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初中生》2015,(13)
1 哈佛大学一份调查报告称,人生平均只有7次决定人生走向的机会.两次机会间相隔约7年,大概25岁后开始出现,75岁以后就不会有什么机会了. 这50年里的7次机会,第一次不易抓到,因为太年轻;最后一次也不用抓,因为已太老.这样就只剩下5次.这里面,又有两次会不小心错过.所以,实际上只有3次机会了.  相似文献   

2.
19岁英语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28岁破格晋升副教授,38岁出任北京新东方学校校长。对待机会,人们会有不同的表现,有人制造机会,有人寻找机会,有人等待机会,有人错过机会,有人漠视机会。胡敏属于第一种人,他硬是凭着一股子决不回头的精神给自己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关爱特殊人群: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残疾学生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1984年,他以全县最高的中考成绩填报了师范专业,但专业体检时却被拒之门外. 3年后,当他再次以全县第一的高考成绩报考图书馆专业时,又一次遭到了拒绝.而所有拒绝的理由是因为一岁半时一次高烧所至,他右腿失去知觉,成了残疾人.  相似文献   

4.
绿色的衣袖     
如果说在她的生命里有什么音乐是令她终生难忘的话,那么就只有这支《绿袖子》了。那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年龄,那一年她14岁。是一群少男少女们。少男少女们有个机会去看海,这是个普通人极难有的机会,只有特别优秀的孩子才有的机会。于是,在海边他与她认识了。他们俩分到了一组。第一次见面  相似文献   

5.
1929年,一个新生命诞生在美国。仿佛是天性使然,他从小就厌倦学校和教会对他的束缚,拒不接受传统思想。14岁,他忽然想去工作,蒙混进了一家罐头厂干起了倒污水的工作,接着,他又先后做过农场的伙计、搬运工、屠宰厂工人、农场农药喷洒工……身边的亲人都说他太叛逆,将来很难成才,对他不抱什么希望。27岁时,一家消费金融公司给了他一个工作的机会。可是在公司,他锐意革新的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6.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了印度影片《地球上的星星》。看完后,我又细看了一遍,这对我来说,是绝无仅有的事。电影讲述了一个九岁男孩伊桑的故事,他阅读与书写存在障碍,但老师和家人并不知晓,他们用衡量一般孩子甚至是更高的标准来要求他,结果他三年级读了两次,成绩还是一塌糊涂。父母在校方的压力下,无奈地把他送到遥远的寄宿制学校就读。  相似文献   

7.
一位小我十来岁的文友,从学校毕业后到一家公司打工,请我当担保人。我看他挺有才华的,人又特别重情谊,也就欣然同意了。没想到几年后,我却因此跟着他坐上了被告席。当然,我是第二被告。 原来,他在那家公司干得不错,三年之后就当上了一个部门的部长。当了部长就有机会跟总经理打交道了,自然,也有机会跟总经理说“不”了。说了几回“不”之后,他竟然跟总经理拍了一回桌子,在帐还没结清楚的情况下玩了一回“拂袖而去”的潇洒。那是一些什么帐呢?是经他签了字的发往各销售点货物的帐。公司几次通知他去把帐结清楚,他都以“我…  相似文献   

8.
《快乐阅读》2020,(4):25-25
毕业后,我幸运地与大学时暗恋了很久的男生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因此我经常找机会假装偶遇他.有一次,一个同事问他:“××(我)是你女朋友吧?”当时他慌张得说不出话来,另一个同事说:“不可能,他们两个根本不塔.”然后他们就看到了站在门口的我……后来,有一次加班到很晚,我走到楼下时看见他,正疑惑时,他走过来对我说:“你不是说追不到我誓不为人吗?我想让你当人.”然后,他在朋友圈发了我们的合照,并配文:“很搭.”  相似文献   

9.
接到一位公司朋友的电话,很开心地说,最近获得一次参加培训的机会,对这位朋友我一点都不陌生,但他对待接受培训的这种态度却太陌生了.联想到教师接受培训时的那种痛苦,我很自然地问他何以对参加培训如此开心.他很开心地分析道,公司管理者让我去接受培训,至少对我以前的工作表示满意,还可能觉得我是可塑之材,所以在他看来,虽然这只是一次五天的培训,可这次培训所承载的意义却让他觉得非常满足,让他对自己在公司的未来充满希望.此外,去参加培训还可以开阔他的工作视野,提高他的工作能力,这本身就是一件让人觉得幸福的事情;再说了,如果以后他在这家公司混不下去了,有培训的经历与培训得到的能力,还可以增加他重新就业的砝码.听完这一席话,总算让我明白了,原来接受培训还可以让人觉得如此幸福,还可以让人那么心甘情愿.  相似文献   

10.
幻想朋友     
李化 《科学启蒙》2014,(8):31-33
我叫小明,这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名字。有一次在大街上有人叫了一声"小明",共有26人回头观望,其中包括一位老奶奶。"小明。"又有人在叫我……是在叫我吗?"螃蟹!"这肯定是在叫我了,我的外号叫螃蟹,这个外号的起因并不是我横行霸道,而是有一次上课睡觉,我吐起了泡泡——不提也罢!但是我转过身,没有发现任何人。那个声音又一次响起:"螃蟹!"这声音好像来自空中,又好像在四面八方。听起来他的年龄应该和我相仿,我十岁,算他九岁好了。他继续说:"我们交个朋友好吗?"  相似文献   

