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刘旭涛 《出版参考》2015,(10):31-32
在图书编辑环节,编辑与作者之间,在某些时候是对立的——一个从出版发行的技术角度出发,另一个则是写作者惯有的对自己文字、个性表达的珍爱和坚持,所以,这对矛盾体的调和,成为一本新书能否顺利面世并获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张天定 《编辑之友》2010,(11):109-110
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者为作者."[1]编辑人员以作者身份从事著述,与其他作者并无两样,他们对自己创作的作品,无疑也享有著作权.但在编辑加工中,编辑人员能否拥有个人的著作权呢?<著作权法>只规定了"编辑作品由编辑人员享有著作权".根据<著作权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说明,"编辑作品"是指那种选择若干作品或作品片段汇集编排而成的作品,如各种文选、诗选等.  相似文献   

3.
编辑与作者的交情,在成功时有艰辛同时伴有愉快,一般来说,这种合作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另一种情况,即失败时能不能合作呢?在失败的痛苦中,能否保持交情呢?这往往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对编辑、对作者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关键时刻。双方能否正确对待和很好把握,对于编辑与作者的交情能否巩固和持久,关系极大。  相似文献   

4.
宋媛 《现代出版》2008,(6):55-59
学术编辑与作者之间能否实现有效交流,是做好学术编辑工作的非常关键的一步。较高的个人学术水平是学术编辑与作者交流的基础,这需要编辑与作者在导向上取得共识,并在相关学术领域获得话语权;端正的工作态度是学术编辑与作者有效交流的必备素质,在交流中编辑要诚恳相待、不卑不亢:积极沟通是编辑与作者有效交流的现实途径,这种沟通工作贯穿在从约稿到定稿以至刊发后反馈的整个编辑流程中。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的观念中,读者是"上帝",作者是"中心",编辑则是"幕后英雄".但随着商业经济时代的到来,出版越来越成为一种"商业行为",或者说越来越"商业化",作者、读者、编辑角色意识也慢慢地发生了改变:编辑开始从"幕后"走上"前台",成为"出版"这一"商业行为"的主导,作者成为生产原料的提供者,读者则沦为了"市场".这是市场经济对出版行为的一种异化.结果是编辑的主体意识越来越被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科技编辑的作用取决于编辑质量,而编辑质量则决定于能否满足社会心理需求的编辑群体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以及影响编辑心理活动的社会因素。作者从各层次读者与作者的心理需求,编辑人员应有的心理品质,影响编辑心理活动的社会因素,编辑群体最佳心理结构,和按心理活动规律开展编辑工作的经验,对科技编辑心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另辟蹊径——从日本的几本畅销书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籍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能否有市场,内容当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作为编辑,能否找到好的选题和作者,是决定胜败的第一道关口.而有了好的作品,还需要通过适当的营销手段开拓市场,提高读者的认知度.日本近年的畅销书诞生背后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陈家骏 《编辑学报》2006,18(2):129-129
论文的出版时滞是指论文的发表日期与编辑部收到该论文日期之间的时间差.影响论文出版时滞的绝非仅仅是编辑部本身,它还与作者能否配合编辑部的工作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细分出版时滞,以体现编辑与作者各自对出版时滞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9.
衡量一名编辑是否称职,其业务水平是否合格,不仅要看他的编辑加工质量,更要看他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强与弱,看他能否提出合适的、有价值的选题,能否在茫茫的稿海中发现"金子".编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善于成为"有心人",以"双效益"为基点,推敲自己头脑里储存的信息,收集、发现外界游散的新信息.  相似文献   

10.
编辑退稿时如何稳定作者队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作者是出版业的第一资源,编辑退稿时如何才能稳定作者队伍呢? 一、凭情感力量打动作者 情感的力量是无形的、深沉的,文稿是联结编辑和作者的有形中介,而情感是牵引编辑和作者的内在力量.这就要使作者在接到退稿信息时不成为一个消极的、一蹶不振的挫败者.作者的写作目的、投稿动机与退稿事实形成逆反状态时,作者会产生心理和精神上的价值冲突与期待分裂感,出现焦虑、失望的情绪,其苦闷的心态需要编辑主体的情感予以慰藉.  相似文献   

