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就鲁迅小说中所表现出的意识流技巧和手法进行了探讨,着力于归纳鲁迅作为东方意识流小说之父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主要艺术成就,反映鲁迅意识流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就鲁迅小说中所表现出的意识流技巧和手法进行了探讨,着力于归纳鲁迅作为东方意识流小说之父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主要艺术成就,反映鲁迅意识流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吴尔芙是20世纪英国的艺理论家和小说家。她的小说创作以意识流小说称于世。章对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品进行了介绍,并提出虽然她的意识流创作手法日臻完善,巳臻化境,却仍然不断探索。探索的结果是:一方面在观念上多了若干与现代主义相通的成份,另一方面在创作方法上多归于传统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4.
意识流手法是鲁迅小说中又一种技巧,鲁迅运用的这种技巧来源于俄国现实主义,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西欧的意识流.鲁迅小说中的意识流很有自己的特色,它跟中国传统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持色的"鲁迅式的意识流".  相似文献   

5.
王蒙同志以艺术家的睿智和勇气,开拓了艺术的新天地。他的小说创作富有鲜明的时代感,洋溢着强烈而又独特的创新精神。研究他对创作的新的追求和新的探索,对促进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是有益的。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注目。总结“意识流”手法方面的创新是必要的。但这种手法上的创新仅仅是王蒙小说创作成就的一个方面。如果以此作为研究王蒙小说的聚光点是未必妥当的。我以为,王蒙小说创作的创新主要不表  相似文献   

6.
西方意识流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批作家自觉地运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小说创作,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人的意识流小说创作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融合在一起,使意识流小说呈现出东方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英国当代作家兼文艺理论家戴维·洛奇在其"新写实"小说《想…》(2001)中,让人物对"意识流"作了文学层面的探讨和科学层面的实验。洛奇一方面借此探讨了"意识流"问题,讽刺了科学界在此问题上的傲慢自大;另一方面,针对"意识流手法"在当代文坛日益衰落的现象,对传统的"意识流手法"作出革新,并将之大规模地运用于《想…》中,改变了传统意识流小说情节淡化、可读性差的弊端,为"意识流"在当代科学和文学语境中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论陈若曦小说创作的现代派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若曦小说创作吸收、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手法 ,其作品 ,特别是早期作品有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 ,到处渗透着象征、暗示手法 ,神秘主义及超现实的时空交错手法 ,反讽手法以及意识流手法。对陈若曦小说创作中使用的现代派艺术手法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9.
伍尔夫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理论的倡导者,又是运用意识流手法创作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的创作思想极其丰富,又极具个性,自成一家.可以说她的创作思想贯穿于她的整个创作生涯之中.  相似文献   

10.
"意识流"小说是有影响的文学流派。本文以"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为主题。探讨和总结其艺术手法,无论对于指导读者的鉴赏还是作家的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代山西的天主教、新教均将教育作为一种传教手段,积极创办教会学校。但由于意识形态的追求、历史经验及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天主教与新教在山西不同的教育实践活动。新教教育凭借其在办学时间、数量、质量等诸多方面所具有的明显优势,成为近代山西教会教育的主要成分,奠定了山西近代教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思想对古代大商巨贾与当代儒商都有直接与间接的影响。当代儒商必须具有高尚的商业道德和爱国思想,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高强的办事能力。时代呼唤儒商,社会需要儒商。企业家必须在国内国际法规的许可下进行生产与经营,要以高、新、优的商品去竞争,从而达到既给国家作贡献,自己又获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作家趋佛的原因是佛教能慰藉他们的时代痛苦和人生痛苦,激励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并为他们提供道德理想和艺术借鉴。中国现代作家趋佛的价值取向有洁身顺世、浪漫愤世、勇敢救世、理性疑世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D.H.劳伦斯是现代最富有想像力和创新的作家之一。他不仅用传统的象征,而且用现代的象征艺术,他的象征独具个性。在他的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中运用了大量象征。借助于隐晦的意象和象征性的语言,作者诠释了小说的内在主旨和人物复杂隐蔽的心理,使得文章有更加深刻的主旨,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5.
陈亮、叶适作为我国古代教育学者,其德育思想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独有的实用德育价值观,重视用实际效果来检验人们的道德观,这不仅在我国伦理道德思想史上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实学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亦正是值得我们现代德育价值观所思考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6.
刘希云 《德州学院学报》2003,19(3):41-43,79
鲁迅和张爱玲都是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他们都有一段不幸的童年经历。作品都蕴涵着一种深刻的悲剧意识,但在创作内容、创作风格、写作立场、创作渊源上又存在不同的特点。这是由于他们所处于不同的时代和作家个性心理的不同而致。  相似文献   

17.
Through focusing on forms of clothing, this article reveals how educated women from marginalized communities in Pakistan and India made differential claims to being modern. Our analysis of two ethnographic studies shows how the participants mobilized their subjectivities as modern and educated women through a distinction between ‘local modern’ and ‘local traditional’. In this article, our goal is not to define modernity, but instead to illuminate what it meant to be modern in both contexts. We integrate the narratives of young, rural Muslim women in Pakistan with those of young, rural Hindu women in India to disrupt the linear telling of the production of universal and homogenous modernity through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8.
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端离不开庞德(Ezra Pound,1885~1972)及其创立的意象派和东方诗学。意象派的诞生和理论开始了庞德对现代派诗歌的征途。而随后对东方诗美学思想的吸收和运用使其诗艺日臻成熟,从而形成了庞德特有的跨文化诗学。意象派和东方诗学的创立充分体现了庞德的现代性,并对美国现代主义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终其一生,庞德创立了一个“庞德时代”,特别是就其诗学理论而言。  相似文献   

19.
现代英语教学中交际法的引入及其利与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传统教学法过多强调语法结构的学习,注重语言形式而非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而忽略了其他语言技能的发展.因此,在现代英语教学中仅靠传统教学法是不够的.而交际教学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知识以及在交际语境中如何恰当使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尽管也有其自身的利弊,但交际法的引入无疑会给现代英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My purpose is to examine and evalu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rket ideology and practices in education through the prism of both modern democratic theory and the discourse of rights. I examine the essence and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schooling in modern democratic theory, explore the democratic purposes of education, and the unique mission of public schools. I also analyze the vision of public schooling that surfaces from the discourse of human rights and children’s rights, examining relevant UN declarations and conventions. I then proceed to discuss some major manifestations of markets in education, question their congruence with the democratic vision of public schooling, and examine their consequences for both citizenship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My conclusion is that markets in education, and the formulation of education policies and practices through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dominated by business and parents, are not necessarily fashioned in the best interest of a democratic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