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汉卿的杂剧《望江亭中秋切鲙》现有4个版本传世。其中,《古杂剧》明代顾曲斋刻本与臧懋循编《元曲选》明万历年刻本在曲牌、曲辞、宾白等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语言风格也不甚相同。《古杂剧》本是《望江亭》明刻本中制作较为精良的上乘之作,而《元曲选》本是后世最为流行的元杂剧选集。臧懋循在选编《元曲选》的过程中对元杂剧剧本的改动是造成二者文本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隋慧娟 《当代电大》2004,(1):73-74,77
1 元明杂剧创作综述 一般了解: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元杂剧的创作分期及各期特点元杂剧剧本形式的特点明杂剧的创作分期及其特点元明杂剧创作主体的不同及其引起的元明杂剧的差异 2 关汉卿  相似文献   

3.
《今乐考证》采用文献考证的方式对前代有关戏曲进行了研究,它是以《录鬼簿》为底本,对元杂剧的剧本名称、种类、剧本同一名称等方面进行了颇为用力的考证,尽管在考证过程中曾出现了一些错讹现象,但其在剧作家生平、杂剧种类、杂剧名称、剧本考证、世人评论等都有相当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明中前期,由于皇帝藩王的喜好及时代原因。明代宫廷的元杂剧演出颇为兴盛。明代宫廷的元杂剧演出主要由钟鼓司和教坊司掌管.分为祭祀演出、进膳演出、节令演出、宴宾演出和娱乐演出等几类。通过对明代宫廷抄本杂剧《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中保存的元杂剧演出脚本的分析来看.明代宫廷的元杂剧演出呈现出重娱乐、重气势和重教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虽然京剧只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但它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源远流长。中国戏曲源于古代的民间歌舞,经过长期的孕育和发展,从唐代歌舞戏到宋杂剧、金院本,以及南戏,初步形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完整形式。发展到元杂剧,有了结构比较严谨的剧本,有了表现生活和塑造人物的多种艺术手段,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到了明代,衍化成为北杂剧和传奇并存。及至明末清初,涌现出数以百计的地方剧种。它们既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历史传统,又各自吸收了当地的民间艺术,因地域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音乐声腔和艺术表现手段,呈现出许多剧种[甲]的繁荣局面。这中间,作为京剧前身的徽戏、汉戏、昆曲、秦腔和弋阳腔等,  相似文献   

6.
宋元时代的北曲杂剧、南曲戏文都普遍采用衬字,形成了戏曲文学的独特样式.就剧本而言,造就了与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文学体裁;就语体形式而言,开后世文学通俗化、口语化的先河;就戏曲艺术而言,奠定了中国戏曲艺术长于抒情和虚拟出表演的形式基础.大大丰富了戏曲文学的表现力,其影响不止于一代,不限于一体.元杂剧作为综合艺术,是一个包含着多种艺术元素的整体.这些艺术元素来源于不同的艺术样式,有着各自的长处与特点.它们在戏剧这一艺术整体内部互相矛盾、制约、交流,溶合,推动着戏曲艺术的变化与沿革.除了社会生活的要求,不同地域、风格、剧种的交流之外,各种艺术元素在戏曲内部相互制约与相互突破的矛盾运动,也是决定戏剧形态,包括文学形态(剧本)、音乐形态(曲调)、表演形态(科介)的重要动因.中国戏曲艺术第一个辉煌点元杂剧,应该是多种艺术溶合交流的产物.今天,元杂剧的曲调久已失传,它的表演程式(科介)也难以再现,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只有元杂剧的文学形态剧本.尽管剧本与演  相似文献   

7.
【折子戏】     
戏曲名词。“折”来源于元杂剧,是杂剧剧本的基本单位。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场或幕,抽出某一个戏剧中的一场单独演出称之为“折子戏”。  相似文献   

8.
【文体概说】中国的戏曲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到元代形成了“元杂剧”。元杂剧把音乐、歌舞、表]、念白融于一体,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的兴盛,使元代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两百多名,有记载可查的杂剧剧本有七百多种。元杂剧从很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大众反抗压迫、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关汉卿是元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他一生写了六十多部杂剧,现存的还有18部。关汉卿的杂剧大多表现了下层妇女的苦难和斗争,歌颂了她们的机智和勇敢。他的代表作《窦娥冤》是元…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作为戏曲样式,实属综合性舞台艺术;但其剧本则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它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堪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并驾齐驱而在中国文学史上确立其崇高地位.元杂剧现存剧目约六百种,留传于今的作品还有一百六十二种,迄今可知的作家约计二百人.仅此可见元代杂剧作家之众多,作品之丰富,实令人惊叹、仰服.元杂剧确以其辉煌成就而在中国戏剧史上竖起了第一块丰碑,也不愧于堪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闪光的里程碑在现存的元杂剧中,近三分之二是仰仗于明代著名戏曲家臧晋叔选编的《元曲选》而保存下来并得以广泛传播的,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10.
明代内府杂剧在体制上继承了元杂剧的传统,体现出程式化和规范化的特点,且有一定的创造性。在音乐性上,内府杂剧在宫调使用上更加简化,在音乐形式上更趋整齐,使用曲牌更加集中,也更规范更戍体系。通过对明内府杂剧的曲调组合形式的考察,将其与元杂剧及明代以朱有'墩为代表的贵族藩王创作的宫廷杂剧进行比较,总结出内府杂剧曲调的组合规律。  相似文献   

