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董仲舒的“王道”观是对孔、孟、荀“王道”思想的继承与整合。董仲舒的“王道”观国家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王道”是儒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实现“王道”是儒家学说介入现实政治的必然途径;第二,“王道”在政治实践上表现的是人之道,但在哲学来源上则源自于天之道,“王道”是以天道为仁作为政治运作的基础的;第三,“王道”在国家内部治理上要遵循以民为本的宗旨,把民生放在政治的首要位置;第四,“王道”的实施应表现为统治者的德性、官吏的素质、百姓的教化与社会的礼法及国家制度的统一,前者为“质”后者为“文”,前者与后者相互融汇,“王道”也是质文合一的产物;第五,“王道”的实施,固然以仁义为主导,但在对社会的治理上也不能忽视刑罚的作用,合理的社会治理应该是“德主刑辅”的模式;第六,在国家外部关系上,“王道”是处理国与国或中土与外夷关系的不二准则,“王道”的方式是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第七,“王道”应以大一统作为追求的目标,“王道”是大一统的思想引领,大一统则是“王道”要达成的效果,用“王道”化成天下,内为万民敬慕,外为四夷宾服,成就天下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作为第一个将儒学推上官方意识形态的学者,其思想的系统化程度前所未有。董仲舒全部思想内容的主旨在于其王道论。董仲舒结合汉初社会现实,融合先秦王霸二道,形成了全新的王道理论,而对“王道”概念内涵的把握则是解读董仲舒新王道思想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作为第一个将儒学推上官方意识形态的学者,其思想的系统化程度前所未有.董仲舒全部思想内容的主旨在于其王道论.董仲舒结合汉初社会现实,融合先秦王霸二道,形成了全新的王道理论,而对“王道”概念内涵的把握则是解读董仲舒新王道思想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王龙溪的"外王"理论与实践是建立在其心学理论基础上,以"现成良知"为理论基础,以"仁政王道"为根本原则,以"一体之治"为最终目标。实现了治心与治世、良知与治政、一体与治世、为学与为政、兴学与化民的统一;体现了儒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内在品质和兼济天下、淑世救世的"外王"精神;彰显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5.
教化哲学是董仲舒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秉承《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思想路径,董仲舒教化理论可分为天道教化、人性教化和王道教化三个不同的思想向度.天是董仲舒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宇宙的主宰和最高权威,是社会道德教化、政治教化的终极价值根源.在人性教化方面,董仲舒主要提出了"教化成性"说,它充分论证了道德教化和政治教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王道教化是董仲舒教化思想的现实归宿,它集中体现了董仲舒的时代关切.  相似文献   

6.
孝道伦理思想是董仲舒哲学中的重要部分。董仲舒以天道论证孝道的合理性,用五行次序来说明父子之序,同时又认为孝悌是社会安定的根本,王道政治要重视孝悌的实施。孝悌是为人之道的重要德行,董子由"志"论孝,强调"志"是孝的本质内涵,最后用经权理论对孝行方法提出自己的权变思想,要求人们在坚守孝道人道主义的原则下变礼守孝。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诠赋》谓两汉苑猎、京都大赋于形式上是大铺陈,内容上蕴大义理。赋指相如《上林》、扬雄《羽猎》、班固《两都》、张衡《二京》。大铺陈表现为结构上由巨丽经靡丽归仁丽范式。大义理是赋作中蕴蓄的仁政、王道旨归。"巨丽"为空间广大、品类繁多、城池坚固、宫殿富丽,是未定公、私前的自然美。"靡丽"是汉天子穷奢极欲奢侈腐化的"淫猎"、"淫乐"等。"仁丽"是"王道"内容的铺陈。"王道""以民为本"为出发点、以"仁政"为内容、以"天下归往"为归宿,是形成于先秦的儒家政治思想。这些赋篇在对"王道"具化铺陈中,还与时俱进地提出对当下中国仍具现实意义的"王道无外"、"守在海外"理念。  相似文献   

8.
孔子在"仁"和"礼"的基础上,提出"德主刑辅",主张以"德政"为手段,恢复"礼治"秩序,董仲舒从"天道"出发,以"三纲五常"论为基础,提出"阳德阴刑"的思想,继承并发展了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法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由《中庸》首推"诚"的思想,并开篇就提出了"天命之谓性"。之后的儒家哲学中将"性"视为道德创造之源,同时也是宇宙创造之源,是道德形上学的根据。而"诚"作为天道,亦表现出沟通天人的深刻内涵。对此,北宋理学家张载曾提出"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由此表达出"性"与"诚"之间密切而复杂的联系。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以"性体"与"诚体"对性和诚也做出进一步的说明和深化。所以,对二者关系的厘清是更深刻理解、诠释儒家心性之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仁"学思想,将之从道德原则发展为实行王道政治理想的仁政.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以保障民生为核心,以推行教化为归宿.在皇权专制的传统社会中,孟子的仁政思想具有批判暴政、维护民生的积极意义,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批判专制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安"是孔子对于仁的一种重要态度,一指"安守仁道",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做到久处约、常处乐;二指儒家安其仁而无适不然、从心所欲的境界,这体现出儒家高度的道德自觉和道德境界。孔子"安于仁"的思想内含着仁与天命、仁与礼的关系的合理解决。新儒家学者从直觉主义出发,多以"不安"来指点仁,最终目的却是求得"安于仁"。  相似文献   