11.
编辑与作者关系的理性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图书出版的过程中,编辑主要是以出版社代表的身份同作者发生联系的(在一‘定的情况下也可发展为个人间的友谊)。一部适台于社会文化需求的作品能否“尽可能完美的高质量问世,关键即在于这个过程中,编辑与作者相互合作得怎样。因此,正确对待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对于提高图书质量也是尤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闵英 《编辑之友》2010,(9):75-76
所谓经营,从本意上讲,指的是筹划、管理和组织.强调编辑的经营意识,并不是要让编辑去搞销售,而是要求编辑在组织作者、策划选题、加工书稿、装帧设计、与读者交流、市场运作时,着眼于出版的全局进行思考筹划,着眼于市场的风云变幻组织管理.好的出版物,必然留下编辑的经营痕迹.有没有经营意识,是一个编辑能否通过自己的经营把一部书稿变成一本读者喜欢的出版物的重要方面.那么,编辑的经营意识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相似文献   

13.
学术著作专业性强、受众面窄,这决定了学术著作编辑不仅要成为杂家,更要努力成为专家,要不断提升专业学科素养,才能与作者平等对话,才能做好学术著作编辑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作者和读者.  相似文献   

14.
人们读到一本好书,每每击节叹赏,赞不绝口,或称誉作者的才华,或夸说作者的工力;可是往往忽视编辑的功劳。因而这里想替编辑说几句话。 如所周知,一本好书稿写出,能否出版,首先是能否得到编辑的肯定评价。再好的书稿,如果编辑有眼如盲,不予认可,那就难以付梓与读者见面。好的书稿能够出版,应该说是编辑慧眼识珠、积极推荐的结果。如果把好书槁比作千里马,那么好编辑就是伯乐。人们赞美千里马,更常常赞誉伯乐。因而我们赞赏好书,也应当赞扬出版好书的编辑。须知当一个好  相似文献   

15.
编辑的前沿阵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民 《中国编辑》2005,(5):50-52
目前,在各行各业里,大家都在谈专业化生产,出版行业也不例外。编辑成为行家里手,正是出版专业化的必要条件和保障之一。这就要求编辑必须站到行业前沿去。更准确地说,编辑必须站到专业的前沿或专业普及前沿、表达和形式的前沿、出版和市场的前沿,以及沟通的前沿。能否站到这几个前沿,是决定编辑能否成为一流编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医学论文中能否准确应用医学统计学,成为影响医学论文及刊载期刊学术质量的直接因素。医学期刊青年编辑提升统计学素养,不仅有利于其自身职业成长,而且有助于提高医学期刊学术质量、培养高质量作者队伍、充分服务科研、丰富编辑学内涵。医学期刊青年编辑统计学素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和实际运用。编辑部应引导青年编辑重视统计学素养的培养,并创造学习和实践环境;青年编辑可通过联系工作实际定位学习重点,建立学习档案,多途径、多渠道学习等方法提升统计学素养。  相似文献   

17.
科技编辑与作者间的矛盾及其化解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周洁  王昕 《编辑学报》2010,22(1):10-12
科技编辑和作者始终处于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审稿过程中,稿件的采用与否往往是矛盾的焦点,录用稿件能否尽快刊登是矛盾的另一表现形式;编稿过程中,作者与科技编辑在作者专才与编辑通才、行业习惯与编辑规范、内容完整与信息冗余等方面存在矛盾。分析矛盾的特点及产生根源,进而发现编辑和作者二者的共同目的均是高质量科技论文更好地出版,矛盾的产生、消除恰恰促进这一过程的发展。从充分尊重作者、重视沟通技巧、积极运用新技术、提高编稿能力、增强专业素质等5个方面给出解决矛盾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浅析投稿动机与优化控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沈芸 《编辑学报》2002,14(3):164-165
分析作者投稿的动机.认为,只有通过作者与编辑系统的自主双向选择,符合社会、作者和编辑系统3方目标的著作物才会脱颖而出,成为正式出版物;而最终目的是对稿件内容和质量进行优化控制,使之得到读者和社会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的有效沟通是推进期刊顺利出版的关键环节.正确对待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对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做好出版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简要阐述了编辑与作者的关系,针对高校学术期刊作者群体的特点,着重分析了学术期刊编辑与专家教授作者、与研究生作者以及退修稿作者的沟通现状,提出了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有效沟通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0.
编辑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在出版业流行着一个看法,即把作者当作衣食父母,把读者当作上帝,相对来说,编辑被放在一个从属的次要的位置.这种看法有它相对合理的一面,但并不准确,最根本原因在于它忽视了编辑--作为生产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加剧,出版创新意识的加强,编辑在出版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日益重要起来,甚至占据了核心的位置.在出版整个链条中,作者(家)作品只是生产资料和原料,读者是市场,而编辑才是生产创造的主体,作者的产品只有通过编辑的创造性劳动才能成为商品,创造出效益来.编辑不仅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整个出版流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通过编辑的创造性的劳动,才能把作者与市场(读者)二者结合起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