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国与西方的戏曲、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文化习俗做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中国文化重天人合一、戏曲和音乐艺术等蕴含和谐之美的艺术精神与民族审美特征;西方文化重天人相分及其戏曲和音乐重视听愉悦与刺激效果的写实之美,不仅具有重要的艺术、文献学、民俗学等学科价值,而且开了德国学者研究与传播中国戏曲音乐等艺术“中学西传”的先河。本文从艺术学和中西艺术史的跨文化视域出发,运用比较研究和文献解读等方法对卫礼贤《中国心灵》中记载的中国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文化进行考释,阐发卫礼贤传播与研究中国艺术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青木正儿和盐谷温都是日本著名的中国学家、中国俗文学研究的开创者,他们在20世纪上半叶分别是日本京都学派和东京学派举足轻重的学术领军人物,在学术观念上也都明显地表现出日本中国学的近代性特征,两人的中国戏曲研究成果也以极为相似的轨迹进入并留存于中国学者的视野。然而,他们在相近的学术道路上所留下的足迹却不尽相同。这一方面是由于其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文化教养以及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存在个体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并渗透在各自的学术研究中;另一方面,他们治学特色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东京学派与京都学派这两大日本中国学重镇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陈昌友 《文化学刊》2011,(4):180-185
这里所说的戏曲是指中国戏曲,而京剧又是中国戏曲特色的集大成者,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综合性、虚拟性、写意性等特点,而它的程式化艺术方式比大多数地方戏曲更严格、规范,说它是中国戏剧的总代表是恰如其分的,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科教授吉川良和先生,在电话里跟我谈到20多年前在天津留学的日本青年松浦恒雄,如今已经成为研究中国戏曲的著名学者,在日本国备受尊敬。吉川良和先生是资深的日本汉学家,尤其对中国的戏曲有深入的研究。听到他对后学的称赞,勾起我对松浦先生当年在天津迷恋戏曲的往事回忆。 松浦恒雄毕业于日本神户大学,1979  相似文献   

5.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在文学(民间说唱)、音乐、舞蹈各种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 戏剧的特点是以演员扮演人物,以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来表现具有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在这个基本点上,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却始终寻求保持着表现生活的独特法则,  相似文献   

6.
一切艺术都要求有民族风格,戏曲中的布景艺术,当然也要求有民族风格。布景是离不开绘画的。作为中国戏曲这一种特定演出形式来说,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绘画,才适合于中国戏曲舞台布景的风格?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是可以采用中国民族绘画形式的。所  相似文献   

7.
戏曲是一门特殊而复杂的艺术,它运用独特的表现形式来展现世界。戏曲中的人物,既不是天上掉下来。也不是地下冒出来的。而是人生活中(历史的生活或现实的生活)引发出来的。然而,戏曲中的人并不等于生活中的人。如果说生活中的人是“自在人”;那么,戏曲中的人则是演员运用戏曲的表现形式、夸张、虚拟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人类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另外两种也早已消亡,只有中国戏曲代代相传深入人心。中国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综合融铸了中华民族自  相似文献   

8.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囊括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诸因素,通过演员的舞台表演,构成完整的艺术形态,所以中国戏曲又看作是以表演为中心的综合性艺术。如果仅仅是这样,中国的戏曲和西文的戏剧如歌剧、话剧就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了,但实际上,中国戏曲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上与西文的戏剧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包括风格在内的分野,便构成了中国戏曲所独有的审美特点和艺术规律,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集部为中国固有学术经史子集中之一,它历经滥觞与衍变的过程,有着极其丰富的意蕴与外延,是古人关于文学的原初视野与独特判断,它与今天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学观念与理论是如何之关系,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考察了四部分类的形成过程,以及集部分类与文学观念的关系,提出传统的四部分类是从中国人文学术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而集部则是其中既依存于其他分类又相对独立的部分,它彰显出中国固有的文学观念特质,与现代流行的文学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富有人文蕴涵,今天我们的文学观念,应当本着会通古今中西的思致,摒弃全盘西化的偏见,来建构我们今天的文学观念与理论。  相似文献   

