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企业微观视角出发,分析了企业ESG表现对就业水平的影响机制,提出了企业ESG表现可通过财务支持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及生产率效应对就业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该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企业ESG表现的改善可以显著提升就业水平。调节效应表明,投资者关注度在ESG表现对就业水平的影响过程中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市场竞争程度进一步增强了ESG表现对就业水平的积极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成熟期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非重污染企业ESG表现的改善对就业水平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以2013—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化解融资约束、优化内部控制、降低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异质性检验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中更为明显。旨在提高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引导政府进一步关注数字经济技术。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质量发展和“双碳”实践的深入,ESG信息披露对股票市场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至关重要。文章以2009-2021年中国资本市场A股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ESG信息披露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ESG信息披露显著降低了股价波动性;(2)ESG信息披露通过信息效应、内部治理效应和外部声誉效应降低股价波动性,即ESG信息披露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内部控制质量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抑制股价波动性;(3)在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较好的地区,ESG信息披露对股价波动性的抑制作用更显著;(4)ESG信息披露对股价波动性的抑制作用有助于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2003年、2012年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进出口贸易和企业投人产出数据为分析样本,首先利用索洛残差法对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随后采用时间序列回归模型考察了进出口贸易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呈现来回波动态势;出口贸易是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主要因素,两者呈现正相关,支持“出口学习效应”,进口贸易则相反;R&D投入增长较快,但只增加了技术知识存量,并没有有效地转化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投入-产出比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根据上述结果,文章探讨了这一结果的形成原因并给出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新冠疫情以来,线上虚拟集聚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下产业组织新趋势。本研究探讨产业数字化虚拟集聚程度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问题。基于2015-2020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对产业数字化虚拟集聚水平进行测度,通过中介和调节效应模型研究产业数字化虚拟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和影响路径。研究发现:(1)产业数字化虚拟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提升作用;(2)产业数字化虚拟集聚通过推动技术进步和改善技术效率的内在机制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3)产业数字化虚拟集聚通过数字服务的“市场规模效应”“劳动力涵养地效应”与“隐性知识显性化效应”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因此,加快产业数字化虚拟集聚进程,加强数字技术改造和人才培育,促进产业结构数字化升级,将使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6.
选取安徽省1990-2006年数据,以进口、出口和FDI作为对外开放的替代变量,并测算出全要素生产率数据,运用VAR模型分析了对外开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同时实证检验了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的实证分析结论认为,安徽省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传递的,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贡献较小,目前安徽省经济增长主要还是由要素投入增加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2017年面板数据,综合利用DEABCC模型、Malmquist指数以及聚类分析,对安徽省区域创新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综合技术效率呈下降趋势,且不同地区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差距明显;(2)大多数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处于增长状态,然而部分地区由于技术效率变动和技术进步变动下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3)欠发达地区可能拥有比发达地区更高的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8.
以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利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国内研发、知识进口和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国际技术溢出是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高等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为负,其原因在于人力资本配置的非效率;研究还发现,只有中等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才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吸收者。此外,分组检验没有发现技术外溢和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9.
《湘南学院学报》2020,(2):59-63
体育产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是体育产业企业制定未来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事关行业发展前景.运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A股上市体育产业企业2011—2015年的技术进步效率指数、效率改善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市体育产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目前技术进步效率没有达到最优,因此提高技术效率是未来上市体育产业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上市体育产业企业还需要提高最新技术及时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从而促进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以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利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国内研发、知识进口和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国际技术溢出是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高等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为负,其原因在于人力资本配置的非效率;研究还发现,只有中等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才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吸收者。此外,分组检验没有发现技术外溢和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1.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带来了战略机遇,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涌现为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数字技术对于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体体现为:数字技术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同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1+1>2的乘数效应;创新要素结构优化是数字技术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机制,具体表现为研发人员结构优化、产学研投入和自主型创新投入的增加;数字技术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在企业规模和行业间存在异质性,即在大中型企业、服务业中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市场的有效运行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外部条件。作为竞争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反垄断法》可以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改善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发展。基于2004—2018年上市公司数据,并借助《反垄断法》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检验了《反垄断法》实施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反垄断法》的实施能有效规制各地区行政垄断程度,有助于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垄断法》有助于遏制地方政府管制的信贷资源分配“歧视”,提升企业融资便利性,倒逼企业加大研发、人力资本投入,优化投资效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反垄断法》的实施,对国有企业、低成长性企业、僵尸企业及东部地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降低单位GDP能耗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体系中的两大目标。本文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该差修正模型对1952—2006年间我国单位GDP能耗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存在显著且稳定的线性负相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能有效地降低单位GDP能耗。同时也显示:工业化会严重破坏两者的这种负相关关系,引起单位GDP能耗的迅速上升,这可以解释1952—1977年间两者的正相关关系和2002年以后单位GDP能耗的再度上扬。单位GDP能耗、全要素生产率与工业化之间存在的这种实证关系,对于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是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金税三期工程是信息化技术在税收领域的及时运用,有效提升了税收征管效率和质量,由此给企业带来“征税效应”和“治理效应”,并反映在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上。基于征管技术进步的视角,运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金税三期工程的实施,使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了3.82%,而且通过了系列稳健性检验。异质性结果表明,当征管机构、企业的政治关联和性质存在差异时,税收征管影响程度亦有不同。机制分析发现,金税三期工程的实施,通过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和代理成本,进而作用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论文还据此提出了提升纳税服务水平,构建良好政企关系,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10-2019年能源上市企业数据为例,在构建企业绿色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企业行为演化归纳凝练了企业绿色责任行为类型,分析了能源企业绿色责任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作用机理,探究了不同类型的企业绿色责任行为模式对于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能源企业绿色责任与全要素生产率间的作用呈倒U型关系,企业绿色责任行为模式对全要素生产率呈正向调节;相较于约束型行为模式,积极的企业绿色责任行为模式对于全要素生产率调节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这一准自然实验,以2011—2018年A股上市的装备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可以显著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7年至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中国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效率。实证分析表明,技术效率的提高是推进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动力,而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有限。我国物流业没有充分发挥新技术、新设备带来的使用效率,导致投入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可以通过改变人才的供给结构、对物流企业进行流程再造来提高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效率。然后基于三种理论假设,选取9个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对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7个指标与其关联度都较高。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物流业发展规模和财政投入等对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都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福建省1999—2007年间34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结果表明,1999—2007年间福建省制造业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了9.1%。作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两大分解项,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动力,年均增长速度为9.9%,而技术效率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8%,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表现为负贡献。  相似文献   

19.
运用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对金融业全面开放以来(2006—2010年)中国16家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金融业全面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是其波动的主要原因;2006—2010年16家商业银行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都提高了,但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要低于其他商业银行,其技术效率的下降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采用Malmquist TFP指数,基于海西经济区19个市(除抚州市)1994-2008年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各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成因。在样本考察期间,海西平均全要素生产率达到效率前沿面。1994-1999年间,主要是技术效率的提高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在2000-2008年间,主要是技术进步的提升使得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正的增长。虽然总体上看全要素生产率达到了效率前沿面,但是从Tobit模型回归结果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外资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总体经济并没有向着真正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发展。人力资本还未达到促进技术进步的阀值。进出口、科学事业支出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