11.
“妈妈,为什么在家里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你和爸爸拥抱、接吻?是你不爱他了?还是他不爱你了?”当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用这样的问题向自己的母亲发难的时候,我不知道别人会怎么想怎么做,反正我是真的有些心里发毛——这孩子怎么会对男女之间的事有了兴趣?这种想法是打什么时候产生的?这以后他还会往哪儿想呢? 不过,这事毕竟与淘一次气、和同学打一次架不同,该找个什么样的机会跟他谈谈?又该怎么谈呢?以家长对待子女的口吻还是以平等的、朋友式的口吻?儿子如此这般地关心我们,父母对儿女居高临下的态度会不  相似文献   

12.
王新同 《课外阅读》2011,(16):50-54
1982年,李理出生在北京一个富商家庭,老爸本想让他子承父业,李理却对经商"不感冒"。他自幼酷爱国画,10岁举办个人画展,13岁出版第一本国画集,后来又考上了西安美术学院,一心想当职业画家。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却深深触动了他18岁的心灵,从此掀开了李理的野生动物保护生涯。  相似文献   

13.
有一个父母离异没人爱的男孩,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以为他无药可救了,男孩也这样想。这一次,男孩又打架了,而且很严重。学校领导找到了班主任,决定开除他。女班主任差点泪就掉了下来:“求求您,再给他一次机会吧!他本来也会是个好学生的,像一颗露珠,不能让他就这样滑入尘埃了啊!”  相似文献   

14.
晓桦 《初中生》2006,(27):14-16
在大家看来,莱蒂是一个怪物,他很不合群,有时候,即使主动向他问好,也得不到友好的回应. 其实,又有准真正了解莱蒂呢?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一定是向往美好的,莱蒂同样如此.当同学向他伸出友谊之手时,他知道自己应该立即热情地给予回应,可不知怎么搞的,他总是心跳加速,惶恐得伸不出手去!就这样,他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了和同学建立友谊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23岁的周剑绝对是一个高考奇才,自2001年第一次高考上了武汉大学至今,三次被退学,又四次考进名牌大学:先是迷失于网络与大学之间被武汉大学退学,复读1个多月后,又考回了武大,但随后"屡教不改"再次被退学;回家几个月后,他又参加高考,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在华中科大读到大三时他由于学分不够又被退学;接着他第四次参加高考,去年9月份又考回了华中科技大学.而且考分都在600分以上.……  相似文献   

16.
在路上     
公司组织一月一度的聚餐会,部门的大领导小员工都参加了.我又一次见到了吉姆大叔——公司现任的董事长兼CEO.吉姆今年已经65岁了,大家之所以亲切地称呼他为"吉姆大叔",是因为他的性格实在太平易近人,既没有老板高高在上的气焰,也没有长者倚老卖老的架子.他只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头儿,花白的头发加花白的胡须,跟爱给孩子们派发礼物的圣诞老人长得像极了.在会上,吉姆正式向大家宣布,在为公司效力了整整38个春秋后,他终于要光荣地退休了.可能是因为人们在结束之时总是愿意回忆起开始,吉姆和大家聊起了38年前自己刚从这家公司起步时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诠释超越     
什么是超越?有一种勇气让人激情勃发。二十岁的时候,他的两条腿残废了,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他鼓起勇气开始写作,用写作来给自己的生活增添力量。一次次满怀希望地寄出稿件,一次次地失望,但这并没有减少他的一丁点勇气,最终他在文学道路上激情勃发,成绩斐然!他就是史铁生,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一个敢于超越自我的人。  相似文献   

18.
李静 《云南教育》2011,(5):34-36
22岁的北京师范大学2007级免费师范生杨永坤,在两个月的实习期里只讲了7节课。尽管有点沮丧,但与室友相比他还算幸运,有人只得到了一次讲课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Sun的传说     
科学狂人阿笠站在手术台前,嘴角带着一抹不易擦觉的冷笑。他专注地观察着躺在无影灯下的男婴,口中自言自语:“醒来吧!你将成为21世纪最伟大的天才!”  这件事要追溯到10年前。那时,阿笠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得到了一块金属薄片,他惊讶地发现,这片金属能吸收和释放巨大的能量。阿笠欣喜若狂,花了整整10年的时间研究怎样才能使金属片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就在上个月,他终于发现人是诱发能量释放的最佳媒介,于是他从育婴所中要来一个试管男婴,并将金属片植入这个男婴的脑中,于是便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相似文献   

20.
儿子与谜语     
儿子随他爸姓陈,取名子轩,自从产房中抱出来就眉清目秀,常常脸带微笑,人见人爱。为了培养儿子的兴趣爱好,我和他爸在各大新华书店中寻觅着妙方。在子轩3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通俗易懂、装帧精美的谜语书,我想这不是开发儿子智力的又一条途径吗?于是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本谜语书。可事与愿违,子轩在我们再三威逼诱导下,对谜语也产生不了兴趣,直至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子轩在5岁那年,看邻居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