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诗晬语》是沈德潜总结自己早期诗学思想的诗话类著作。从接受的角度审视沈德潜对《诗经》的阅读,可以揭示出他对于《诗经》具有双重维度的接受,即在儒家传统思想上对"温柔敦厚"的诗教观的接受,以及从诗歌文学角度对《诗经》审美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发现,重申《诗经》的源流意识,并以之作为诗歌批评的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2.
传承千年的诗歌总集《诗经》向我们展现了周代王室至平民百姓的生活画卷。《诗经》中的乡愁诗都是以周代时期广大劳动人民受频繁的战争、繁重的劳役、不公的制度的迫害为题材而创作的,这些诗篇中包括军人思乡情怀、流亡者的怀乡情感、劳动者的故土情结。对此,本文就《诗经》中思乡恋土情怀诗篇的成因、乡愁诗的内心活动进行分析,探究古代劳动人民的思乡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相似文献   

3.
《诗纬》是形成于我国汉代的纬书的一种。《诗纬》中有关《诗经》的评论,其思想观点主要来自于《齐诗》翼奉一派,因而《诗纬》与《齐诗》在理论上有着渊源的关系。《诗纬》所提出的“四始”、“五际”,及“六情”说,以阴阳律历附会解释《诗经》的诗篇,其真实用意在于,揭示周王朝兴盛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以此对当时的现实政治发生作用。《诗纬》中的诗论,如“诗者,天地之心”、“诗者持也”、“诗含五际六情”等论说,对汉魏六朝时期的诗论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诗经》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反映了各方面的生活,但在其中一些诗篇中,为反映世道由盛变衰,国家政教纲纪崩坏,把政变与仿佛带有预言性质的天道相联系,天不循常道甚至逐渐深入为下层民间"怨天尤人"的借口,周王室的没落,在《诗经》的部分诗篇中通过天人合一的角度表达,周代历史在这些诗篇中不再是一味的赞扬与歌颂,而是带有批评和讽刺性质。  相似文献   

5.
引《诗》证说是《诗经》特有的传播现象之一,这一现象在儒家和经学著述中尤为突出。郭店楚墓竹简《缁衣》显示,子思子在引《诗》证说这一著述模式的形成和强化过程中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田畯”一词,《诗》凡三见,曰《七月》、《甫田》、《大田》。三诗皆述农事,有套语“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毛传:“田畯,田大夫也。”郑笺:“……耕者之妇子,俱以晻来,至于南亩之中,其见田大夫,又为设酒食焉。”朱熹《诗集传》:“田畯,田大夫,劝农之官也。”清儒说《诗》者如姚际恒《诗经通论》、陈启源《毛诗稽古篇》、崔述《读风偶识》、胡承珙《毛诗后笺》、马瑞良《毛诗传笺通释》、陈奂《毛诗传疏》等,皆祖述毛传郑笺,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7.
《诗经·王风·大车》一诗文辞浅显易懂,看似不难理解,但是它的主题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诗经》中受议论最多的诗之一.该文例举出具有代表性的五种主题,即刺周大夫说、淫奔者誓言之词说、表坚贞爱情说、征夫思妻说、息夫人明志说,结合相关史料,从诗本义出发,对5种主题进行逐一辨析,认为该诗主题应与息夫人有关,诗中誓言当指息...  相似文献   

8.
郑风作为《诗经·国风》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历来为文人学者所乐道,孔子在《论语》当中提出了"郑声淫"的说法后,更是成为人们对郑风讨论的一大较为主流的观点,围绕该说法的讨论也从未停歇。本文从"郑声淫"与"思无邪"这一对矛盾出发,追问二者间的逻辑关系与具体指涉,从而实现对"郑声淫"含义的探究。首先,从《论语》及同时代的相关文本中寻找内证与外证,来考证"声"与"淫"的潜在含义。其次,基于孔子对《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评价,对《诗经·郑风》和《关雎》进行比较研究,寻找二者相左之处,并由此判断"淫"的具体含义。最后,将郑风、郑声与郑诗相联系,辨析三者的区别与联系,并将其各自的特点作为一个相互连贯的整体来进行审视,关注"郑声淫"在文本上的表征,并尝试对此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9.
孔子曾言"不学诗,无以言",足见其十分重视《诗经》。孔子在教学中也经常引用诗来阐发他的思想,以表达对时政的看法。孔子寓教于诗,但从不明言,他注重的是学生自己对诗深层含义的理解。孔子寓教于诗大致可分为三类:"可与言诗""引诗臧否""孔子论诗",即孔子通过诗来寻求自己的知音,来宣扬"仁"和"礼"两者精神状态,来追求一种理想的人格。  相似文献   

