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文斌的近作《陪木子李到平凉》(下文简称《平凉》)不是一篇很好理解的小说。郭史斌有“北方饪曾棋”的美誉。汪曾棋小说大多写得明丽,清淡,富于诗意,郭文斌的不少作品也有同类的风格。但《平凉》不同.作者放弃了一贯的风俗画和诗意描写.放弃了儿童视角,运用起象征和隐喻的方法,意义变得模糊起来。  相似文献   

2.
青天一鹤     
汪曾祺的小说,娓娓道来,清新朴实,在中国当代文坛上自成一格。《异秉》、《受戒》、《大淖记事》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自不待言,即使像《职业》、《晚饭花》、《王四海的黄昏》这些篇章也叫人回味无穷。记得我第一次读《王四海的黄昏》,就为王四海对爱情的执著感叹不已,更为汪曾祺对这种执著的别致写法感叹不已。有人说汪曾祺的小说诗化、散文化,其实都和这些小说洋溢着的人情美、风俗美、景物美分不开。爱屋及乌,由文及人,我不知不觉就对汪曾祺充满了敬意。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文集》上有许多汪老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手夹香烟,头微微…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县人,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他曾经创作过很多优秀的作品,因此他也被世人称其为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他在小说和散文甚至戏曲领域都有很大的成就。汪曾祺从1940年开始创作和发表小说和散文,八年后开始出版了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相继他有发表了作品《羊舍的夜晚》《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等。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的《大淖记事》的短篇小说还曾经获得过奖项。本文主要以汪曾祺小说散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作品的语言特色进行详细论述。汪曾祺的作品语言特色可以将其总结为几个特点,主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口语化的语言形式。这种文章的口语化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并富有韵味的语言文字形式。  相似文献   

4.
高健 《学语文》2014,(2):42-43
正《复仇》在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中是一篇比较特别的小说,汪曾祺认为可看做他早期小说的代表作。作为一篇寓言体小说,《复仇》是一篇具有现实指涉的小说,汪曾祺也自陈这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其直接指涉是中国40年代中期的时局,或如杰姆逊所说的"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但纵观小说,并不只有一层表层指涉这么简单,小说开篇所引用庄子之语:"复仇者不折镆干。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的小说在中国的当代文坛有其独特的风格,他创造了大量以故乡人事为题材的小说,其中包括最脍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记事》。汪曾祺小说的平淡质朴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人性之美”、“和谐之美”、“真实之关”。  相似文献   

6.
评论随笔 赞《受戒》(唐挚) 《文艺报》1980.12 写吧,为了心灵(张同吾) ——读《受戒》 《北京文学》1980.12 这样的小说需要吗?(梁清濂) ——读《受戒》有感 《北京日报》1980.12.11 莫名其妙的吹捧(国东) 《作品与争鸣》1981.7 动人的风俗画(陆建华) ——漫评汪曾祺的三篇小说 《北京文学》1981.8 是诗?是画?(凌宇) ——读汪曾祺的《大淖记事》 《读书》1981.11 评汪曾祺描写高邮旧生活的小说(陆建华)(扬州师院学报》1982.1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程德培) ——读汪曾祺的短篇近作 《上海文学》1982.8 来自生活的诗和美(陆建华) ——评《大淖记事》从生活到艺术(扬州师院学报)1982.3—4 读《大淖记事》断想(高进贤) 《写作)1982.4 散发着清香的《大淖记事》(杨世伟) 《小说选刊》1982.5 邂逅秦邮谈创作(曹松华)  相似文献   

7.
50年代的汪曾祺因《说说唱唱》与赵树理共事相处五年,对赵树理其人其作不可谓不熟悉。赵树理小说模式对他的创作产生潜在影响。汪曾祺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艺术形式上对赵树理小说模式进行了规避与超越,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八九十年代与众不同、成就显著的汪曾祺。  相似文献   

8.
在由《聊斋志异》的部分篇目改写成的《聊斋新义》系列小说中,汪曾祺自述在改编上主要是遵循"小改而大动"的原则,力求"参以己意,使成新篇"。《聊斋新义》之"新"主要体现在其现代性中。本文拟从小说技巧的融合、现代意识的注入、小说观念的更新三个层面探讨其改写中体现的现代性,并藉以观照《聊斋新义》在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顺元和汪曾祺都是韩中作家中,对两国成长小说发展发挥至关作用的作家。本论文在黄顺元和汪曾祺的成长小说中,选取了主题层面相似的,一是以爱情为主题的《阵雨》和《受戒》,二是以亲情为主题的《星》和《黄油烙饼》,分别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对比研究,进一步分析两位作家创作的不同时代背景,创作手法以及作家意识。  相似文献   