12.
贾谊与董仲舒的人生际遇曲折多舛,而正是这样的经历迫使其对治国理政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和思考。贾谊与董仲舒都曾受到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二者对儒、法、道的思想有继承更有发展。贾谊形成了"以礼治国""坚持仁政、不废法治""以民为本"的行政伦理思想,董仲舒形成了"以德治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的行政伦理思想。对比分析二者的行政伦理思想,可以看出贾谊将礼的概念由伦理范畴扩展为政治范畴,而董仲舒是将德育引申到治国方法中;贾谊用制度沟通礼、法,董仲舒强调儒术的统治地位;贾谊主张以"民意"选吏,董仲舒利用"天意"来约束统治者的行为。二者的行政伦理思想是启示借鉴与继承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是汉代经学大师,"天人感应说"是其思想体系的根本基石。朱熹是宋明理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奠基者,是继董仲舒之后最重要的经学家。"天理论"是朱熹以儒家伦理为本位吸收佛、道两家的本体论及思辨性而建构起来的。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到朱熹的"天理论"似有贯通之处。  相似文献   

14.
马路 《中国德育》2014,(21):38-41
正过去常说"真、善、美"。一般的概念是:科学求"真",宗教管"善",艺术负责"美"。而实际情况复杂得多,无法切割得那么清楚。广岛原子弹爆炸后,许多对原子能研究做出贡献的科学家都感到震惊,良心不安。艺术也同样,下面再说。善,另外的说法就是"德",儒家把"德"细化为"仁、义、礼、智、信",常在前面加上"道",成了"道德"。"道"是天道、天理,人顺天理而行事就  相似文献   

15.
在儒家政治伦理中,王道与霸道的观点承载着完全不同的道德判断。王道作为带有明显理想主义特征的政治理论,一直为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奉为治世大道而倍加推崇,而霸道虽然始终未能在儒家学者所认可,但在春秋五霸、秦皇汉武等历史人物的实践中,却成为统一国家、结束乱世的有效方法。王道与霸道的争论在秦汉时代被消解,并成功地被集合于帝王之一身。《三国演义》展现出的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也蕴含着"王霸之争"的影子,其中被作者赋予理想君王色彩的刘备一生中遭遇到的政治挫折与胜利,正是王道与霸道在相互斗争中走向融合的鲜明写照。刘备前半生以仁义为理念却屡遭失败,后半生外行王道、内行霸道,"霸王道杂之",则大获成功,建立帝业。其中巨大反差所蕴含的道理是儒家"王霸之争"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分歧,以及两者在融合之后对于封建王朝统治的巨大功用。  相似文献   

16.
荀子继承发展了“仁”和“礼”的思想,以“义”作为“仁”的外延,纳“法”入礼,以人性论为出发点,认为自然质朴之性无所谓善恶,提出不仅要“隆礼义”,还要“本仁义”。“仁”与“礼”最终落实到个人道德修养及王道仁政等具体的实践当中,以“仁”为本,以“礼”为用,荀子在“仁本礼用”的体系下构建道德、伦理、政治三位一体的道德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的"王道"追求是一种值得注意的政治文化现象。除了儒家极力推崇,其他诸子各家也纷纷打着"王道"的旗号,对于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思想秩序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吕氏春秋》以"王治"为主旨而博采众家之长,适应了战国末期大一统的形势要求,不仅上承先秦诸子,同时下启汉代学术。"王道"思想诞生以来,深深影响到后代社会的发展,直至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礼"作为儒家的思想核心之一,儒家对其的解释,依据社会架构的转变,也经历了一个由孔、孟的"仁礼"向荀子的"礼法"转变的过程。荀子对礼的创造性诠释,将儒家的政治理想主义推向了政治实用主义,将儒家的"仁"道落到实处,提出了具体的制度、政策,推进了儒学的外王进程。  相似文献   

19.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离娄上》)也就是说,仁与不仁,是统治者能否“王天下”、“保社稷”的关键,也是士庶能否安身立命的根本.而统治者行“仁”就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即所谓行“仁政”.孟子认为,如此,则“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反之,“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由此可见,孟子的政治论,实际上就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但同时也宣扬了“平天下”、“安百姓”的思  相似文献   

20.
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董仲舒为统治者构建了理想社会的发展模式,以天道理论作为社会发展的依据,从天之仁的观念引发德政思想,从而以德主刑辅理论作为治国的基本理念,强调社会教化的关键作用,同时注重刑罚的辅助功能,以春秋决狱的方式将儒家伦理内化为自觉的司法实践,从而构建了完整的社会控制网络。理想国中的君王应当成为社会的道德典型,以身作则,臣民则应当服从教化,严守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董仲舒所构建的中国封建社会理想王国中所体现的道德伦理规范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