10.
《诗经.豳风.七月》之"七月流火",古今注疏均作大火星西下,天气渐寒。其实细考原文,这种解释未必正确。《豳风.七月》是一首反映周时周地周人农事的诗篇,所以"七月"并非夏历七月,而是周历七月,相当于夏历五月。这个季节正是天气炎热,不当转凉。《诗经》中有以星象表示时间的诗句,如"三星在户"、"月离于毕"等,既以星象表示时间,则不再缀以表时间的词语。而"七月流火"中既有"七月"明确表示时间,"流火"就不可能再是表时间的星象。查《诗经》中所用之"火"均不作星宿解,"流火"并非星象,而是指天气。况且《七月》一诗中,月份后所属者皆是农事、物候、节令和天气,没有属星象者,"七月流火"自不能例外。正如"九月肃霜"指凉爽的天气一样,"七月流火"应视为炎热天气为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古人婚恋使用的交通工具着眼,对《诗经》中含有舟、车意象的婚恋诗进行了文化考察与审美关照,从而阐述如下问题:舟是联系未婚男女的媒介,而车却是男女通往婚姻彼岸的桥梁。由于舟、车在古人婚恋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诗经》中"驾舟"与"乘车"两类婚恋诗反映的内容与呈现出的艺术风貌也不一样。本文意在描绘《诗经》中这两种不同的民俗文化景观与风貌各异的艺术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2.
《周南》突出体现了《诗经》的诗教作用,这已被学者们所认可,而在研究中对《周南》女性教化主题的揭示则不多见,前贤对此揭示主要有"后妃之德说"和"房中乐说"两种观点。基于此,从文本顺序出发,本文具体阐释了十一篇《周南》女性教化主题:挚而有别、勤敬为本、贞静情笃、宽厚无妒、宜繁子嗣、安邦立国、同心同德、和谐相生、德广道施、修德化善。这些女性教化主题充分体现了《诗经·周南》的女性之德,对后世尤其是当代女性美德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氓》是《诗经》中一首弃妇诗,其悲怨性的抒情主题已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对于《诗序》所谓“男女无别,遂相奔诱”等解说,今人在摒弃其从封建义理出发的曲解的同时,却沿袭了其关于“奔”的附意,有些赏析文章因而使用“同居”这类语词具说诗所表现的婚姻行为。这是一种附会之说。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治《诗》近袭汉代《诗》学,远绍孔子。孔子论《诗》涉及《诗》与政治、《诗》与教化等内容。出土文献《孔子诗论》的面世,为深入研究司马迁与孔子论《诗》之间的关系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司马迁论孔子删《诗》旨在突出孔子治《诗》"取可施于礼义"和"以备王道"的思想。司马迁治《诗》传自《鲁诗》,与荀子有深厚的学术渊源,荀子重视礼乐的做法给司马迁以深刻的影响。以《诗》为评判是非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历史与现实的叙述之中,极大地提高了《史记》的叙述质量。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论语》是儒家经典中最能代表孔子思想的著作,孔子曾多次赞扬《诗经》文艺角度上的美,并从中援引诗教观点。无论从《论语》中《诗经》影子出现的数量还是整体质量上,《诗经》在道德修养和政治理念上都可以作为孔子及孔门思想的佐证,都可以作为一种现象去研究。  相似文献   

16.
《诗经》行世至屈骚诞生,时间相隔二百余年。出于外交等政治场合的需要,《诗经》一直在各诸侯国之间流播传扬。楚国乃南土大国,与中原文化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作为《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他曾担任楚怀王左徒,在内与楚王图谋国事,在外接应八方诸侯与宾客,他亦曾出使过齐国等地,自然深受《诗经》精神之影响。表现在屈骚中的"怨刺"精神与忧患意识、《诗经》体式及语言等艺术、比兴表现手法等,皆与《诗经》一脉相承。屈原是第一个受益于《诗经》精神的正式署名的中国诗人。由于屈原的努力,屈骚精神与《风》诗精神共同构成了"风骚"精神而光耀万代。唐代诗人崇尚《风》《骚》,化其精神为诗歌之养料,使诗歌呈现出风骨健朗、新鲜活泼的时代风貌,主要体现在精神闳美、性情纯美、人情贞美、语言新美、意境优美五个方面,从而构成了唐诗独特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7.
安大简《诗经》总共包括《周南》《召南》《秦》《侯》《鄘》《魏》六国国风和介于《秦》《侯》之间完整遗失的"某"风共七个部分。与《毛诗》相比,《侯》对《魏风》的重编,以及《魏》对《唐风》的替代,使这两个部分表现出了明显的"有意为文"痕迹。联系战国初年魏国小霸初成的形势与魏文侯的文化抱负,安大简《诗经》的编排或为魏国改制《诗》乐以强化其文化影响力的反映。经过魏人改制的《诗》本,随着魏国霸业的推进传到楚国,于是才有了今日的安大简《诗经》抄本。  相似文献   

18.
王绩《野望》一诗因使用"采薇"的典故,其诗旨向来难明,众说纷纭,有"归隐说""思故国说"等。但通过对"采薇"这一典故的考辨可知,"采薇"不仅有归隐的寓意,而且它在《毛诗》的传统中也有着积极入世的含义。结合王绩"三仕三隐"的人生经历和他"学剑觅封侯"的志向可知,《野望》一诗融情入景、借景生情,表现了诗人空有入仕从政之心,但不得其位、难以施展才华的苦闷之情。  相似文献   

19.
"眉寿"一词在《诗经》中共出现七次,遍及风、雅、颂三类,其在诗文中的具体意义及用法,值得进一步考究。古来注《诗》者甚众,诸家说法或有抵牾,则须取舍折中,明晰句读,以察知"眉寿"的句中真意。"眉寿"一词意为"长寿",在《诗》中多表示用来一种对于延年益寿的祝愿。其语用范围遍及先秦社会的各阶层,无论民间祝祷,卿士颂赞,乃至宗庙祭祀,都将其作为祝辞进行使用。"眉寿"在《诗经》中的广泛使用,正是先民尚生恶死的普遍心态的一种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国语》和《左传》两部作品都大量地引用了《诗经》的文字,两书的用《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霸道和王道思维的差异。根据《左传》,《诗经》引用必须要符合本意,即赋诗必类;但礼崩乐坏以后,出现了断章取义,随意使用的情形,一般以为这是赋诗断章的开始。根据《国语》,赋诗一开始就有断章引用情况存在。通过对《国语》和《左传》引用《诗经》进行比较发现,《国语》用的是晋国版本,而《左传》用的是鲁国版本,二者和今本《诗经》皆有一些差别。《国语》以晋国为中心,记载了天子治国和曾经称霸过的诸侯国的相关语说,代表了霸道时代人们的历史文化态度,和《左传》的王道思维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