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元元今年10岁,上小学四年级。一天,她对我说:“杜甫诗里有一个错误,还是我发现的。”我听了不知所云,要她具体讲一讲。她说:“我们书上有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是鸟,应该说‘两只黄鹂’,可是杜甫写的是‘两个黄鹂’。我问了老师,老师说:‘杜甫用词不当’。”孩子幼稚无知,误解不足为奇,但这位老师脱口而出说“杜甫用词不当”,其自信与大胆不能不令人骇异。我明确告诉元元,杜甫是伟大的诗人,被尊为  相似文献   

2.
杜甫的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被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选编,可谓经典。但“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总让我有些疑惑不解,杜甫为什么不说“两只黄鹂鸣翠柳”呢?“个”比“只”到底好在哪?这让我想起了文学巨匠——鲁迅。他在《秋夜》中有这么一句,说天空“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难道文学大师就可以不顾语法,随心所欲地用词吗?还是里面包含着什么深刻的用意呢?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一次公开课中听一位女教师执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开课伊始,就在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诗意时,一位学生突然举手质疑:“老师,我认为‘两个黄鹂’中的量词用得不恰当,应该改为‘两只黄鹂’更准确些。”此语一出,全场哗然,女教师更是一愣,她显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更觉得像诗圣杜甫不可能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但这个学生的意见也确实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4.
作者是谁     
老师问小刚:“两个黄鹂鸣翠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刚高声答道:“是诸葛亮。”“为什么是诸葛亮?”“诗最后一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诸葛亮把船都停泊在东吴门前了,怎么不是他写的呢?”  相似文献   

5.
黄鹂自古就少星期天,学生李虎和刘龙到郊外柳林里游玩,李虎说:“这儿的树真多,可惜黄鹂太少了!”刘龙接过来说: “黄鹂自古就少嘛!”李虎问:“何以见得?”刘龙回答:“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诗中说过:‘两个黄鹂鸣翠柳’……”  相似文献   

6.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杜甫的<绝句>诗中有画,画外有音,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孩子们在课堂上读得如痴如醉. "老师,我有个问题!"一声清脆的童音蓦地响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为什么杜甫诗中不用‘蓝天'.而用‘青天'?"一个学生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眼神中充满了挑战.其他同学也一下子抬起头,看着我.  相似文献   

7.
吴奔星同志在《名作欣赏》1987年第一期发表的《景语皆情语景绝情不绝——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新解》(下称《新解》)一文中写道:“当他(指杜甫)猛然看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大好春光,不觉触景生情,心理上似乎笼罩了阴影:再也不能与严武唱和,象两个黄鹂那样和鸣了;而一家人的生活也会更加陷于困  相似文献   

8.
诗,当能给人以美感。怎样才能把诗的美感讲出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讲出诗的色彩美,是传达诗意美感的关键。如讲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教师就要通过诗句本身色彩的  相似文献   

9.
在《古诗两首》(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7课)中有杜甫的一首《绝句》,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写的是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黄一翠,非常亮丽;  相似文献   

10.
不知所云     
某秀才文章作得实在蹩脚,主考官读后仅批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同事看后不解,于是请教之。主考官笑答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离地(题)太远也。”不知所云@谢纯万  相似文献   

11.
《绝句》是唐朝伟大诗人杜甫的名篇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一幅春天充满生气的意境深远的画面。针对这首诗的特点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一、自学古诗 ,引导学生想象图画 ,体会意境。学生读诗自学 ,通过自学弄清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都在什么地方 ,对这首诗有个大致的了解。二、通过“画诗” ,理解诗句 ,体会诗情。1 .出示前两行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时我问 :“这两行诗描写了什么景物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然后 ,我在黑板上画出了柳树和蓝天 ,问 :“你能画出黄鹂和白鹭吗 ?”学生一听 ,纷纷举手。我让…  相似文献   

12.
安史之乱后,杜甫回到了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外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想到战争平息,人民生活即将安定,他的心情特别好,于是写下了《绝句四首》这组即景小诗。尤其是《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更是洋溢着作者压抑已久的心情终于得到释放的快感。  相似文献   

13.
一、实施快乐教育,寓学于乐如:给孩子讲《咏柳》一课,前两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除了讲完这两句诗的意义外,我还插入了一个引用这两句诗的事例:从前,有一个学生因不好好学习,各科成绩都很差,常遭到任课教师的批评。一次老师对学生的作文批语...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2009年第4期“备课之窗”栏目刊发了《从“两个黄鹂鸣翠柳”谈古诗的平仄》一文,文章中说:  相似文献   

15.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是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杜甫居成都草堂时写的。这首诗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主要从审美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情景相生,优美与壮美兼具,喜悦与忧郁并存。"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愉悦的氛围。上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  相似文献   

16.
一点启示     
一次上作文课,我抱了一大摞作文本来班里讲评,对一篇写得很差的作文作了全盘否定,并当众念了评语:“你的作文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引起一阵笑声,当时我并没在意。没想到,从此以后,这篇文章的作者,一连五次未交作文。我问她为什么不交,她很坦率,直截了当地说:“老师,你把我的作文说得一钱不值,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扫兴我,挖苦我!”  相似文献   

17.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符白鹭上青天.古人诗句中对白鹭的赞美,早让它成为中国人口中诗情画意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开心一笑     
一次作文课,某生一不小心把“我背着书包上学校”写成“我背着学校上书包’。语文老师问后批曰:“你且试试看!”人体能量课时,某生把作业中的“人,一般每天吃三顿饭”写成“人,一般每天吃三吨饭”。生物老师批曰:“此非人,是鲸。”张三平日作文甚好卖弄文采,然词不切意,师常贬之。一日,得师评语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甚解,以为褒奖,炫以同寝诸君。上铺二哥笑不可抑,曰:“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说什么;一行白鹭上青天──离题万里,越飞越远。”恶语伤人某日午休酣睡之时,一男生在楼道里到处高唱:“…  相似文献   

19.
不准确就是偏颇,偏颇容易引起失误,偏颇得多了就是错误。教学中的偏颇容易带来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错误。一、情境设计不准确倒数的认识教学。课始,教师以回文诗导入。师:老师想效法古人,来个以诗会友,老师先来一句——春眠不觉晓。生:处处闻啼鸟!师:真厉害!再来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生:一行白鹭上青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统编教材中的古诗词数量增加,古诗词教学是一线老师不可绕开的课题,但是在古诗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和默写诗中名言佳句为目标,则无法满足新时期“核心素养”下对学生培养的要求。本文将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出发,以《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例探讨吟诵在古诗词教学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