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11月1日下午,第二届国家电子出版物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颁奖大会由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主持。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第二届国家电子出版物奖评奖委员会主任石宗源、中宣部出版局局长张小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谢明清等到会并向获奖单位颁奖。  相似文献   

2.
迎接电子出版物的挑战新闻出版署音像司司长谢明清我国是出版大国。在历史上,我国以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为世界文明作过伟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又以年出书9万余种、约占世界每年出书品种1/4而举世瞩目。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以磁、光、电等介质或...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2004年11月3日上午,第三届国家电子出版物奖颁奖大会在北京科技会堂隆重举行。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于永湛,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谢明清等到会并向获奖单位颁奖,获奖电子出版单位代表及业内有关人士百余人出席了颁奖会。国家电子出版物奖由新闻出版总署主办,每两年举办一次,是我国电子出版物政府奖和最高奖,旨在引导和鼓励电子出版单位多出优秀电子出版物,促进电子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本届评奖共收到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9家单位申报参评作品103种。评奖工作自4月启动,评奖工作中坚持科学、公…  相似文献   

4.
电子出版物的编目工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电子出版物是80年代以来继印刷型出版物之后大规模出现的一种新型出版物.随着馆藏电子出版物的增加,我馆开始对电子出版物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编目工作.  相似文献   

5.
我国电子出版物的设计水平虽然一直在进步,但是从近些年来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可以看到,参赛作品的质量没有显著提升,特别是在艺术设计方面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文章针对近年来我国电子出版物艺术设计现状,从艺术表现与生活现实的关系、热区设计合理性、电子出版物的服务功能、电子出版物的媒体功能性、电子出版物的内容编辑水平、电子出版物的创意等6个方面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电子出版物法定缴送依据是1968年的版权法。文章介绍了澳大利亚图书馆采购、收集电子出版物的原则、电子出版物缴送具体规定,并概括了澳大利亚在实现电子出版物缴送进程中的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参考文献14。  相似文献   

7.
教材类电子出版物质量管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材类电子出版物在我国兴起。教材类电子出版物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早期表现为CAI课件或试题库,后来发展为“新世纪网络课程”,接着又提出了“立体化教材”的概念,近两年,教育界和出版界开始提倡“教学资源集成服务”的理念。教材类电子出版物按教育阶段可分为学龄前电子出版物,中小学电子出版物和高等教育电子出版物,相比而言,高等教育电子出版物最为复杂,因而,本文虽以高等教育的电子出版物为论述对象,但其中的原理也适合其他教育阶段的电子出版物。按功能分,教材类电子出版物可分为辅学为主的和辅教为主的电子出版物…  相似文献   

8.
文章叙述了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各种电子读物,并着重研究了电子出版物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王晓芬  王艳贞 《出版广角》2014,(11):82-83,91
文章就信息时代背景下电子出版物的版权保护进行论述,并就如何构建并完善我国电子出版产业的版权保护体系提出建议,为推动我国电子出版物的版权完善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图书馆电子出版物采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分析了目前我国图书馆电子出版物采访工作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做好电子出版物采访工作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1.
国内电子出版物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深入分析了国内电子出版物近2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论证了我国电子出版物正迅猛发展起来,电子出版物将成为21世纪信息社会文字传播方式上的主流;针对当前国内电子出版物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措施:并认为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图书馆的发展,国内电子出版物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逐步实现市场的商品化,从而使其发展走向正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化学文摘社采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出《化学文摘》磁带版被公认为是电子出版物的起源,如果这一说法可信的话,那么电子出版物的发展迄今已有40来年的历史,相比较而言,我国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工作起步则要晚得多,如果以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推出《国共两党关系史》电子版软磁盘(FD)作为我国电子出版物起源的标志,我国电子出版物的发展才走过了十来年的历程;如果以1981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与国家医药总局情报所成功开发出国内第一个中文数据库《中国药学文献数据库》作为我国电子出版物起源的标志,我国电子出版物的发展也才不过20来年的历史,从总体上讲,近十几年来我国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工作应该说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正在逐步缩小,当然,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果不能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在改进,那势必会阻碍我国电子出版物出版工作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物:概念、起源和早期发展(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电子出版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把计算机技术用于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美国<化学题录>磁带版是世界最早的电子出版物.文章探讨了电子编辑、电子出版、电子出版物的概念,具体介绍了<化学题录>的编辑出版情况及随后有哪些电子期刊创刊,然后依照历史顺序分类简述电子书籍和电子报纸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出版社的电子出版部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软件出版部发展而来,在出版社内一般为一个独立的部门。与图书出版物相比,电子出版物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大,相应对人员的素质要求高,风险性也大,如果完全按图书出版的要求和模式发展电子出版显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到目前为止,相当一部分出版社虽具有电子出版权,但还不具备独立开发、制作完整电子出版物的能力。在我国电子出版业发展初期,电子出版单位较少,对电子出版物技术性要求不高,出版社尚能出版或能制作一些规模不大的选题。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一些专业电子音像出版社诞生和国内一些具备实力的专业多媒体制作公司加入电子出版队伍,相比之下,出版社电子出版的实力显得较为弱小,难以快速发展。归纳起来,制约出版社电子出版的发展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浅谈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制作流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制作流程高诚电子出版物是80年代以来继印刷型出版物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出版物类型,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相结合在一起的人类结晶。进入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电子出版物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电子出版物更具简力。由于多媒...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电子出版业创始于80年代中期。最初,是一些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出于保护版权的目的,将其编制的计算机软件作为出版物通过出版社出版,其媒体形态是软磁盘。当时,国家尚未将电子出版物正式纳入出版管理的范围,出版行为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发展我国电  相似文献   

17.
电子出版物在我国乃至世界发达国家都属于新生事物,要实现它的产业化非一朝一夕之事。我国电子出版业自8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目前已有数十家单位制作出版了数百种CD—ROM,显示了我国发展中文电子光盘的强劲势头和巨大潜力,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很大困难。我国的软件、电子出版物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也尚未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技术政策,市场培育缺乏必要的引导,盗版严重,软件和电子出版物流转税过高等。如果政府部门不加强指导与扶植,就有可能导致行业发展缓慢,受国外同行业的冲击会更大。因此,迫切需要政策扶持与指导。 1.制定并发布软件、电子出版物技术政策。正像传统的图书出版需要印刷业和造纸业的支持一样,软件、电子出版物也需要相关的技术支持。建议新闻出版署会同电子工业部等,研究软件、电子出版物所涉及的技术问题,制定软件、电子出版物的技术政策、装备政策,确保出版软件和电子出版物的技术和装备支持。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电子出版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于90年代初.发展起来是在90年代末。今天.我国的电于出版业.无论出版、制作、发行机构.还是载体、品种、复制量,都已初具规模。但是据统计.2001年电子出版物总量仅2396种.尚远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有关专家指出.由于受价格偏高、盗版严重、管理混乱等因素的制约.电子出版物市场短期内很难有大的起色。  相似文献   

19.
我国电子出版发展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电子出版发展战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杨贵山1.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出现电子出版物。最初是由一些拥有电脑技术和设备的单位如大学和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机构自发制作和生产的。他们将编制的电脑软件作为出版物通过出版社出版,以获得版权保护,媒体均采用软磁盘(...  相似文献   

20.
罗智华 《图书馆》2008,(2):61-63
文章通过数字/电子出版物的概念,指出了数字/电子出版物典藏的难点,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数字/电子出版物典藏的模式;结合三线典藏理论,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数字/电子出版物典藏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