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减”政策实施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运用于课后服务,于学生而言有利于学生关注生活、学习生活技能,于教师而言有助于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与学校而言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展示校本文化。生活教育理论与课后服务的融合要遵循生活性、实践性、主体性、生成性的原则,要将教育理论作为支撑为课后服务提供方向,融合多方资源为课后服务助力,并在实践中对课后服务体系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
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利用课后服务开展国防教育,可以形成二者之间相互成就、共同发展的耦合关系,其价值体现在:国防教育是中小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既可以丰富学校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又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丰富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优化中小学国防教育工作,提出了大力提高中小学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后服务活动相结合,大力建设国防教育数字在线资源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国防教育教师队伍等路径。  相似文献   

3.
“双减”背景下,随着小学课后服务步入“常态化”发展阶段,持续优化小学课后服务需要追问三个问题:小学课后服务优化的对象是什么?小学课后服务优化的基准是什么?小学课后服务优化的方向是什么?小学课后服务优化的对象是课程、管理模式和政策。小学课后服务优化的基准是学生的参与率、家长的满意度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小学课后服务优化的方向是推进“课程化”,规范课后服务课程建设;合理“外包”,创新小学课后服务管理模式;助力“双减”,实现小学课后服务多赢局面。  相似文献   

4.
学校实施课后服务对课内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丰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拓展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空间、促进学校育人系统变革、优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根据典型学校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学校课后服务还存在吸引力仍需增强、服务质量差异大、教师负担重及专业教师不足、学生负担隐性反复等问题。须把握和凸显课后服务基本功能,完善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方式,减轻教师负担,加强标准建设和效果评估,以实现课后服务对提质增效的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5.
乡村学校课后服务是乡村教育振兴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当下乡村学校课后服务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课后服务内容的贫乏、课后服务指导的薄弱、课后服务力量的分散三个方面。为提高乡村教师课后服务的质量,本研究从文化回应的视角提出挖掘乡土文化的课后服务资源、提升乡村教师文化回应的素养、构建家校社协同课后服务体系三个方面的对策,切实促进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乡村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全面推进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实践中,学校实施课后服务面临一些困境:学生在校安全隐患增加、教师教育教学精力有限、学校课后服务功能狭窄。对此,借助大数据,支撑校园保障机制构建,促进教师精力高效分配,优化供给体系建设,为课后服务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7.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作为转变学校育人方式、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力举措,其质量提升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劳动教育与课后服务在目标追求、内容形式等方面相契合,将课后服务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有利于优化课后服务的育人目标、丰富课后服务的活动内容、拓宽课后服务的实践场域。基于此,通过改进课后服务目标及评价标准、挖掘课后服务的时空资源、统整课后服务的活动内容、转变课后服务的活动形式等实践策略使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成为现实,从而构建高质量课后服务实践体系,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双减”政策不断深化和落实,农村课后服务逐渐突显教学效果及育人价值。农村课后服务虽然能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但也存在国家政策与经费不匹配,社会责任聚合力弱,学校课后服务内容与形式单一,教师层面人才稀缺与专业素养缺乏,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为此,完善农村课后服务配套设施,丰富和拓展农村课后服务内容形式,培育与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整合课后服务教育资源,为“双减”视域下农村课后服务实践做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服务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小学生家长的“三点半之难”,但课后服务面临着教师积极性不够、情绪劳动压力加剧、服务质量不高等困难与挑战。本研究构建了小学课后服务教师满意度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教师对课后服务的抱怨水平较高,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处于中等程度水平;教师期望通过教师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的完全中介对教师满意度产生影响,教师期望通过教师感知质量、教师感知价值、教师满意度和教师抱怨对教师拥护产生影响;而教师期望对教师满意度、教师拥护均无直接影响作用。最后,基于课后服务教师满意度模型提出了提升课后服务教师满意度和教师拥护的建议,以期为优化课后服务设计、提高服务质量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0.
我国课后服务政策经历了不断地发展变化,主要呈现出以下演进特征:革新服务功能,突出育人和教育公平的价值导向;筑牢服务保障,彰显公平性与普惠性;丰富服务内容,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服务对象范围有限、资源配置失衡、质量评估机制不完善等现实困境,应通过构建课后补救体系、合理配置课后服务资源、优化课后服务质量评估机制等路径推进课后服务政策不断更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双减”政策的颁布给义务教育减负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不仅“减负”还要“增质”。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是落实该政策文件,提升整个基础教育质量,也是使课后服务更具吸引力的关键举措。在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研究课后服务,应明晰课后服务主体并认识课后服务中的相关利益主体诉求。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会、政府是最具代表性的课后服务利益相关者且各有诉求。因此,从以学校为核心,教师为中坚力量,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政府为保障,社会资源为依托,家庭为支持力量六个方面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以期提升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12.
开展课后服务是一项解决家长接送难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民生工程”。目前,中小学课后服务面临服务主体较为单一、教师负担加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现实困境。基于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师范院校参与课后服务具有减轻教师负担、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和增强师范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的价值意蕴。为此,可从打造“双导师制”的课后服务团队、设计聚焦“核心素养”的课后服务内容、倡导“活动课程”的课后服务形式、彰显“过程性”的课后服务评价四个方面,探寻师范院校参与课后服务的实践理路,以期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坚力量,地方应用型高校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知识框架重构和产教融合能力提升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存在主体定位模糊下的专业认知转型、认知转型困惑下的专业知识重构和社会服务经历缺乏下的实践技能生成等困境。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知识革新与实践技能重构,亟需觉醒教师转型意识,加强技能实践落地,突破产学研共融壁垒。  相似文献   