10.
北京戏曲博物馆设在北京湖广会馆的昌阁、乡贤祠里。在这里,可以参观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及名家传记、戏曲物、戏曲服饰、戏曲乐器等。展厅里陈列有诸多京剧名家的演出剧照。其中《瘦云轩受贺图》、《立言画刊》、内廷供奉腰牌、宫廷御用唱机、中国四大名琴等,可谓梨园珍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中,诞生了许多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表现方法,尤其是戏曲程式的运用,更是戏曲表演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老一辈戏曲艺术家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将戏曲人物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当,通过唱、念、做、舞(打)等表现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同时,还以生活为视角,从表演出发,创造出一系列堪称世界一绝的戏曲程式动作,贯穿于传统表演艺术的手、眼、身、法、步之中,以强化演员的表演和舞台人物性格塑造。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戏曲程式是中国戏曲艺术所独有的,传统戏曲中最具魅力的,也是最具表现力的舞台艺术手段之一,是我国戏曲艺术殿堂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欧美著名导演在东方艺术的影响下进行了一系列戏剧实验,跨文化戏剧实践应运而生,有关的理论探讨也层出不穷。以中国戏曲改编西方经典文学的舞台实践已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80年代以来,莎士比亚、易卜生、奥尼尔以及古希腊戏剧在中国戏曲舞台上被大量改编,引发了诸多关于跨文化戏剧的讨论。本文试图梳理古希腊悲剧在中国被戏曲改编及舞台演出的历史,并以河北梆子《美狄亚》和京剧《王者俄狄》为案例,在还原和厚描这段历史的基础上,评价传统戏曲改编和演出外国经典剧目的价值和意义。以中国戏曲演绎古希腊悲剧是东西方戏剧一次极富历史意义的有效融合,古希腊戏剧在世界范围内被大范围地改编、移植、创排和演出符合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价值的诉求。而中国戏曲舞台上的外国经典剧改编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中国传统戏曲内在发展的需求所致,为传统戏曲内拓出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是深度的中外戏剧文化沟通要求更为复杂的手段,要求更多中外戏剧的共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沿着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戏曲这个轨迹去研究,通过对戏曲翻译传播研究来了解认识中国戏曲传播动态过程。研究将采用实证素材的方式来阐释中国戏曲在外文世界里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4.
从事戏曲化妆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了,对戏曲化妆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戏曲的脸谱,古代人物的装扮、造型、有着中国传统戏曲的独特风格,用戏曲专用油彩勾画出各种人物脸谱,既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又能反映人物的品性。白脸、红脸、花脸、各种谱脸,能体现出人物的忠贞、奸险、善良、丑恶等。脸谱象一幅图解,在叙说着历史人物,也在展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用油彩化戏曲妆是中国戏曲的独有的风格,百年历史流传至今。演员们对用油彩化妆一直都存有异议,用油彩  相似文献   

15.
早期先民的祭祀活动仪式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原型,尽管还有古代贵族的娱乐活动等补充性泉源。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受到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而呈现出自身特点。直到秦汉,中国古代戏曲一直处在羸弱病态中,直到盛唐才见起色。南宋时,中国戏曲终于拥有完备形态。到元杂剧,中国古代戏曲终于到达巅峰。元杂剧呈现出成熟文本样式、交错时空呈现和诗化语言表达等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 从奴隶制社会以祀神为 主的巫舞,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的俳优、优舞,到汉代的角抵、百戏直至唐代的参军戏、歌舞戏,逐渐有了艺术综合的趋势。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古典戏曲的最初的完整的形式,而元杂剧和金元南戏的出现,使这种形式进一步完备。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戏曲艺术的特征是“以歌舞演故事”。歌化之为唱、念,舞则化之为做、打。唱、念、做、打综合成为戏曲表演形态。著名导演焦菊隐曾就戏曲界所谓的“千斤念白四两唱”评论说:“对于戏曲念白、唱腔固然很重要,而做功却应当是戏曲艺术里最基本的、最不可缺少的,是其他三功所绝对不能脱离的表演手段。”这不正说明了做功即戏曲的舞蹈与人物的形象创造是多么的密不可分吗?  相似文献   

18.
程式化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特征之一。任何一种艺术都具有一定的程式但戏曲却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艺术。戏曲的形式美集中的表现在它的程式上。无论剧本创作、演员表演、音乐伴奏、人物造型以及道具的运用等等,无不具有一定的规格和固定的程式。但是,如何正确使用程式合理编排程式动作,避免程式动作的僵化是当前戏曲艺术的关键所在。“程式”并非一层不变的。一些新的程式足以鲜明地、艺术地很有力量的表现现代人物。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戏曲艺术渊远流长,不论是国粹京剧是地方戏曲都传承着古今中国的民风民韵,见证着艺术的发展。戏曲艺术不同于其它的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出于对宏大叙述的反思,微观史越来越受学界关注。就目前中国学界而言,尚未出现经典的微观史研究。学界对微观史的争论多聚焦于碎片化问题。论者多以为,微观史要有典型性、代表性,必须兼具宏观视野。本文认为,历史是一系列独特个性的偶然记载。微观史不是区域史,而是关于人的研究,因此,比宏观视野更重要的是哲学思维。微观史不需回避对人物个性的捕捉,恰恰需要寻求故事个性与历史背景共性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