劳动,因而具有六方面特点。在学校场域外的劳动教育在缘起、目的方面具有多样性。由于劳动本身就有去遮蔽而使真理敞开的功能,因而认识性劳动、探索性/创造性劳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紧密相关,是劳动教育格外重要的方面。上手可以把个体迅速带往前沿,“上手”概念呈现出循序渐进作为教学原则的局限。世界随着工具的使用和上手状态亮相,工具是先进的,亮相的就是先进的世界,因而劳动教育课程中特别需要安排学生上手不同的、丰富的、先进的工具。新时代劳动教育何以为新,突出体现在劳动教育中可见的先进工具上。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劳动教育地位缺失的问题,剖析了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意识缺失、过分依赖学校及课程设置不规范。因此,该文基于新的时代背景,从劳动形态、教育内容和价值三个方面对劳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提出技术赋能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横向上实现各学科知识的融合,纵向上实现各学段的融合,为解决劳动教育现存问题提供了新方向。同时,从技术创新劳动教育形态和整合劳动教育资源两个方面阐述了劳动教育跨界融合的途径。最后,依据跨界融合的课程体系,从前端分析、活动设计、环境设计和评价设计四个方面构建了劳动教育活动模型,为技术赋能的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前利用电教技术进行教学活动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从传统诗词鉴赏的教学工作出发,尝试探讨了以电教技术为平台改革诗词鉴赏教学工作的方式。并举例说明了有关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众多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是一大亮点。通过信息技术与化工专业教学的有效融合,可以转变师生的教法和学法,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智慧潜能得到开发、创新素质得到提升,为继续教育的教学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0.
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系列课程是在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其他课程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有"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着教学思想和目标对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强调不足、课堂理论教学比重过大、实验和实践教学仍未能改变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缺乏课堂互动交流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差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以学生为主体,以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教材建设为基础,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的改革为手段对课程教学开展了实践改革,经过几年的建设,构建了集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外创新小组和创新基金项目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