14.
<正>赋能学习方式转型。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理念的重塑和学生发展方式的重构,分类建设在线教育服务平台,推广使用交互型在线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各级智慧教育平台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教育服务。数字化学习终端基本普及,支持学生利用终端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与交流。强化数字化技术对教师精准教、学生高效学的支撑作用。大力开发智能语音、智慧场景和人工智能技术介入下的课后服务活动。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推进STEM教育、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技术支持下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减负增效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课后服务是“双减”政策落实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课后服务正面临服务资源匮乏且服务形式单一、区域推进差异化严重,城乡水平差距较大、评价机制和体系都有待完善等问题。该研究在分析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现实难题的基础上探索了在线教育平台赋能课后服务的实然可能,利用案例法探究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赋能课后服务质量提升与转型发展的可为路径,提出高效利用平台资源开发多样化课后服务活动,构建基于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课后服务样态和形成在线平台支持下的智能化课后服务评价机制等对策,以期为“双减”政策中课后服务的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双减”承担着学生学业压力纾解和全方位育人质量提升的双重历史重任,其重要的一项目标即在于强化课后服务且彰显其育人价值,这对于工作在条件相对局限、资源相对缺乏的农村地区的小学全科教师而言,是前所未有的考验。在此背景下,农村小学全科教师需要清晰地认识到“双减”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价值追求,把握课后服务的育人本真及自身的使命跃迁,遵循农村小学教育全方位育人规律,充分发挥全科性支撑作用,增强对农村小学生的课后服务能力。针对农村小学全科教师面临的课后服务体系不健全、课后服务低效重复、教师课后服务成就感降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有待提升、课后服务心理倦怠等挑战,应从多个维度着手探寻破局之策:以提升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水平作为固本策略,以充分调动多方“减负”主体形成“家—校—社”育人合力作为联动策略,以优化在线教师交流和因地制宜开发运用线上资源作为信息化对策,以合理适度地探索学生参与服务工作作为辅助性策略,以建构全新的、充满活力的教育生态,助力农村小学生全面、充分、可持续成长。  相似文献   

17.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的重要性进一步突显,现阶段我国课后服务快速推进但实践层面表现出无序与混乱,而发达国家课后服务已具有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在考察美国、北欧、韩国与日本课后服务实践基础上,课后服务模式可以归纳为服务国家教育战略的动态模式、确保平等的社会福利模式、重塑学校公信力的教育模式以及福祉与教育综合推进模式四类,各模式在供需关系、服务对象、服务人员、内容与效果、质量评估方面分别呈现出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完善我国课后服务进行思考,并提出如下建议:明确课后服务的价值功能,分类推进课后服务政策;搭建课后服务资源网络,家校社多方联动;设置多样化活动,推进课后服务活动课程化;建立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与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8.
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课后服务的中心工作,对落实“双减”要求、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具有决定性影响。可在农村小学开发“五育并举”的课后服务校本课程:感悟乡土文化,培育乡土情怀;探究二十四节气文化,提升实践能力;融合乡土游戏,提高身体素质;赏析民间艺术,提高美术素养;体验“农耕文化”,养成劳动观念,以此破解农村小学课后服务课程难题,实现农村学校教育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9.
“双减”高度体现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精神,是对新时代学校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重申与回归,科学有效的课后服务管理对于落实“双减”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小学课后服务的实践来看,依然存在着参与主体联动不足、教师课后服务积极性不高、资源设计应用弱以及内容不丰富等问题。因此,在整体“关联”的理念引领下,“多元联动”管理需要学校统筹规划,着力推动家校共育,促使课后服务与家庭教育相关联;围绕减负提质,促使课后服务与作业减负相关联;不断创新发展,促使课后服务与校本特色资源建设相关联;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促使课后服务保障与激励机制建设相关联,共同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与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20.
“双减”是针对教育系统尤其是基础教育战线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大举措,倒逼城市薄弱初中学校展开全面的教学和管理变革。遂宁市第四中学校从教师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建设和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建设三个方面努力构建学校的教育新生态,打造最适合的教育,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