10.
坦率的说,《小暖》并非一篇十分出色的小说。作者白天光是个老作家,写过不少优秀的小说,但《小暖》算不上特别优秀。《小暖》不优秀,一在于故事太编造,太像小说。汪曾祺说过,他不喜欢太像小说的小说。所谓太像小  相似文献   

11.
一、《邂逅集》,1994年4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汪曾祺的第一本作品集。是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读书时写的,系沈从文先生所开“各体文习作”课上的作业。 关于书名的由来,作者解释说:“我的小说的题材,大都是不期然而遇,因此,我把第一个集子定名为‘邂逅,。”(见《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 本书收入小说8篇:《复仇》、《老鲁》、《艺术家》、《戴车匠》、《落魄》、《囚犯》、《鸡鸭名家》、《邂逅》。《邂逅集》现在已很难见到,今《汪曾祺短篇小说选》中选了原《邂逅集》中4篇作品:《复仇》、《老鲁》、《落魄》、《鸡鸭名家》。“虽然编集时都作了一些修改,但基本上保留了原貌。”(见《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  相似文献   

12.
《鉴赏家》是汪曾祺先生于六十二岁时创作的一篇小说。他追忆乡土风情,用散文化的笔法叙述了果贩子叶三与大画家季匋民之间品果赏画,相知、相惜、相守、相敬的故事,演绎一段现代版伯牙与子期的佳话。因此笔者将这篇文章与汪曾祺的另一篇小说《岁寒三友》《〈史记〉选读》中的《刺客列传》《魏公列传》《管仲列传》组成一个"知已"的专题群文阅读。  相似文献   

13.
四方食事     
舒容 《八小时以外》2013,(6):115-115
四十岁以上的人都知道京剧样板戏,特别是《沙家浜》,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编剧汪曾祺,他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其主成就是小说和散文。《四方食事》收的就是汪曾祺谈吃的小品文。  相似文献   

14.
本书由著名小说评论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遇春教授编著。评论的作家作品有:郭文斌《吉祥如意》、迟子建《野炊图》、红柯《大漠人家》、乔叶《像天堂在放小小的焰火》、张忌《夫妻店》、方格子《像鞋一样的爱情》、曹寇《小镇夜景》、刘庆邦《燕子》、张惠雯《月圆之夜》、  相似文献   

15.
马莉 《语文知识》2005,(10):6-6
汪曾祺在文学创作之余,常以绘画自娱,画面上多自题小诗。现撷取四首,以飨读者。新沏清茶饭后烟,自搔短发负晴暄。枝头残菊开还好,留得秋光过小年。这是汪曾祺在80年代初为画作《冬日菊花》题的诗。汪曾祺的文学创作起步较早,他的第一本小说集《邂逅集》出版于1949年4月,当时他  相似文献   

16.
败笔不败,新义不新——汪曾祺《聊斋新义》得失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的确不同凡响!艺坛趋势已由各具面目的千姿百态走向各种艺术形式的移植、变异、综合。小说名家汪曾祺的《聊斋新义》(《人民文学》,1988年第3期),改写于《聊斋》故事,可谓具有现代意识,别开生面。蒲松林与汪曾祺是我所崇拜的两位一古一今作家,当我一看  相似文献   

17.
只有香如故     
春芽 《同学少年》2012,(8):48-49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小说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以短篇小说和散文名世,代表作有《大淖记事》、《受戒》、《邂逅集》、《蒲桥集》等,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相似文献   

18.
认为郭文斌乡土小说之所以写得如诗如画,在于作家的早期生存经验、作家的个性、作家在写作过程中所采用的童年视角和其回忆中乡村的封闭性等因素,这些因素综合促成了郭文斌小说中祥和宁静的童性气质。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小说有一股浓厚的“人间烟火”气,对“人间烟火”气的喜爱,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的一大特色。而所谓“人间烟火”气,其实正是一种生命意识的体现,是对生命的一种体察和热爱。本文试图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对汪曾棋的小说略作探讨。汪曾祺小说表现了一种对“人间烟火”的浓厚兴趣,“人间烟火”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的重要内容。汪曾祺特别擅长写风俗,风俗、风情、风物常常成了他小说的主体,而真正的故事和人物反而退到了幕后。所以有人说汪曾祺是一个风俗画作家。风俗的确占据了汪曾祺小说的大量篇幅,这可以从我们随手列举的例子中看出。《…  相似文献   

20.
《八千岁》是汪曾祺的一篇有关吝啬鬼题材的小说,借助八千岁这样一个形象,汪曾祺批判了冷漠、自私、无趣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他对传统"义"的认同以及对"人情美,人性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