11.
《录鬼簿》是研究元代戏曲的重要史料,对元杂剧剧本体制涉及颇多,如元杂剧的题目正名、次本、分折等问题。对于题目正名,本文认为对于元代的杂剧,其题目正名应在剧本的后面,而且并不是非标不可的。对次本问题,本文认为"次本"应当为改编本而非删节本。对于学者讨论较多的元杂剧是否分折问题,本文从《录鬼簿》的记载及元杂剧的形成过程出发,推断出元杂剧在元代已有分折现象。  相似文献   

12.
在明代的白话小说中,有不少作品改编自元代杂剧。主要以元杂剧《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及其白话小说改本《断鲁郎势焰之害》为例进行分析。《断鲁郎势焰之害》精简和改写了原作的线索和情节;删减原作的人物数量,改写了原作人物的形象;对原作的结局和收尾也作了继承和改动。明人对元杂剧的改写与明代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与明传奇,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上的两大高峰,在戏曲史和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戏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王实甫的《破窑记》杂剧和明代无名氏《彩楼记》传奇是元杂剧和明传奇兴盛时期的两部同题材戏曲作品,这两部剧作从内容到艺术表现形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其原因与剧作家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自明代以来,刊刻元杂剧多以“折”作为场次划分的标志,关于“折”的起始与本义,前辈戏曲研究家对此虽有种种说法,但都为明代人“分场”说法所囿,无法撩开元杂剧“折”的神秘面纱。其实“折”源于元刊杂剧的“一折,”本是一个表示长度单位的俗语,元代剧作家借用这一俗语作为行当术语,以提示演员实际演出时要表演一个短小戏段。“一折”的本质特征属于一种舞台提示,其起始和本义都与元杂剧划分四大场次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后来在元末明初时被进一步引伸扩展,“折”才正式用来作为场次划分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初为杂剧之始”的关汉卿,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杂剧剧本,而今流行在世的元代杂剧剧目七百三十七种中,关汉卿的剧目就占了六十种以上,保存至今的全本元杂剧有一百六十种,而关汉卿占了十八种,在有姓名可考的二百四十一个元杂剧作家中居首位。  相似文献   

16.
《盛明杂剧》是收录明杂剧最丰富、最重要的杂剧选集。明代杂剧中最有研究价值的是南杂剧,南杂剧是对元杂剧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体现在体制方面,而《盛明杂剧》中收录的南杂剧占选集的86.67%,因而对《盛明杂剧》体制进行分析能对南杂剧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7.
引言本文所涉及的明人杂剧,主要指明中叶后即正德、嘉靖以降的所谓“南杂剧”,间有以北杂剧的形式写作,而思想、艺术意境已与元杂剧南辕北辙的少数明代作品。至于元、明间失载名氏的百余种作品,虽大抵可考定为出自明代教坊,但因其关目粗疏,因袭模拟,甚少思想价值、艺术价值,故置不论。又明前期杂剧,数量既少,且鲜有时代风格可言,仅能视作元杂剧的余绪,故亦置不论。  相似文献   

18.
明代的元杂剧演出并没有因为传奇的兴盛而完全消亡.而是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存在于明代的戏曲演出舞台上。本文通过对明代士夫厅堂、教坊勾栏和社戏庙会上的元杂剧演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元杂剧在明代民间的演出舞台上.无论是腔调和文本都已发生很大变化。尤其是在社戏庙会的演出中,元杂剧被改编的痕迹尤为明显.且历史剧受到老百姓的青睐。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明代陕西地区的戏曲发展状况做了描述,并且对各种戏曲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陕西在明代虽然已不再是中国戏曲创作与表演的中心,但是戏曲活动仍非常繁盛,变体杂剧中独折戏便始于陕西,而杂剧家中的康海、王九思无疑属明代戏曲大家。晚明时以昆山腔为代表的传奇在陕西亦有相当成就。秦腔的出现,更是开中国戏曲花部乱弹之先河。  相似文献   

20.
建国初期的戏曲改革运动,极大地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它在催生新剧的同时,也极力改编旧剧,使戏曲艺术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人民大众面前。根据明代康海所作杂剧《中山狼》改编的新剧,就很好地体现了戏曲改革运动的指导思想。研究该剧新旧剧本的异同,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建国初期的戏曲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